構思這個網頁,是因為我極其喜歡四處走,既然沒有辦法長年旅行,便只好在香港搵各種有趣的事物/景點。

當各處較為熱門的景點都走遍後,便只有自行發掘景點。然而卻發現這些不有名的地點非常缺乏照片,往往只找到少量文字介紹,以及為數不多,而且往往是在相近角度拍攝的照片。便生出念頭設立網頁分享這些景點,便有了「香港風物志」。

All
最新
新界西
九龍
新界北/新界東
港島
離鳥
外國

2019年到新加坡旅遊,除了參觀萬金油花園外,另一個目標便是欣賞新加坡的現代建築。新加坡與香港同樣是國際城市,都不缺現代的建築。新加坡的現代建築比香港更注目。這倒不是新加坡的現代建築就比香港多或者更漂亮,而是新加坡的密度較低,高樓大廈之間的距離普遍較遠,能夠有足夠的距離讓觀察者望到建築的整個外形及拍攝建築。而在香港,馬路窄,加上密度過高,反而讓人不把注意放在建築上。...

布袋澳這個地方不甚出名,事實上也的確沒有甚麼很獨特的事物。勉強可以一提的只有以下幾項 一:布袋澳有洪聖宮一座,每年洪聖誕均會在洪聖宮前搭棚上演神功戲 二:村中有店鋪以石磨、柴火製作年糕。...

在2017年初開始在香港通處走的時候,便開始留意到不同區的地產鋪裝潢雖然類似,但其張貼的廣告卻大異其趣。為了讓各位直觀地了解地產廣告如何的多元化,特地將廣告拼砌成一張海報,讓大家一目了然。用了約150張廣告,當中沒有一張設計是相同的。...

「紅卍字會」發源於中國內地,初創於民國年初,是「道院」(後面會詳細介紹)會眾發願行慈的機構。「道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7年間在山東濱縣扶乩時「至聖先天老祖」的降乩。後來參與扶乩的會眾於1921年成立「道院」及「紅卍字會」,希望發揚「至聖先天老祖」䧏下的大道。 「道院」與「紅卍字會」於1931年來港,成立香港分會。...

近年市面開始多了些研究馬鞍山礦洞歷史的書本、報道。馬鞍山村也開了鞍山探索館讓遊人認識馬鞍山早年的歷史。只是礦洞內環境惡劣、危險重重,沒可能搞公開的導賞團(負不起責任),只有少數專業人士在礦洞內探索出可行路線,私下間有「親友團」探洞,這次探洞便屬於親友團的性質。...

懲教所

March 27, 2021最新, 離鳥

香港有好些廢棄了的懲教所,都在深山角落。這是唯一能進的。 懲教所規模不大,不是用來關押窮惡極惡的犯人,故此監倉也是大倉為主,只有少數雙人倉。 破破落落的建築,倒是襯托監獄的氣氛。 懲教所附近有員工俱樂部,以及燈塔兩座(不在懲教所範圍內)。...

靶場

March 20, 2021九龍, 最新

這是較少人知道的廢墟,內裡雖然有點狼藉,但槍會的物品不少物品還保留。 據說槍會正在申請復辦靶場,也許不久的將來這就不再成廢墟了。...

這家的陳設與第一間相近,但佛像己被移走。亮點是供奉佛像案台的精美雕刻。道場內有幾張寶蓮禪寺「傳戒圓滿」的合照,某程度也顯示着寶蓮寺的江湖地位。另外有創建人釋淨猷、釋初慧告示物業只供修道之用,不得變賣。這倒是有先見之明,當天也見到有道場內部己被改建成住宅,掛羊頭賣狗肉。 ...

「探廢」在香港歷史不算短,但圈子一直很細。直至近兩三年才壯大不少。我認為是因為愈來愈多媒體都有報導探廢故事,使得一般人得以認識「探廢」這們「興趣」。更重要的是這些報導很多都有道出廢墟的地點,使得生興趣者能夠探圖索驥。探廢圈子的流存的「公開守則」(當然並非所有人遵守)是不要公開廢墟的地點以及不要取走廢墟內的物品或破壞廢墟。因為早期探廢者認為愈多人知道廢墟的地點,廢墟就愈容易被人破壞。以致來後來者無法體會完整的廢墟。畢境除了探廢愛好者,還有「廢墟老鼠」會將廢墟物品偷走變賣。...

