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22

新加坡現代建築、兼論組屋政策

Tags: , , , |

新加坡現代建築、兼論組屋政策

 

2019年到新加坡旅遊,除了參觀萬金油花園外,另一個目標便是欣賞新加坡的現代建築。新加坡與香港同樣是國際城市,都不缺現代的建築。新加坡的現代建築比香港更注目。這倒不是新加坡的現代建築就比香港多或者漂亮,而是新加坡的密度較低,高樓大廈之間的距離普遍較遠,能夠有足夠的距離讓觀察者望到建築的整個外形及拍攝建築。而在香港,馬路窄,加上密度過高,反而讓人不把注意放在建築上。

新加坡市中心,每座大廈都清可見

皇后大道中,馬路狹窄,加上樓宇之間比鄰相接,會讓人忽視建築。

 

新加坡的現代建築主要集中在CBD 附近(Bras Basah Bugis, Marina Bay, Civic District, Orchard, Singapore River 一帶),這輯相主要也是在這一帶影的。這輯相主要挑了一些風格較少在香港見到的建築。由於事隔較耐,要逐一標出建築的名字實在不易,只在少數的相片標出地點。

 

新加坡的土地發展主要受政府主宰,新加坡有嚴厲的土地收回條例,政府相對香港更容易就能把私人土地收回以作發展,使得新加坡的建築規模平均較大,基本上不會看到香港舊樓那種一至四個門牌號(一至四間戰前唐樓闊度)也用作發展的例子,也不會有香港的那種樓貼樓發展。這是政制、歷史以及稟賦不同引致的結果。

 

雖然這次在新加坡的主要目標是睇現代建築,但也花了一些時間參觀新加坡的公共屋邨。新加坡的公共屋邨比香港的最大分別是新加坡的感覺乾淨企理得多了,明顯保養得更好,而且密度較香港低。不像香港,所有我去過的屋邨皆不設保安,所有人都可以自出自入,我想這對新加坡人來說絕對是件值得自豪的事,證明當地的罪案率低,大家都安心不設保安。附帶一提,部分照片也是在市中心附近的組屋高層拍攝的。

典式組屋設計

 

以設計來說,新加坡的組屋更接近香港的私樓,而且房間普遍要比香港的私樓來得更大。對比香港公屋,就更是優勝了。優勝之處不止在於組屋的設計,而是在於組屋的申請條件。在新加坡除非你真的是極之有錢,否則都可以申請購買,例如3房(4-room flat)或以上的的入息限額為$14000新加坡元,即約$78000港元。

 

而且買多大間不受限於家庭人數,比得起買大間一點也可以。而缺點則是新加坡的組屋申請主要以家庭為對象,若果沒有結婚就只能夠選1房單位,或者在二手市場購買。結了婚才能夠申請購買其他房數的單位。

另外就是組屋並非免費,2房的單位索價430,000新加坡元(約2,400,000港幣),對比香港的私樓當然是非常便宜,但若果是購買的話,以30年按揭1.5%利率計算,每個月的支出為8,000港元,則又比香港公屋的租金貴得多了。

 

香港公屋的租金廉宜,但是分配住屋的面積與家庭人數掛釣,即使願意多付租金也不能換大的房屋改善屋住環境。而且公屋家庭人數與房數的關係己經不合時宜。四人家庭被編派到一房單位,五人家庭被編派到兩房單位並非罕見。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香港住宅用地少,因此住宅面積少是自然結果。但與其說住宅用地的多少,倒不如說是制度以及管治的問題。要增加人均居住面積,自不然會使現時的樓宇的價值減低,如何處理有樓者(想樓價升,香港人住得愈細愈好)與無樓者(想樓價跌,樓愈易買愈好)的衝突,才是解決居住問題的關鍵,不然即使免費送上大量土地,政府也會害怕大量推出導致樓市大跌。在我看來,這亦是林鄭推明日大嶼(有排都唔會填好),而非選擇近岸填海的主要原因。近岸填海會令現時有海景的私樓價值下降,易招爭議,兼由於可行性高,容易實踐,對樓市即時衝擊較大,因此連提也不敢提。要解決有樓無樓的衝突,不如試下新填海後容許現時的業主每一尺面積可以換雙倍面積的居所?那麼我相信香港人會排隊換樓。樓換完市區地空出又可以再發展,不就解決有樓者與無樓者的衝突,同時提升一倍人均居住面積?

