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名為《可以居》的書,內容圍繞著西貢白沙澳的歷史及人和事。在講述書中內容前,先介紹一下白沙這個地方。
白沙澳約建村於1910年代,位於西貢黃石以及海下之間,分別由兩個氏族——翁氏及何氏組成。村落全盛時候設位了「明德學校」,有小一至小六,教導附近學生。然而,逃不過新界其他村落的命運,在五六十年代陸續有村民到市區工作,又或是移民外地(很多時看到講述香港村落歷史時都說五六十年代很多村民移民到外地,那時候移民似乎十分普遍,是當時香港普遍如此,抑或鄉村生活迫人而導玫移民比例高?)到了八十年代,不少房子己經倒塌了,白沙澳亦逃不過這個命運,但它幸運的是這時候有一批外國人搬到了此地居住,並修復舊屋,發展商亦未將此地發展成西班牙別墅,故此此地與數十年前比較風貌相差不大。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翁仕朝的故事,白沙澳的生活(這部分又分為翁氏何氏後人回憶當時生活以及近年搬到白沙澳的居民講述他們在白沙澳的生活)以及舊居翻新的記錄。
翁仕朝乃翁氏首個搬到白沙澳居住的人,他精通風水、醫行、文學、著書記載了當時的生活狀況,亦主導設位了明德學校,可謂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書中對翁仕朝的生平說得並不仔細,畢境他在二戰間病逝,而他所的著作並不用以記載其個人生活(他曾修族譜,著刊物教人英文,記下當地風水),或許他也有留下日記之類的記述,然而作者的資料來源卻只是訪問翁仕的後代。
本書的第二部分先由翁何氏後人講述當年生活,當中有不少現代人會覺得頗為新奇的習俗,例如當時村民會兩家隔天輪喂一豬,叫做「輪豬」,到大時大節宰豬後則會兩家共分。出嫁時又有姊妹哭婚的習俗,要哭上一個星期。村民每到農歷七月七日都會將當日的泉水儲起,他們認為這些「七月七水」並不會因為長期儲存而變壞,而且能夠治病,每次頭暈身慶便會取水治病,據說甚為有效。孩子出生後,會將孩子上契與山精(如榕樹爺爺/石敢當)神明(如黃大仙),期望做阿爺的能夠保佑,孩子健康。
所謂靠山食山,當時居民除了食農作物外,還會捉魚、蛇、野豬、甚至現己近乎絕種的金錢龜也在菜單之上。而現時我們食的作物,如豆苗,在當時卻只用來喂牲畜。
從這些習俗中,可以推想到時人的貧困,然而貧困亦便得他們守望相助,而且富有神心,敬畏自然。對比現代人,生活富足,卻無鄰理之情,只顧自身利益,視自然為生財工具,尤其愈富足愈是如此。
現代人的觀念與「古人」的差異,在書中不少地方亦可見到。翁仕朝常注重墳墓的風水,在生前己經指定其墳墓的位置,皆因好風水能庇廕後人;而後人卻想將他的墳移到公眾墳場,易於拜祭也。翁仕朝泉下有知,肯定激死。
曾經在白沙澳生活的後人多人多不願意將祖居舊居出售,但當在外地將大的後代,白沙澳只是個遙遠的名字,「白沙澳祖屋」=「金錢」,多願意出售予地產商。據書中所述,白沙澳不少地己經在地產商手中。
白沙澳在80年代起開始陸陸續續有背景非常不同的外藉人仕租住白沙澳、當時房子己經失修,必須要維修方可入住,修復期間,有着各種各樣的困難,既有材料的難題如橫樑被白蟻飳蝕,不易購得適合木材取替,屋頂倒塌、亦缺乏同類瓦片。亦有技術問題如現代技術的使用混凝土來塗抹牆壁外層,而舊時卻使用泥土混合燒碎的石灰,非老行尊不知也。
作者訪問曾經在白沙澳租住的蛇王、昆蟲愛好者、退休警員、建築師、製藥從業員、生態評估專家、退休護士、銀行家,講述他們在白沙澳的故事,以及他們怎樣享受白沙澳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對他們又有甚麼意義,這些故事都非常有趣。
最後不得一提的是若果讀者希望從此書中詳細了解白沙澳的人和事,有如歷史著作/傳記般,則讀畢此書不免感到不滿足,皆因此書的來源主要是口述歷史,而不且學術式的研式。
讀到翁仕朝精通醫學、風水時,我會好奇他生於海下這個鄉下地方,到那裡學會這些知識的呢。白沙澳的另一氏族何氏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呢。書中附上一份聲稱為翁氏族譜的文件,但其內文字卻是由三皇到民國間皇朝及皇帝名諱,卻無翁氏的族譜,若非編者搞錯,翁士將這些資料放到族譜內又有何用意?這些問題本書都沒有回答。但這些都不影響這些故事組成一本完整的書。
《可以居》官方網站:http://alivingspace.hk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