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這個地方雖然每年都要來上幾次,因為這是我到深圳探親的必經之路,新年還偶爾會到上水拜年,但對它的認識,只限於由小巴站到火車站,以及由小巴站經石湖墟到附近村屋/到石湖墟內飲茶那一小段路。而且每次到石湖墟也是新年,店鋪都關了門,所以亦不清楚石湖墟未被水貨客佔領前的面貌。

 

石湖墟內幾乎都是兩三層的舊樓,其建成年代在50年代未,60年代初。同時期在市區興建的唐樓,都己經是十層八層樓高(如馬頭圍(50年代)/大古坊附近的瑞士樓(1959年), 銅鑼灣的金殿大廈(1959)),唯獨在新界的樓宇還保持在2-3樓的高度,估計二戰完結後,由於新界仍是鄉郊,政府仍未發展新市鎮,工作機會多在市區,湧入香港的移民亦集中在市區,使得新界獨善其身。

 

最近幾年上水由於鄰近邊境,區內不少店鋪亦轉做遊客生意,新功街及新康街一帶滿街都是內地客,正系官員口中深港融合的寫照。於我而言,市中心做遊客生意沒有問題,我走遠些就好,但若果招待遊客的商店將招待本地人都商店都迫得結業,而非搬遠一點,那就是影響民生的問題了。上水在火車站外圍的確己被遊客佔領,但再外圍一些的石湖墟市政大廈以及上水名都/上水中心,還是很地道的。當然,相比深港融合之前,居民可從上水買到的物資無疑是少了。

 

若問居民住上水最大的問題是甚麼,我想絕對是交通,上水的交通極為依賴鐵路,區內除了繁忙時間均無直車到深水埗/觀塘/中環等工作機會集中之地,而通勤往往一程使要花上70-90分鐘,其間還需要轉車,並非全程有得坐(就算有得坐火車橫凳設計亦坐得唔舒服),導致閑暇時間減少,工作效率下降,影響升遷。 假如有足夠的巴士接駁上水與市區,上水居民定必舒服很多。

 

 

2017-12月-13日按:據許舒《新界百年史》,石湖墟於1956年受火災,重建於1964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