目前九龍城的新樓不多,但也見到士紳化的跡像,街邊除了車房、泰國餐館、各式的老鋪外還開始出現裝潢亮麗的餐廳、咖啡店、時裝店,供住在附近的新資產階級(成長於80、90年代的資產階級)品味生活。但整體而言,九龍城的老區風貌還是保存得不錯,供新資產階級消費的店鋪數目還不算多。...

碉樓最早出現在16世紀,但開始普及是在20世紀初。清末民初之時,土匪橫行,村落有錢者都修建碉樓作防衛之用。碉樓多見於四邑(開平、台山、新會、恩平)一帶,究其原因,乃四邑人早在19世紀末己大量到外國搵食,20世紀初時,部分四邑人在國外賺到大錢,各個鄉村都有充足資金以大興土木。...

香港理工大學2014新建成了「賽馬會創新樓」,為理大設計學院及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的總部。該大樓是知名伊拉克裔建築師Zaha Hadid在香港首個項目。Zaha Hadid 設計的項目以公共建築為主,其設計的項目包括廣洲大劇院、Nordpark Railway Stations、ROCA London Gallery 、MAXXI: Museum of XXI Century of...

到樂安排,原是想看看這裡有沒有廢墟,可是原本可能是廢墟的舊濾水廠己經未政府部門佔用了。 沒有廢墟,走到跳蚤市場裡看,市場面積很大,但只有數間店鋪仍在營業,售賣衣服、廚具、雜物。特別之處是這裡竟然還有小食店,莫非是服務附近的住宅?...

古洞的名字,最早可以追溯至二戰前。1934工商日報的報道中己有「古洞村」。有舊村民指當時的「古洞村」即現今的古洞。但從字義來說,能稱為村的都是有準確的範圍,而非現今以「古洞」泛指一個區域(河上鄉以西、馬草壟以南、落馬洲以東)。...

政府財委會己經於今年(2019年)5月3日的會議中批准了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第一期工程的費用,今年下半年便會開始收地。關於古洞/馬屎埔的發展計劃的報道不多,一來兩地對於城市人來言非常陌生,二來樓價高企,城市人很自然就站在古洞/馬屎埔居民的對立面,沒有意欲去關注這件看似正當的發展計劃。...

斯巴達挑戰賽(Spartan Race)是在近年才引入香港的極限障礙賽,參加者既需要在充滿泥淖的賽道上奔跑、匍匍前進,亦要參與各種負重、攀爬項目。參賽的選手,既要有強勁的肌肉、持久的體力、不怕髒、不怕哂、不怕受傷,才有完成所有項本的資本。...

香港每年大大小小最起碼有二三十個醮會,這些醮會有一年一度,也有三五十年一度,視乎傳統,舉行時多無宣傳,消息多傳播於醮會社區範圍內,再者醮會以農曆為準,只偶然於星期六日舉行。便導至很多時事後看到有人分享照片才知道醮會的消息,或者即使事前收到消息,但礙於工作關係無綠參加。...

黃大仙元清閣位於呈祥道旁,需由荔枝角沿明愛醫院旁的樓梯往山上走才可到達。 元清閣仍有扶鸞的習慣,每逢周末就會舉行。參觀時正遇上扶鸞,書看得多,親眼看到卻是第一次。鸞手提着一枝「丫」形樹枝,成V形的那端,而那一端「l」形的就方在沙盤上,鸞手控制樹枝擺動,將黃大仙的話語寫在沙盤上,一次一字,故旁邊有專人負責逐字紀錄。 有興趣了解扶鸞的讀者,不妨找中文大學出版,焦大衛、歐大年著的「飛鸞-...

二零一九年一月二十七日 天氣:約莫二十度,上午偶爾有太陽,下午天氣轉好,陽光愈盛 路線:鴨洲、吉澳   這天先到鴨洲,再到吉澳,逗留在鴨洲的時間為10:30 至12:00,逗留在吉澳的時間為12:15 至15:30.1一個半鐘足夠在鴨洲繞一圈,並將值得看的都看完了。在吉澳,三小時的就顯得有些不足了。首先得預留45分鐘吃午餐,然後僅僅在碼頭附近的山上走一轉也得一個小時,若果要往更遠處的雞公嶺或黃幌山,兩三個小時也不一定夠。更何況山路狀況不甚清楚。...