近岸填海選址

旅行拍攝的新加坡現代建築

住宅/公共屋邨建築

 

參考資料

獨立媒體:「住細D」 新公屋面積縮水 工聯會疑自製選戰議題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35108

 

Property Guru:

HDB Flats: BTO Eligibility, Resale Criteria and the Available Schemes

https://www.propertyguru.com.sg/property-guides/eligibility-for-buying-an-hdb-2773

 

房屋署:入息及資產限額

https://www.housingauthority.gov.hk/tc/flat-application/income-and-asset-limits/index.html

 

SingSaver: What Type Of HDB Flats Can Single Singaporeans Buy?

https://www.singsaver.com.sg/blog/what-hdb-flats-can-singles-buy

 

統計處:按住戶每月入息及房屋類型劃分的家庭住戶數目

https://www.censtatd.gov.hk/tc/EIndexbySubject.html?scode=500&pcode=D5250001

 

A HIGH QUALITY LIVING ENVIRONMENT FOR ALL SINGAPOREANS (2013)

https://www.mnd.gov.sg/docs/default-source/mnd-documents/publications-documents/land-use-plan.pdf

 

Land Utilization in Hong Kong 2020

https://www.pland.gov.hk/pland_en/info_serv/statistic/landu.html

 

February 2020

開平 / 台山 的碉樓、洋樓

Tag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早前到開平及台山睇碉樓,回港己經兩個月,跟身邊的朋友介紹這趟行程時發現不少人都沒有聽過碉樓這種建築。那我就權充一次旅遊博客,介紹一下開平、台山及這次的行程安排。

碉樓,固名意義是碉堡似的樓,碉樓由三至七層不等,有着厚厚的外牆、細小的窗口,窗口有鐵窗、鐵欄。部分碉樓設有射擊用的槍口、瞭望台。是村裡防御力最強的建築。

碉樓最早出現在16世紀,但開始普及是在20世紀初。清末民初之時,土匪橫行,村落有錢者都修建碉樓作防衛之用。碉樓多見於四邑(開平、台山、新會、恩平)一帶,究其原因,乃四邑人早在19世紀末己大量到外國搵食,20世紀初時,部分四邑人在國外賺到大錢,各個鄉村都有充足資金以大興土木。

20世紀40年代以後,由於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華僑很多都逃難至國外,碉樓的資金來源逐漸斷絕。其後共產黨上台,莫說再建碉樓,華僑就連家也歸不得了。故此碉樓絕大部都是20世紀20-30年代建成的。

碉樓只是統稱,細分還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如以建築物料來分類則有磚、混凝土、夯土、石。如以功能來分類則有純作防衛用途,平時不住人的,亦有用作住宅的。對於遊客來講,這些分類其實都不太重要,因為碉樓最吸引人的是其獨特的外觀。碉樓沒有固定的樣式,往往跟據設計者的喜好揉合中西風格,設計者的喜好、經歷不同,設計出的碉樓也就不同。其獨特性使它在200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四邑除了碉樓,亦有為數眾多的「洋樓」,洋樓與碉樓的分別在於其防衛功能的有冇。風格上仍然是中西合璧的。

我在開平/台平待了整整四天,時間都過得非常充實,當地稍有名氣的景點基本上都逛過了。幾天下來,見到的遊客並不多,即使是最著名的立園也算不上迫,簡直是大陸景點中的奇葩。遊覽時發現一些似是爛尾的景區,如開平碉莊及黃金小鎮。我的估計是開平在2007年被立入世界被化遺產後,不少商人認為有利可圖,便投資收購碉樓,在碉樓附近發展酒店、娛樂設施,打算利用參觀碉樓的人流帶動其他業務。但是旅客增長比預期少得多,便讓建築處於半荒廢狀態,只維持最低限度的「服務」,即派幾個人駐守,當成普通的碉樓景點。而酒店、餐廳則通通沒有營業。

開平最著名的碉樓群,如立園、馬降龍、自力村都是由政府管理,即使入流不及預期,建築物亦能得到妥當的打理,不致關門。

 

以下是我在開平/台山四天的行程

 

Day 1

早上:錦江里(瑞石樓)、中和村(中堅樓)、馬降龍村。

注:瑞石樓仍由私人擁有,據說只有星期六日才有人駐守及開放參觀。

下午:立園

 


Day 2

早上:自力村、開平碉莊、方氏燈塔

注:開平碉莊屬半荒廢狀態的景區、門票可以講價、碉樓值得一睇

下午:立園東邊一帶的東成里、仲和村、廸光樓

注:這一帶沒有甚麼特別著名的碉樓,但這一帶村接村,有不少碉樓分佈在這一帶。抱着順其自然的心態遊走,發現了一座仍然有人住的碉樓(遜志軒)及一座廢棄了的宏偉祠堂(自愚周公祠)。


Day 3

早上:赤坎

注:赤坎鎮出名在沿河邊一字排開的騎樓,以及關族圖書館、司徒氏圖書館。原本己是開平一帶著名景點,然而政府銳意將赤坎「打造」成更高級的旅遊區,收購赤坎內所有的樓宇,打算大翻新。居民被迫遷出,旅客亦因工程原因亦不能進入。 我們只能夠抄小路入了赤坎的邊垂,沿河拍了些照片。

