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鄉村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然而近年因為香港樓價問題,以致新聞報道每每提及新界鄉村都圍繞着「官商鄉黑」、 「套丁」、「綜地」等問題,給人的印象就是原居民就是唯利是圖,擋着香港發展的人。若果說新界的鄉村「保留了中國的傳統習俗,作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應予保育」,想必沒有多少人聽得入耳。
很少人知道,香港是近代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極為重要的一個地方,無論是研究中國的宗族制度,又或是道教的科儀,文獻都不會缺少香港的蹤影。這得益於新界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港英政府沒有過多干預新界的傳統習俗,新界鄉村直至七十年代工業化前基本上仍然依據傳統習俗來運作。港英租借新界後收集了很多不同種類的資料,研究者能夠與田野研究獲得的資料互相發明。更重要的是共產黨執政後,新界與台灣成為研究者僅有能夠接觸的地方,香港又比台灣容易到達,便造成香港成為人類學家/民族學家/道教研究的主要地點。
大概往年八九月左右吧,讀了兩本新近翻譯的舊書,《鄉土香港 – 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以及《皇帝和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就從那個時候產生了對中國傳統風俗人類學研究的興趣,循着兩本書的參考書目,到圖書館借書來看。然而此類型的中文專著實在少得可憐,在沒有人指導的情況,要了解英文術語實在要花不少時間,目前跌跌碰碰,也只有個大概了解。加上這幾個月天氣一般,以及要準備兩趟旅行,難免沒有時間更新網頁。
上個星期天外出取材,打算到馬頭圍一帶。經過亞皆老街足球場時,見到球場的外圍掛了不少花牌,搭了竹棚,走上前一看,原來是郭氏「郭汾陽崇德總會」的祭祖儀式,猶疑了一會我這個外人能不能入去參觀,想着先入去看看,被人趕出來再作打算。誰不知沒有人理會我這個拿着相機四圍拍照的人,讓我能夠到處觀察。
郭氏據族譜是源自唐代汾陽王郭子儀,崇德總會是族人來香港後組成的,每年於農曆十二月十一和十二日假亞皆老街球場舉行,祭典的介紹請各位看獨立媒體的文章《消失中的市區祭祖大典: 汾陽郭氏祭祖》,這裡我只提一下該文章沒有提及的東西。
一:祭祖的第二天是崇德總會理事的就職禮,就職禮邀請了政府官員(如警署、民政處)、以及中聯辦職員,看來政府還是很在意爭取宗親組織支持的。
二:就職典禮完後有舞龍,由「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表演,團員很年青,約莫18-25歲之間。這個醒獅團雖然掛着郭氏的名頭,但並不全為團員全部由郭氏子弟組成,而是因為醒獅團的創立者為郭氏成員。
三:舞龍表演結合舞龍與雜技的表演方式,手法創新,技巧高超。舞獅結合了人疊人(一疊一、多疊一、多疊多),跳大繩的腳法。定必花了不少時間訓練。可見參考資料附上的youtube連結,youtube 影片內的舞龍表演與我看到的幾乎一模一樣。
四:祭祖場地的佈局,與早年沒有變動,相信大部分裝飾可每年重用。
參考資料
2017年長春社紀錄了請祖出巡的儀式,可見
獨立媒體:消失中的市區祭祖大典: 汾陽郭氏祭祖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1969
香港商報:郭汾陽崇德總會賀66華誕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6-01/27/content_3528954.htm
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
http://www.kwokslion.com.hk/b5/home/home.php
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表演
東方日報:學舞夜光龍螢到飛起
http://orientaldaily.on.cc/archive/20020926/fea/fea_u1cnt.html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