  早前到新界東北的紅花嶺行山,落山前都沒有幾會用航拍機,本以為白拿一趟,想不到在落山的路段離遠看到担水坑村的梯田,結果就是上面這段片。 HK01在一系列的報道中頗為詳細地介紹了担水抗村梯田的歷史,我也沒有甚麼好補充的。 若說貢獻,就是HK01報道內的相片的確拍得不怎樣,難以令人意識到這片梯片是如此大片,如此漂亮。   參考資料 【香港有梯田.一】沙頭角有條梯田村荒廢40年 村長:想搵人復耕 【香港有梯田】昔日荃灣、火炭有梯田 大帽山茶田百年歷史...

  今年新年與往年一樣,在深水埗逛了兩天。唯一的分別,只是今年其中一晚走訪旺角,見識下「朗豪夜市」。深水埗墟市雖然缺乏媒體報道,但看過我上年一篇文章(見2017農歷新年墟市)的話應該不會陌生,而「朗豪夜市」則是每年報紙雜誌都會報道的盛事,而各位可能亦已參與過,我又有甚麼補充呢?...

何文田邨附近有數個配水庫,分別是「東何文田配水庫」、「何文田上配水庫」、「馬頭圍配水庫」,三個配水庫都位於山上,頂部設有公園球場。配水庫所在的山丘是附近一帶的最高點,而且向土瓜灣一面毫無阻擋,可以一攬東九龍一帶的風光。遊覽之時,陽光普照、天氣明媚,正吹東風,坐在山邊賞景乘涼,實在快意非凡。...

  走進馬灣村,兩目所及,盡是丟空的房屋,每間屋幾乎都清空得一乾二淨,屋外圍上鐵絲網,標示着地段乃政府土地。村內有兩間寮屋,外牆申訴着新鴻基沒有按照收地合約補償他們,為他們安排住處。村內零零丁丁走過來拍照的情侶、來逗狗的馬灣居民、釣魚客,以及來探索廢墟的冒險者。 馬灣作為漁村的歷史,在不同的報道中也有提及。然而馬灣如何由一條漁村變成今時今日的「珀麗灣」,只有零散的報道。東湊西湊,勉強拼砌出大致歷史。...

香港的鄉村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然而近年因為香港樓價問題,以致新聞報道每每提及新界鄉村都圍繞着「官商鄉黑」、 「套丁」、「綜地」等問題,給人的印象就是原居民就是唯利是圖,擋着香港發展的人。若果說新界的鄉村「保留了中國的傳統習俗,作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應予保育」,想必沒有多少人聽得入耳。...

印象中,大嶼山昂平一帶除寶蓮外還有着為數眾多的寺廟,但礙於手邊資料凌碎,又未得知特別吸引之處,便一直拖着,未有探究。直至近來見到長春社舉辦「羌山鹿湖諸道場探究-道佛輪迴導賞團」,便乘此機會探索一番。因為該團的時間有限,未能夠仔細探索整個鹿湖,後來又再花了一天的時間探索鹿湖,拍攝各道場的照片 。 導賞團從昂平出發,乘大嶼山巴士23號由東涌至深屈道落車,先從旁邊的羌山道前進,未紀導賞員便點出道旁林中的兩座廢棄建築原來是「荼毗爐」,...

騎樓——作為在二三十年代主導香港城市風貌的建築, 現時幾乎消失,只有在舊區閑逛時偶爾還能找到一兩橦。每次碰到騎樓,都會不期然想起老照片中香港戰前的面貌,可惜香港己無保存完好的街區。要憑吊, 在他處尋找類似的替代品似乎是可行的方案。就這樣,便提起我到大陸探訪的念頭。 騎樓的考察收獲不少,但仍然需要再作整理,與香港僅存的騎樓比較才能出發表。這篇文章只討論騎樓以外的話題。...

七月到長洲攝影,研究長洲地圖時見西灣有數條名字奇怪的村落,分別為「西灣美經援村」、「自助美經援村」、以及「應善良美經援村」,便好奇地前往一探。不知是否因為長洲人恩怨分別,村內有十多塊石碑記載村大事,如美經援村的啓用,以及擴建的原因,憑着石碑資料的引導,再找了一輪資料後,便成了這篇文章。 美經援村者,美國經援會支助而成也。美國經援會(Care...