下午:到迎龍樓及塘口鎮附近踩單車四處逛逛。


Day 4

早上:出發到台山、沿路經過鄧邊村,是個己經荒廢的村落,部分廢屋有似吳哥窟被樹木侵佔。

中午:端芬鎮

注:端芬鎮的騎樓是「讓子彈飛」的取景地。長方形的廣場四周皆是騎樓,頗為狀觀。騎樓多己改成商鋪售賣特產。

下午:廟邊村欣賞洋樓。

注:廟邊村著名的是洋樓「翁家樓」,翁家樓有幾座,其中兩座己經荒廢。另外廟邊村有「廟邊小學」亦極為漂亮,但要進入就需要一點「技巧」。


若非發燒友,基本上可以跳過我Day 3的行程,三天來逛開平內山就夠了。 包車是必需的,可以到當地再找,大概是250-400一天,視乎路程。

 

 

 

 

 

 

January 2020

望德「糖」搗蛋日 2019

Tags: , , , , |

2019年10月尾隨家人到澳門探親,住舊葡京附近,下午趁着家人午睡的時間四處逛逛,發現在仁慈堂婆仔有屋萬聖節活動『望德「糖」搗蛋日』,在婆仔屋空地搬放了很多嚇人的塑像,塑像造得栩栩如生,簡直充滿誠意。

婆仔屋外亦有各樣的攤位遊戲。搗蛋日己是第五屈,除了嚇人塑像跟攤位遊戲外,亦有「親子喪B行」,讓小朋友穿上萬聖節裝扮,到指定地點領取糖果。

可惜這次到澳門另外有事,只匆匆逗留了半小時便要離開。

 

 

虎豹別墅(新加坡)

Tags: , , , , , , |

胡文豹曾經在香港大坑興建虎豹別墅及萬金油花園。萬金油花園開放予公眾遊玩。然而在1998年,因長實收購該地皮而拆䣃,後建成豪宅名門。從此,萬金油花園就成為上一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我那代香港人,只聞其名,沒有機會參觀。

回顧舊聞,又見政府於文化保育上的不作為。1998年胡氏後人胡仙因財因而被迫以一億元的價格出售虎豹別墅及萬金油花園予長實,若政府當時願意出資收購,上一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便可成為今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可幸的是,胡文豹不止在香港建花園,在新加坡也有個「萬金油花園」(正式來說,新加坡以「虎豹別墅」指稱別墅及花園,不似香港冠以不同名字)。參考舊照片,新加坡的「萬金油花園」風格/主題與香港相近,都是充滿顏色鮮艷的雕像,及以中國神話、歷史或民間故事為題材。但在具實的表達上,則各有不同。如香港以壁畫的形式表現人死後在地獄被審判的情境。同樣的題材,新加坡則是以雕像的形式表達。兩地所取才的故事似亦有所不同。可惜我能找到香港「萬金油花園」的照片實在非常少,難以系統地對比兩地差異。

新加坡的虎豹別墅要比香港的幸運得多,在1985年便被新加坡政府收購,得以保全完好。虎豹別墅的雕塑、壁畫風格可謂獨一無二。其獨特之處並非所採用的技術,而是在於中國從來沒有別人以雕像的形式表達歷史或民間故事。中國的雕像從來只用於宗教上,不是佛像就是神像,沒有任何生活化的情境。生活化的情境只見於畫作(例如清明上河圖)。除此以外雕像用色之大膽亦是前所未見的,不論紅、橙、黃、綠,皆是鮮艷亮麗的,除了未復修的雕像,幾乎就沒有暗沉的顏色。整個花園,顯得朝氣勃勃 。

看舊聞說萬金油花園的雕像恐怖。但我覺得與其說恐怖,倒不如說是詭異。這裡可以找到人頭蟹身的「美女」、皮包骨的熊貓、豬頭、鼠頭的夫妻、七孔流血的人頭、勁過滿清十大酷刑的十殿閰羅、母乳鍡奶奶的新抱。這可不是現代人熟悉的故事,自然顯得詭異。

下次到新加坡,不妨到此一遊,體驗下香港的集體回憶。

September 2019

馬來西亞的華人舊建築

Tags: , , , , , , |

今年四月份到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吉隆坡、檳城旅行,原本打算是吃喝完樂,享受一下美食的,卻意外地發現馬六甲、檳城有大量的戰前華人建築(沒有做功課之故!),便改行拍攝起來。

一直以來我都頗為迷戀舊建築,不是喜歡他們的殘舊,而是喜歡欣賞設計者的不同意念。雖然樓宇的基礎樣式不多,但是設計者都會跟據其興好而調整,例如用上不同的花紋/幾何圖案/柱體/顏色/物料,兼顧實用與美感。不似現時的新建築,為了節省成本,盡可能地發水及採用模組化的組件,實用性及美感皆是次要。

之前曾經上過廣州看舊樓,與馬來西相比,廣州的舊樓年份上應該比較新(估計是戰後興建的)、不多有騎樓、多有露台(雖然部分露台己被封起作起居之用)、裝飾較為樸素、多用作民居。而馬六甲與檳城的舊樓則多為戰前的樣式(兩至三層為主)、幾乎全都有騎樓及不設露台、底層多半仍然用作商鋪。相對於廣州,馬六甲及檳城的舊樓更像我們在舊相中看到的戰前香港,也許因為兩者皆是英國殖民地之故?


走筆至此,有感對馬來西亞認識不多,無重着墨,網絡又缺乏華文資料,便借了馬來西亞的歷史書來讀(磚頭厚的英文書)。馬來西亞的「馬來」 (Malay)一詞,指的是馬來民族,而sia則是希臘文,意思是 ‘State of’,換過來說,馬來西亞的意思就是馬來人的國。

馬來西亞的政治雖由馬來人控制,但馬來人的來源其實不在馬來半島,而是來自馬六甲海峽對岸的蘇門苔臘。13-15世紀當時在Srivijaya國的馬來人是馬六甲海峽周邊最強大的勢力,其領土覆蓋今天的蘇門苔臘及馬來半島。馬來人以其國力及文化的優越性,漸成為馬來半島的文化主流及正宗。

馬來人在葡萄牙佔領馬六甲(1511年)前,主要的貿易對像是中東、印度及周邊諸國。因此馬來文化中吸納了不少印度文化,而馬來文中亦可以找到些梵文詞彙。

馬來人最早信仰印度教及佛教。也許是因為與中東、印度西北部省份(皆歸化了伊斯蘭)貿易的緣故(伊斯蘭教徒可享有貿易便利,如由穆斯林控制的埃及,港口只接受伊斯蘭商人的船隻),馬來人早在15世紀己經歸化了伊斯蘭,其後更將伊斯蘭文化與馬來文化相交融,使伊斯蘭成為馬來人其中一個身份認同的來源。例如現今法律上馬來人的定義為「習慣說馬來語,行馬來文化,信奉伊斯蘭教」,不是伊斯蘭教徒,根本就不能成為馬來人。

葡萄牙人早在16世紀初己經找到來往萄葡牙與馬來西亞的航線,在1511年,萄葡牙人佔領馬六甲,正式開始在馬來半島殖民。這時葡萄牙貿易的物品主要是香料。在1641年,荷蘭人擊退了葡萄牙人,佔領馬六甲。此時,歐洲人雖然有武力的優勢,但無意控制整個馬來半島,只控制港口城市,以便進行貿易(就如同英國控制香港般)。殖民地的範圍只限制於馬六甲,其他的馬來城邦仍然是由蘇丹統治。

18世紀初,中國取消了南中國港人與南洋貿易的禁令,中國與南洋(馬六甲只是轉口港之一)的貿易才開始增加,歐洲人亦在這裡發展與中國的貿易。馬六甲成為中歐貿易的轉口港。歐洲人在這裡購買中國的茶業,歐洲人則將印度的紡纖品及鴉片賣到馬來半島,換取錫及香料,再與中國人貿易。

直至此時,在馬來半島的中國人多以貿易、開店為生。直至英國人在1786年取得檳榔島(即檳城)後,英國因着對錫的大量需求,便鼓勵中國人到南洋做礦工,增加礦產。皆因英國統治者認為馬來人普遍懶惰,而中國人更勤勞,是更好的勞工。後來當馬來西亞的莊園種植(種植經濟作物如像膠)興旺時,大量中國人亦在莊園耕作。

檳城與馬六甲的華人建築源自於18世紀開始就到兩地貿易的華人,由於兩地皆是殖民地,商業尤其發達,華人比例相對其他城市更高,留下了大量華人建築,尤其是騎樓。

英國人這個政策亦導致馬來人大多只在鄉郊耕作,滿足自身所需。而中國人則逐漸掌控了馬來西亞的貿易,導致馬來西亞人的收入普遍較低。即使在馬來西亞立國後政策向馬來人傾斜,也未完全改變這種情況。

1795年,拿破侖佔領荷蘭,荷蘭的元首(Stadtholder)逃到英國,為免被法國取得荷蘭在馬六甲的殖民地,便求英國暫時托管馬六甲。至此英國成為馬來半島上最強的外來政治勢力。1819年,英國取得新加坡,設立新加坡殖民地。1824年,與荷蘭簽訂條約,將新加坡以南的島嶼,以及爪哇、蘇門苔臘歸入荷蘭的勢力範圍(Sphere of Influence),而馬來半島,婆羅洲則歸入英國的勢力範圍。這條界線,便成為今天馬來西亞與印尼的邊界。即使印尼蘇門苔臘部分省份的文化與馬來人相近,亦因分治以久,不能再併入同一國家。荷蘭人簽訂條約後將馬六甲讓給英國,專心經營雅加達。