2020-05-09更新 標題由「Motion X – iphone 行山定位/記錄路線apps推薦」更改為「行山地圖/記錄路線apps推薦」 MotionX己經在App Store 下架,所以原文部分己不適用,然而地圖比較部分仍然適用,Open Cycle Map仍是最好的行山地圖。 搜尋過市面的App, 功能最接近的替代便是AllTrails, AllTrials 的免費版只要建立帳號便能使用Open Cycle Map. 而且亦都有記錄路線的功能。...

三場紀錄劇場己經完結。這三場紀錄劇場的確帶給我不少驚喜,我一直以為劇必定是講故仔,但紀錄劇場竟然可以劇的形式,再現歷史事件/社會現像,引導觀眾了解/思考相關議題。讓我感到非常新鮮,不枉我山長水遠由屯門特登出到牛池灣觀賞。 甚麼是紀錄劇場呢?根據主辦單位「一條褲製作」的講法,紀錄劇場「以真實事件或人物為研究對象,搜集有事實根據的材料,選編演繹成為戲劇演出,可泛稱為紀錄劇場;就不同主題及呈現方式再可細分為引錄劇場(Verbatim...

新田位於落馬洲皇巴站附近,約莫10分鐘的路程。新田最有名的景點是大夫第,即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地。大夫第的裝飾結合中西,既有傳統木雕陶塑,有又洛可可式門拱,玻璃畫,是新界建築少有中西合璧的建築。參觀當天,幸運地遇上志願者擔當的導賞員,為我娓娓道來大夫第的歷史及特色。我也藉此機緣,將部分未有文字流傳的導賞盡量在照片的caption說明。   網絡上雖有不少關於大夫第的資訊,但各種資訊並不consistent,例如維基百科說  ...

深井這輯相攝於今年三月,本想留待覓得深井除了燒鵝還有甚麼特色才發表,但四個月後也沒有找到多少資料。我亦只能盡下人事,描述下我的見聞。 深井海邊是麗都花園以及碧堤半島,前者於1988年入伙,後者於2003-2006年間入伙。而位於靠入位置的是深井村、深井新村及深井舊村,新村舊村以河為界, 舊村河西, 新村河東,兩村均屬寮屋。深井村則位於山坡上,全是丁屋。村雖近海,麗都花園以及碧堤半島一排屏風樓將所有海景都霸佔了,村民只餘樓景。   深井環境  ...

香港北方,羅湖以西,鄰近深圳一帶幾乎都是漁塘。然而因為交通不便,且無名勝,遊人鮮至。這天到新田參觀大夫第,參觀後見時間尚早,便到新田外的魚塘閑逛。魚塘並無荒廢,寮屋錯落於魚塘之間,與對岸的高樓大廈成鮮明對比。從魚塘向東南望,可以一覽新界東北的數座山,包括麒麟山、牛潭山、雞公嶺、大刀屻。開揚景觀,讓人忘記香港土地供應不足 。...

青山寺/青山禪院/青雲觀,一般人往往在相同的意義上使上這幾個地名。即意指青山腲山的寺廟群。然而準備而言, 青山寺及青山禪院(下文將使用青山寺一名)均指寺廟群內的佛教建築,而青雲觀則指寺廟群內的道教建築。兩者處在同一個群落,並無明顯的分界線, 青山寺與青雲觀業權不同,前者乃公有財產,由青山寺慈善信託經營,而後者則為陶氏族人祖堂,乃私人財產。陶氏仍保留每年新年到觀內添燈的習俗。...

地鐵是香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香港人不時都會以地鐵站名命名該站附近的區域。「荔枝角」如是(屬長沙灣)、「太子」如是(屬旺角)、「炮台山」如是(屬北角),但這個現像並沒有出現在「奧運站」身上。「荔枝角站」外面是荔枝角,但「奧運站」外面是大角咀。 ­   大角咀位於旺角以西,原是一海角,於19世紀末開始發展,在1960年代香港發現新市鎮,在觀塘興建新式的工業大廈前乃是香港主要工業區。即使現在,除了鄰近大角咀道的地鋪,以及大同新村一帶,仍然多是工場/車房/裝修業...

黃竹坑位於港島南端,以區議會分區劃分而言,包括了現時黃竹坑地鐵站、深灣一帶的地區(並不包括海洋公園站及壽臣山一帶)。黃竹坑最早發展的區域是現今香港仔隧道口的一帶,有「香港圍」村落。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前,黃竹坑一帶都以農業為主,盛產蔬菜、牲畜等副食品。由六十年代末,政府開始將黃竹坑發展成工業區,設黃竹坑邨以為工廠提勞動人口。至八十年代,設香港仔隧道,因此拆除香港圍舊圍,如今地圖所示之香港圍只新圍矣。   海洋公園站以東屬海灣選區,以西屬黃竹坑選區...

案:原本因為這輯相沒有甚麼可介紹而嘗試考究一下觀塘區的公屋資料,寫着寫着就得到這篇《觀塘公屋考》     觀塘區(這裡的觀塘區是行政區域的概念,即香港18區分區之一,並非通常指的觀塘)包括觀塘 、九龍灣、牛頭角、藍田、油塘、彩虹、秀茂坪等地。當中公屋最為集中的區域當數秀茂坪一帶,包括:     總共有69座公屋,人口近13萬,佔觀塘區人口約五分之一。 而觀塘區其他區域的公屋數據亦羅列如下:   觀塘  ...

這輯是2016年12月初拍攝的,其範圍包括裕民坊、輔仁街、瑞和街、瑞寧街一帶,和樂村。裕民坊、瑞和街、瑞寧街一帶是傳統觀塘的市中心,鄰近地鐵站,衣食住行在此應有盡有。 觀塘市中心裕民坊及仁愛圍一帶皆在市建區重建範圍。時至今日,重建地區原本風貌己不復見,仁信里己被拆除,裕民坊不少店鋪己經遷出。若希望多了解重建範圍的人和事,可以參考以下網頁及報道。他們的紀錄比我這個只到過觀塘十餘次的人更為豐富。   蘋果日報:藏身觀塘陋巷 因重建被迫遷 港最後一間 賽鴿店消失...

這是16年12月10日觀塘之行中,剛好碰到消防展覽的照片,由於其題材與其他照片相去甚遠,故獨立成章。 消防處不定期會舉辦開放日或展覽,供市民認識消防的日常運作及裝備。我即使沒有特地留意展覽消息,16年亦不期而遇過兩次。一是觀塘這次,另一次是屯門消防局開放日。 消防處會在其網站公佈近期的活動。見:http://www.hkfsd.gov.hk/chi/events.html  ...

狗牙嶺在鳯凰山以南,起點在石壁水塘附近。狗牙嶺地勢險要,上落起伏極大,是日行的中狗牙更在400-700米的路段更大多要手腳並用攀上山。辛苦換來的,便是附近錯落有緻的山,氣勢奇詭。實香港行山路線所少見。 必需要提醒一句,此路線對體力要求及技巧都大,缺乏行艱險路線的人千萬不要嘗試。  ...

每逢農曆年,初一至初三皆會有攤販於各區人流旺的地方擺攤,出售的物品五花八門,涵蓋生活種種需要。有衣服、飾品、玩具、電器、廚具、藥物、收藏品、茶葉、裝飾品,以及各種各樣的雜物。擺攤之人多不打算賺大錢,只是借機發個新年財,又或是打無用之物出售予有用的人。物品價格甚廉,吸引不少人淘寶掃平貨。我就以80元購得一個皇家香港警察的鉈錶、100元購得三餅普洱茶,飲落應該有十年八載、50元購得五張CD、2元購得一個三位萬能插蘇。...

渣甸山土名爛泥山,由於19世紀渣甸洋行在此處設立瞭望台指揮其商船出入維多利亞港,因此命名為Jardine’s Lookout(渣甸瞭望台),中文則稱為渣甸山。 [維基百科] 在渣甸山能向下望向港島,西至上環,東至北角。而九龍方向西至深井,東至觀塘。一張高像素的全景相,是不錯的研究材料了解香港景貌及變遷。上傳的這張全景相為2億像素,足以在放大時提供合理的清度。...

吉澳這個地方很多人都應該聽過,此島位於香港東北,並不在禁區禸,但去過的人相信聊聊無己,皆因以住吉澳的公共交通只巿來往沙頭角碼頭的街渡,而碼頭又在禁區內,變相阻止沒有禁區紙的市民來往。到了往年,街渡船長因為腳痛,不能開船,連不怎樣公共的公共交通也沒了。居民只能租快艇或是坐食環處收集垃圾的順風船出入。...