英國殖民新加坡之後的半個世紀,英國人本着只做生意的心態,盡量避免干預馬來半島中各個馬來邦國的政治。同時,亦由於英國的不干預,馬來邦國常因爭奪王位而引起衝突,有時更會危及馬六甲海陝的商船(爭位者透過搶掠商船以籌措資金)。1874年是這個政策的轉捩點,英國人與Perak邦國(現今的霹靂省)的王子Raja Abdullan 簽訂 Pangkor 條約,以支持他成為繼任蘇丹。代價則是Perak以後允許英國人在Perak欽點參政司 (Resident),蘇丹在決策時,需要根據參政司的意見 (Advice) 並得其同意 (Consent),英國人亦派出理民官 (District Officer)以監管地方行政,自此Perak就落入英國的控制中。蘇丹的權力,只限於宗教與傳統 (Religion and Custom)有關的事項。漸漸其他邦國亦因各種原因接受英國委派參政司,名義上馬來邦國的主權仍在蘇丹手中,但實際的決策權己經落入英國人手中,成為半殖民地。導致政策轉變的主因是英國人逐漸相信只有馬來邦國的政治穩定並控制於英國人手中,才能夠提供良好的環境予企業在當地運作,獲得馬來半島的資源。

馬來西亞北部的邦國雖然以馬來人為主,但20世紀前政治上臣屬於泰國,屬於泰國的附庸國,需要定期進貢,而當暹邏與他國發生戰爭時,亦需要支援。直至1909年,泰國與英國簽訂條約,將部分屬於泰國的馬來附庸國 (Kedah, Kelantan, Perlis, Terengganu)歸入英國的勢力範圍,不再行宗主國之職。這條界線,同時成為現今泰國與馬來西亞的邊界。泰國這個決定,亦植下了南部以馬來人為主的也拉府、北大年府、那拉提瓦府分離主義的因。自2004年起,三府動亂,己經超過6500人死在動亂之中。

1896年,Perak, Selangor, Negeri Sembilan, Pahang 四個邦國在英國的推動下成立了馬來聯邦,而1909年在泰國手中上邦國則未有併入聯邦。各邦國的蘇丹仍然保留,是名義上的君主。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此時馬來聯邦的範圍只包括馬來半島的馬來邦國及英國殖民地馬六甲、檳榔島。馬來邦國的蘇丹在獨立成立後仍然保留,成為每個邦的名義領袖。亦是現在馬來西亞蘇丹的由來,現時馬來西亞的各邦的蘇丹會輪流擔任馬來西亞的國王,成為馬來西亞名義上的君主。

雖然獨立時馬來西亞己有大量華人(3-4成),但由於蘇丹及當地馬來人的支持及影響,馬來西亞的政策向馬來人傾斜,同時馬來人在取得公職上有優勢,控制了馬來西亞的政治。

1963年,新加坡及婆羅洲的馬來邦國加入了馬來西亞。後來因為新加坡以華人為主,而新加坡的華人政黨立場是政府應公平對待馬來人與華人,希望馬來西亞能夠成為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 (Malaysian Malaysia) 而非馬來人的馬來西亞 (Malay Malaysia),馬來西亞的執政聯盟為免新加坡的華人政黨對他們造成威脅,迫使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

 

參考書

A history of Malaysia- by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ndaya.

 

 

 

January 2018

緬甸 – Bagan

Tags: , , , , |

遺址去得多,但少有Bagan 這麼大,而且容許遊客幾乎不受限制地探索的。

Bagan位於緬甸 ,在11至13世紀時是Pagan 帝國的首都,此段時期興建了過萬座佛教建築,主要是佛塔,現在約有2000座保存下來。散佈在大約8公里長,5公里闊,約4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佛塔有大有小,大的佛塔可高達60米,闊近80米,極為壯觀。小的只有兩三米高,一兩米闊。雖然Bagan旳建築周期不算很長,但佛塔風格依然多樣。佛塔歷史悠久,卻不會給人破爛的感覺,皆因緬甸當局有維修佛塔。維修時本着修舊如舊的精神,並不會因為復修而失去原本風貌,反而令每座佛塔的特色更為突出。

旅客可以租用電單車<註1>自行探索。地圖上只標有主要的佛塔,然而沒有標出的佛塔同樣吸引。佛塔隠藏在樹林之中,最多只有塔頂超出樹林,到達塔底前佛塔仍是令人期待的「未知」。探索一座又一座的佛座,就像一次又一次的抽獎,這次可能抽中獨特的塔尖,那次可能抽中獨特的塔身/壁畫,又或是有趣的佛像/特別的紀念品店<註2>,使人沉迷。

註1

即使沒有車牌,旅客仍可以租用電單車,隨意穿梭。以前沒有開過電單車也不是問題,像筆者到緬甸前便只有騎過單車,但花個5分鐘己經能夠開着電單車奔馳。

這裡的電單車是名符其實的「電」單車,是中國制造電動車,時速最高只有40公里,只要最初駕駛時開慢一點,不要想着爬頭,在馬路上是頗安全的。較為危險的是部分小路還是泥地/沙地,開得快便容易失控,而且初上手時有時會錯誤扭動油門。另外停車後需要掉頭的空間亦比單車難,因為電單車重得多。

 

註2

幾乎每座有點特色的佛塔都有商販銷售紀念品,紀念品的主要為手工藝品以及沙畫。

 

 

 

南印度

Tags: , , , , , , , , , , , , , |

這次的行程只涵蓋Tamil Nadu 以及Karnataka 兩個邦,一共到了以下的城市

  • Chennai
  • Mamallapuram
  • Tiruchchirapali
  • Thanjavur
  • Madurai
  • Chidambaram
  • Kumbakonam
  • Mysore
  • Hampi

 

這次的觀察較為凌碎,點列如下:

  • 1. 南印度要比北印度乾淨,一般餐廳都很少有烏蠅,而路邊的飲品攤檔,雖然衛生環境一般,但也不怕肚痛。這次在不同城市也喝過檸水、蔗汁,有些還有加冰,都沒有出現問題。
  • 2. 似乎相對北印度而言,肉食在南印度更為普遍,即使是小城市也能找到非素食餐廳。
  • 3. 印度的火車到現在平均時速也只有50公里,動不動就要坐幾個鐘/過夜火車,冷氣車箱比非冷氣的貴一倍,但也是物有所值的,一來有食物提供(而且味道不錯),二來較少閒集人等,三來有寢頭/被鋪提供,夜車不會凍。(12月南印度晚上不足20度,當同一「格」臥鋪的窗戶/風扇沒有關上/沒有關好,風冷得令人睡不了。要知道一格有八個臥鋪,你可控制不了所有窗戶/風扇)
  • 4. 北印度的香料茶(Masala Tea)被叫做「Chai」,但南印度沒有「Chai」,只有「Tea」, 而「Tea」也不是Masala Tea,而只是奶茶。另外南印度Coffee也很普遍,有賣Tea的一般也有賣Coffee。印度與香港的奶茶/咖啡不同在於,在印度奶是煮熱才用,香港奶卻是冷的,因此沖出來的飲品印度比香港熱。
  • 5. 有人說印度人熱情,因為喜歡主動找人拍照,但我以為這種熱情有時也是種騷擾。基於我的經驗,若果找你拍照的是家庭/女性/店鋪老板/員工,一般都是友善而熱情的。而若果找你拍照的是一班男孩/男人,他們一般都頗為「好奇」,既希望與「外國人」這種奇異的物體拍照留念,又希望多了解這種奇異的物體。精神好的時候,有力氣回應他們,那交流多半也是友善的,但當經過一日暴晒,沒有多餘精力時,便有種被騷擾的感覺,即使回絕了他們拍selfie 的要求,他們也會在旁邊問長問短。
  • 6. 印度人極之喜歡拍selfie/合照,在中國喜歡拍selfie/合照的主要是年輕人,但在印度下至細路,上至上了年紀的家長也拍個不停。要解釋這種現象,我覺得要從社會角度入手,印度社會家庭較大,親戚之間的關係亦更緊密,因此對於「社交」的需求更高,各種自拍照,便是社交的工具。
  • 7. 南印度較大的神廟,基本上都分為內廟/外廟兩個部分,內廟/外廟並不以室內/室外區分,而是以儀式舉行的場所作區分,內廟可以可以有數個藍球場的面積,設有數個神廟,而整個內廟的空間在祭祀時都會用到,南印度的旅遊熱點中,那些仍用有祭師祭祀的印度廟很多都禁止非印度教徒進入內廟,這些印度廟多半不值得去,因為無論建築抑或儀式,其精華都在內廟。旅行時遇到個印度知識份子,與他討論到這個現象,他認為這樣可以更好的保存儀式的神聖,因為外國人並不了解印度教的規矩,例如他們在食肉後,當天都不會進入廟內,這些規矩都是靠信徒主動遵守,讓不知規矩的外國人入內,便可能令儀式/廟的神聖性受損。
  • 8. 順帶一提,這位印度人提到印度最南部印度廟更為傳統,即使是印度教徒,也要特定的裝飾才能入內,例如男性必須赤裸上身,女性必須要穿紗麗。
  • 9. 南印度的巴士基本上只有當地文字標識,連路線號碼也不定有,而在巴士總站可以有數十條,甚至上百條巴士線,要找巴士只能靠問路人。在小城,最好上車時再與乘客/售票員確認一下是否會到到目的地,即使路人沒有老點你等車位置,但同一位置可以有多於一條巴士線;同一條巴士線,不同班次路線也可以不同。
  • 10. 南印度傳統舞蹈Bharatanatyam很有特色,若到南印度非常建議找來看看,我看了兩場,但都並非定期表演。一場是在Chidambaram的廟內剛好有斯里蘭卡的舞蹈團表演,一場是在Mamallapuram剛好有舞蹈節。看完印度舞後,會發現印度廟很多的雕刻,人偶/神像的動作都來自舞蹈。看雕像時會覺得更為趣味
  • 11. 印度買電話卡必需要實名認證,而且只有大城市的電訊商門市可以辦外國人的電話卡,路邊的代理/小城市的電訊商門市根本就不會辦。管制比中國還要嚴格,可能是印度較為落後,很多人連接網絡都只能靠手機,因為政府就控制電話卡出售,以作監控。