上水這個地方雖然每年都要來上幾次,因為這是我到深圳探親的必經之路,新年還偶爾會到上水拜年,但對它的認識,只限於由小巴站到火車站,以及由小巴站經石湖墟到附近村屋/到石湖墟內飲茶那一小段路。而且每次到石湖墟也是新年,店鋪都關了門,所以亦不清楚石湖墟未被水貨客佔領前的面貌。   石湖墟內幾乎都是兩三層的舊樓,其建成年代在50年代未,60年代初。同時期在市區興建的唐樓,都己經是十層八層樓高(如馬頭圍(50年代)/大古坊附近的瑞士樓(1959年),...

屏山乃香港鄧氏之世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宋代。屏山保留不少舊建築,屏山一帶有法定古蹟七處,一級歷史建築四處,二級歷史建築十處,三級歷史建築廿二處。然而走進村內,歷史建築多被丁屋所包圍,遊人在內尋找建築實非易事;故除了在當眼處的愈喬二公祠、聚星樓、鄧氏宗祠、仁敦岡書室、達德公所、覲廷書室、清暑軒以及楊侯古廟,其他一概沒有找到,又或是看到而不自知。  ...

這次到台灣旅行,重頭戲是阿里山。旅程始自嘉義,經火車到阿里山腰的起湖,再轉小巴到阿里山上。中午扺達阿里山,在山上足足住了兩整天,晴天/陰天/雨天/霧天都嘗遍了,山中天氣簡直比女人還要善變。 這輯相於我來說亦算是新嘗試,香港的山植被缺乏層次,即是說在一個位置普遍只存在一種植被(苔蘚/灌木/喬木),而在阿里山則是植被幾乎充斥每一寸土地,每處都可以成為攝影的題材。 效果如何,還請諸位看官看相吧。        ...

最近到台南旅行,台南市很多方面都我與從老照片認識的老香港相似,究其原因,當是台灣對於城市土地利用沒有香港潔癖似的規定,基本上都是任民間自由發展。故此,在台南隨處可以看到機車將騎樓底大半行人通度佔滿;照牌滿天掛;餐廳可以隨意將枱櫈放在行人路,令行人必須走出馬路;路邊亦常有小攤檔出售小食;隨處可以美侖美奐的廟宇。但這不是個停留於上世紀的城市,這裡有百貨公司,有咖啡店,還有大量台式飲品店,其數量要比香港的7-11更多,總不愁吃喝。...

元朗區議員陳思靜形容天水圍「天水圍之特別,在於她的不良規劃。整個社區像堆沙一樣向單一方向過分膨脹,雖然街道緊接、樓宇建得密密麻麻,但卻連一個正式的市中心也沒有,無論政府部門、醫療設施、 購物中心、街市甚至交通中樞等等,分別散落於不同的小區內,各個小區零零散散,自成一國,放眼望去,盡是一式一樣的連鎖店,一式一樣的設計,欠缺社區特色,凝聚不到居民,也發揮不出社區魅力……」  ...

從屯門到沙田免不了經過象鼻山路,路東邊都會看到疏落老舊的公屋邨,直到打算到此處遊歷之前,甚至連路經的兩座公屋邨一條叫「石圍角邨」,一條叫「象山邨」也不知道。 兩條都是小公屋,據2011人口普查,石圍角邨只有萬七人口,象山邨更只有五千。 由於近年交通方便,到區外購物的人增加,邨內只有鋪頭售賣生活的基本所需,糧油雜貨。連肉檔也沒有。居民多往荃灣購買生活所需。象山離梨木樹約行15分鐘路程,但路途無遮無擋,而且在馬路旁,不甚舒適。...

6月尾參加了長春社的「華富邨公屋導賞團」,從中了解到不少華富邨的故事,奈何導賞團的時間不足以仔細在華富邨拍攝,故待到7月2日再臨華富,仔細遊歷。   華富邨分5期興建,華安及華樂樓最早建成,於1967年入伙。由於當華邨位置前身是墳場(遭風義塚及日治時期的亂葬崗),加上遠離市區,初時市民都不願意入住。即使如今,華富邨的海旁仍然有不時神象,每年亦有辦盂蘭勝會。  ...