相片分為四輯,分別為「建築」、「人文」、「雕刻」、「壁畫」

壁畫因為細節較多,特地採用較地尺度,讀者不妨放大來開(左上角的+號)。

 

建築

人文

雕刻

壁畫

 

November 2017

廣州舊樓誌之一:老廣州

Tags: , , , |

騎樓——作為在二三十年代主導香港城市風貌的建築, 現時幾乎消失,只有在舊區閑逛時偶爾還能找到一兩橦。每次碰到騎樓,都會不期然想起老照片中香港戰前的面貌,可惜香港己無保存完好的街區。要憑吊, 在他處尋找類似的替代品似乎是可行的方案。就這樣,便提起我到大陸探訪的念頭。

騎樓的考察收獲不少,但仍然需要再作整理,與香港僅存的騎樓比較才能出發表。這篇文章只討論騎樓以外的話題。

探索時的意外之喜是發覺廣州的舊建築除了騎樓外還有不少籠統稱為西關大屋的舊樓。西關大屋原指西關一帶富有人家的府第,嚴格而言只有少數大宅可以如此稱呼。但後來似乎借用來指稱擁有相同門面,即以磚搭成、不施油漆,有橫木柵作門擋的住宅,本文亦沿用之。以外觀言,西關大屋與騎樓非常不同,然而西關大屋的裝飾與騎樓有不少相通之處,如同樣有山花,裝飾的紋飾類似。

騎樓與西關大屋的位置大致相近,往往臨街的樓宇為騎樓,而內街的建築即為西關大屋。現時廣州市還不斷在拆遷舊樓,即使列為歷史建築的仍然不能阻止。若果看倌愛好舊建築,請盡早出發。

相一共分為兩輯,一是西關大屋以及規模較細的舊樓。其次其他規模較大的舊樓。

 

西關大屋以及規模較細的舊樓

 

其他規模較大的舊樓

 

 

除了建築外,這三天在廣州也有些新鮮事觀察/體會到

 

1. 微信支付

能不能用微信支付叫雞我不不知道,但在廣州幾乎所有店鋪都能夠用微信支付。支付的辦法不復雜,只比八達通煩一點。支付者先暂微信選擇支付銀碼,再掃描商戶的微信QR code(一般印出來放在當眼處),微信就會將銀碼過戶到商戶的戶口,此時再將手機付款確認的畫面給收銀員看,就完成整個手續。就我個人觀察,並沒有比八達通更為方便。但從推廣成本而言,微信的設立更為方便。八達通需要向八達通公司申請才能取得八達通支付的機器,手續較為復雜,而且需要公司註冊,店鋪亦需要有電話線/ 網絡連接,以傳送交易數據。而微信支付則任何人把自己的QR code 印出都可以使用。因此推廣成本更低,更易普及。

2.香港高鐵宣傳

從屯門到廣州需時3 - 4個鐘,直達天河/越秀區。每小時都有車。坐高鐵並不能節省多少時間。要市民接受高鐵,宣傳的重點應該放在高鐵的班次更密(15-30分鐘一班)。

至於高鐵以及可以連接國內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重慶/昆明等,其實算不上是優點,因為高鐵的車資很大機會與機票相約。但是,高鐵每條路都有各個中途站,能夠直接到這些中途站而不需要轉乘卻是優勢。

例如從深圳福田到北京的高鐵,停廣州南、韶關、郴州西、衡陽東、長沙南、岳陽東、武漢、駐馬店西、漯河西、鄭州東、安陽東、邢台東、石家莊、保定東。

而從深州北到重慶的高鐵則經廣州南、韶關、郴州西、株州西、長沙南、武漢、漢口、漢川、荊州、宜昌東、建始、恩施、利川。

若果乘客的目的地是香港沒有直航機,甚至沒有機場的城市,高鐵就會方便了。

這兩點政府都沒有宣傳,到底高官門是不是有錢得濟,考慮不到這些出門會遇到的問題?還是認為香港人太膚淺,不在意這些不能簡單量化的優勢?