今天拍攝路線設計的原由是上次到荃灣工業區以及葵盛拍攝工業區時,由於該處的建築高且密集,難以拍到建築的正面,因此這次便打算到較遠處地勢較高的地方拍攝,以拍得工廠全貌。  ...

這是今次的路線圖,由西鐵站南方的工業區出發,經過天后廟、嚤囉山村、新屯門市中心至屯門碼頭。 因為幾乎是沿着屯門河邊,因此景致尚算不錯。這次最教我意外的是發現了工業區旁的嚤囉山村,想不到這裡竟然也有寮屋。除此以外,值得記的都在相片的caption了。...

一直都很少影風景,這次到城門水塘用TS-45mm, TS-90mm 影相,還要轉做黑白,是頗新鮮的嘗試。   即使未到盛夏,在太陽曬著的地方也是熱到飛起,不太提得起精神、專注力拍照,但在香港郊野景致最漂亮又是夏季(其次是秋季),以我的體力該不足以在盛夏攀山涉水,風景相只能偶一為之。   這次行山路線參見綠洲    ...

今次由荃景圍天橋出發,從葵芳方向行,途經荃灣工業區、荃灣街市、葵盛東村。   荃灣工業區的規模比屯門細,而且以工廈為主,不如屯門還有佔地廣但低矮的九巴車廠、維他奶物流中心。雖然如此,這裡比屯門工業區更有生氣,到處是運貨的車輛、出出入 入的工人,使得這裡非常嘈吵、空氣惡劣。工業區東邊住宅是舊式四五層的單橦唐樓,地鋪多為五金鋪、車房,噪音不遜於工業區。...

香港的住它,單憑從它的興建年份便能大概住計到它的外觀、設計。如50、60年代的四五層唐樓;到70年代的十層八層的唐樓;到80年代開始出現單橦式,有管理處的私人住宅,同時逐漸興起集群式住宅群,如美孚新村;到90年代則住宅群開始設置會所;2000年後愈起愈細,格隔愈不實用,愈要扮作豪宅。...

青松觀屬全真教龍門派、於1960代興建於屯門。 青松觀主要中式傳統建築,但亦有新建的安老院,以及尚在興建,不中不西的大樓。 拍攝當日原本只打算到大興,只是不知不不覺走到青松觀,便順道一遊。惟其時近晚,只及匆匆一遊。  ...

近一個月沒有更新,皆因三月中去了意大利玩了半個月。而四月初回到香港後又花了大半個月整理相片。直到今天才整理完畢。 十七天旅行,影了兩千張相。裡面的題材可多;有當地社區風貌、歷史建築、教堂、藝術品;每一項又可以再細分。   社區風貌:不同城市、不同類型(商鋪/公眾設施/住宅/街道) 歷史建築:不同年代、不同類型(城堡/政府建築/遺址) 教堂:不同年代(中世紀、文藝復興)、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羅馬式、哥德式、混合式)...

大興村建於1970年代末,距今接近四十年。步入村內,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十字型的公屋設計,像只大龜般趴在地上,仲展着四肢。 區內的公屋以十字型為主,每楝約30層。另外有一棟長條型公屋(興偉樓),只有七層。由於興偉樓位於社區中心,因此與毗鄰公屋商場一樣有着大量走廊及公眾空間,方便通行及避暑休憩。...

這是我到旺角街市逛時隨便影的,由於大部分的相只是偷拍(拍相機掛在胸前,固定焦點與曝光),因此照片有着各種的缺憾,如模糊、傾斜,亦沒有甚麼構圖可言。但看官能夠從中見到買賣者最自然的神態。...

一班人玩過左12點,在那個地方最容易找到車回到各自的家?一定是旺角,通宵小巴幾乎可到香港所有市鎮,造就小巴集中地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當地豐富的夜生活。  在朗豪坊開幕之後,警方加強打擊當地的色情行業。即使如此,旺角一段砵蘭街,仍然可以看到各種色情架步,如夜總會、桑拿、按摩、指壓、K壓的招牌,便民索驥。...

地以橋名,紅橋這地方離屯門市中心算不上近,步行距離約20分鐘,坐輕鐵/接駁巴士四個站,己經超過了行街會行的距離,但又未至於遙不可及,可以說它是市中心的邊錘,只有紅橋居民到其他區購物,而鮮有相反。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當地居住人市約5500人,加上旁邊的景峰(居住人口約12000人。組成一個頗為獨立的小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