 

3.地鐵安檢

記得早幾年上大陸搭地鐵時每個入口都有X光機,要拍北包掃描後才能放行,費時失事。現時廣州幾乎都沒有X光機了,但每個入口都有護衛,拿着金屬探測儀,簡單掃一下背包就了事,不再需要排隊進地鐵站。

 

4.廣州的老行業

這三天只在越秀區(地鐵長壽路、陳家祠、文化公園、黃沙、西門口站一帶)、海珠區一帶逛,見到的老行業有銅製品(鍋、壼、杯、等等生活用品),藥材貿易(在黃沙站以東一帶)。前者專做遊客生意,後者以批發為主,類似上環的海味業,但店鋪的規模較細。

 

5.廣州的衣服貿易

在文化公園站以東一帶,幾乎都以服裝貿易為業。運送衣服的人來去衝衝,非常熱鬧。也許因為運送衣服的關系,衣物並不裝在紙箱內,而是用膠袋裝着,每個人都大包小包。

 

 

 

 

參考資料

《香港騎樓》林蔓莉, 王新源

《趣聞廣東》胡幸福編著

 

影視劇裡常看到的騎樓,到底是什麼

https://weiwenku.net/d/101395030

 

廣州騎樓120年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810/21/161879_4818645.shtml

 

八達通:申請成為八達通商戶

https://www.octopus.com.hk/tc/business/faq/octopus-for-businesses/become-octopus-merchant.html

 

May 2017

December 2016

日本-京都、大阪、奈良

Tags: , , , , , , , , , |

日本是我一直想去又不太願意去的地方。想去,是因為我想見識唐未時期的建築風格;不願意去,是因為我不太了解日本文化,亦不懂日文,去了既不懂得找地道的美食,又看不懂建築、博物館內的日文。

但這年還有假期剩,又沒有甚麼地方想去,乾脆就到關西一趟,看看不懂日文到底有多少問題。結果當然是不懂日文沒有大問題(畢境我還試過不懂波斯文在伊朗旅行….),而遭遇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好,起碼食得不差。但短期內該不會再到日本了。並非日本的建築乏味,而是短短數天在京都把日本最美麗的建築都看遍了。日本再找不到別處像京都到處都是古寺神社, 需要一段時間做資料搜集才能夠計劃出另一段有意思的行程。

日本的寺廟主要是唐未時期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的建築在中國幾不可尋,在我看來,這種風格有數種特色。1. 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不使用磚,牆壁以木板,趟門制成。2.保留木材的原貌,少上漆油。3.即使屋頂是斜的瓦面,內裡也會建假天花以形成平的樓頂。4.佈區較為自由,因地制宜。即使同是寺廟,也有不同佈局。不像中國以X進X院的長條形格局為主流。5.地面鋪以碎石,而非泥土。估計因為日本的古建築不使用磚石(不知何故),而又不欲地面於落雨時淪為爛泥地,便以碎石代之。6.在建築的外圍往往建有走廊環繞建築,便於出入。

要注意,上述是寺廟的建築風格,日本的神社建築其底子仍然是唐宋式建築,只是在其中加入日式構造。如以檜木片為材料砌成屋頂,部分屋頂更以曲面建造。

在日本另外便我有新鮮體驗的是禪宗的「枯山水」:據維基百科:「枯山水是日本式園林的一種,但也是日本畫的一種形式。一般是指由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所構成的縮微式園林景觀,偶爾也包含苔蘚、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並沒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現,而「山」通常用石塊表現。有時也會在沙子的表面畫上紋路來表現水的流動。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為「乾枯的景觀」或「乾枯的山與水」,通常出現在室町時代、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的庭園中。」

靜心觀看總有化身巨人,俯視四方之感。如來在須彌山看下來就是這個樣子罷。

這次除了到京都,還到大阪跟奈良,觀看三地的城市規劃,部分也值得香港借鏡。日本交通費昂貴,最底消費約200円,約13元,而長途的火車地鐵收費更貴,約40分鐘車程,由大阪市內至王寺(約40公里),大概是由屯門駕車到觀塘的路程,車費約600円(40元),比香港的地鐵貴了不止兩倍。正因收取昂貴的價錢,地鐵車箱非常舒適,非繁忙時間有不少空位,班次亦很密,網絡更四通八達,方便異常。

香港的地鐵貴為全球使高率最高地鐵之一,竟然只能靠地鐵沿線物業賺取主要收入,那建設鐵路的選址限制便增加不少。但若果地鐵建設以車費營利的線路,那麼香港的交通問題又能舒緩一些。試想想興建一條只停屯門、荃灣、美孚、九龍塘、九龍灣、觀塘、寶琳七個站的路線,又或是只停上水、大埔中心、荃灣、油麻地、北角五個站的線路,配合現有的線路,能夠大為加入住在偏遠地區的市區到市區的時間,又能減輕現時地鐵的壓力。當然,40蚊一程,市民要接受才好。但假如每天能節省一小時(來回),相信很多人願意多付四五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