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21

廢墟系列 – 序 & 流浮山警署

Tags: |

不知不覺,參與「探廢」己經一年有多了。香港較為有名的廢墟都去得七七八八。回望這年多相片,值得分享的竟然不多。倒是「探廢」圈子的守則及矛盾頗值得一記。

「探廢」在香港歷史不算短,但圈子一直很細。直至近兩三年才壯大不少。我認為是因為愈來愈多媒體都有報導探廢故事,使得一般人得以認識「探廢」這們「興趣」。更重要的是這些報導很多都有道出廢墟的地點,使得生興趣者能夠探圖索驥。

探廢圈子的流存的「公開守則」(當然並非所有人遵守)是不要公開廢墟的地點以及不要取走廢墟內的物品或破壞廢墟。因為早期探廢者認為愈多人知道廢墟的地點,廢墟就愈容易被人破壞。以致來後來者無法體會完整的廢墟。畢境除了探廢愛好者,還有「廢墟老鼠」會將廢墟物品偷走變賣。

近年則多了兩個理由,屢有發生當廢墟地點被公開後引來大批遊人,以致保安增強,廢墟被封鎖;也有公開後廢墟被人塗鴉,失去原貌。他們的顧慮固之然能夠理解,但這亦導致了沒有認識圈內人仕者極難找到廢墟的地點,遑論到達後找路入廢墟。

所以,報道公開的廢墟地點,便是大多數人的「入門景點」了。除了傳統媒體外,facebook / youtube也有很多群組分享廢墟的資訊,大多只是廢墟的內部照片,沒有甚麼資訊可以用來估計/辦別廢墟的位置。但也有人不顧「公開守則」公開廢墟地點。

我不屬於探廢發熱友,沒辦法發大量時間查找廢墟(不論是在網絡查找廢墟地點或是親身踩場尋找廢墟),自然希望分享照片的人即使不公開廢墟地點,也最少提供足夠線索。

雖然這樣會導致遊人增加,但唔公開廢墟,即使佢幾靚、幾有歷史意義都沒有人知道,那麼跟不存在沒有分別。展示相片而不提供任何資訊供人尋找廢墟的,那就不如不要展示相片,不然只是炫耀,而非分享。

譬如我個人覺得,有業主管理,但沒有保安的廢墟則視乎情況可以提供一定線索,避免太多人到令保安增強。沒有業主管理,沒有保安的廢墟一般可以公開,有保安的也可以,反正一般人也沒有能力避開保安。至於己經拆䣃的,更是可隨意公開了。要使得廢墟探索更加「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各位探廢的人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破壞廢墟,否則就更少人願意提供資訊了。

香港的廢墟,主要以學校,政府建築物、別墅、舊唐樓住宅為主,各有捧場客。 即將來臨的系列是我年來拍下,覺得尚算滿意的照片,也算是這一年來探廢的小結。回顧這年多的經驗,探廢其實是付出多,收穫少,吃力不討好的行為。香港當然不少保留很多舊物,或者設計特別的廢墟。但同樣不少的是空蕩蕩,沒有甚麼特色、沒有舊物保留的建築,而且多數還冇雷公咁遠,吃閉門羹也是常有的事情。當然也不會後悔啦,畢境我在香港個社區遊走也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December 2020

紀念屯門

Tags: , , , , , , , |

筆者在屯門長大,在屯門住了接近三十年。這年中因為遷就工作地點,由屯門搬至坑口,算是人生的里程碑。

筆者之前住在屯門市中心,可謂是整個屯門交通最方便、商鋪最齊全的地方。樓下便有巴士總站到荃灣、旺角、觀塘、九龍城、港島,行遠幾分鐘便有巴士中途站往尖沙咀。樓下便是屯門唯一的大商場,有齊千色店、吉之島(將來還有Donki)。行遠一點到新墟便有食環街市,餸菜廉宜選擇多。而另一頭的置樂則有賣各種遊戲、玩具的利寶商場。想散步旁邊就有屯門公園(屯門公園是香港少有英式花園的設計,只有尖沙咀公園及香港公園可以媲美)。可謂有齊一切生活所需。亦因此直至讀大學前我基本沒有怎樣離開過屯門,甚至連屯門其他區也很少涉足。可能也是因為兒時離開屯門的機會不多,到讀大學時便喜歡四處蕩。

這輯相是在我搬出屯門之前拍攝的,是我經常出入的地方,算是在我離開之前記錄低我記憶中的屯門。

以我到過香港那麼多地方,以區內配套及居住舒適度而言,只有荃灣與屯門相近。我想是因為兩者發展之初都定位為遠離市區的「衛星城市」,所以規劃設施較為完備。

很可惜的是香港近年新建寫字樓多在九龍東、港島東。而我所在的行業也是遷到這些新的商業區。住在屯門通勤時間便無可避免地突破兩小時,為了節省青春,便搬到坑口居住。我想這也是很多新界人的矛盾心態,撇除通勤大多滿意區內環境,但說到平日的生活質素就心有不滿。七時多便要起床番工、即使沒有OT放工後要到近七時才能返到屋企,馬路常常塞車、地鐵又人迫人。回到家裡己經身心皆疲。

有時想,假如政府真的有心解決這個問題,便應該花錢增建公路,以及資助巴士公司開辦晨早特快路線,減少巴士路線兩頭的站,這樣平均每程車平均可慳20分鐘(一般而言巴士在區內繞10-30分鐘才上高速公路,而離開高速公路後又再繞20-30分鐘才到總站,而特快路線可以在兩頭減少一些站)。一天便可以慳近40分鐘。可惜政府只會跟你說這些事應該交由市場決定。

政府改善這些問題其實並不需要花太多錢,比明日大嶼要便宜得多。但政府眼中都只是各種鴻圖大計。像大灣區、一帶一路、港珠澳大橋、明日大嶼、高鐵這些大計,不是沒有利益,而是計劃的利益不足以扺消成本。與其投入這些大計劃,不如在着手改善改種改樣的「小問題」,集腋成裘,其利益也不會比大計劃小,而且風險還更低。當然,這些小計劃雖然成本不高,但每一個都有大量政治阻力(例如收回丁權、收回棕地、在啟德、將軍澳、油麻地避風塘填海、鏟平山頭起樓、多訓練護士,改善公立醫療、道路徵費、栛助舊樓業主自行組織重建,加建食環街市、減少小販控制、減少管理主義等等),沒有願景,只以政治為事的政府斷然是沒有意欲去實行的。

January 2020

樂安排

Tags: , , , |

到樂安排,原是想看看這裡有沒有廢墟,可以原本可能是廢墟的舊濾水廠己經未政府部門佔用了。

沒有廢墟,走到跳蚤市場裡看,市場面積很大,但只有數間店鋪仍在營業,售賣衣服、廚具、雜物。特別之處是這裡竟然還有小食店,莫非是服務附近的住宅?

跳蚤市場沒有甚麼好看,反而市場外邊有很多塗鴉,畫功精美,是今日最大的收獲。

June 2019

新年墟市 2019

Tags: , , , , , , , |

2019年農曆新年繼續往年的習慣行新年墟市。今年主要行屯門、深水埗、旺角的墟市。屯門與深水埗的情況與2018年相差不大。反而是旺角,因為行人專用區消失的關系,檔口都搬到附近的橫街擺檔,而且數量大不如前。另外是朗豪夜市的小食檔有不少turn over,尤其是年輕人擺的檔。年青人幾乎都是新面孔。

 

斯巴達挑戰賽 2019

Tags: , , , , , |

斯巴達挑戰賽(Spartan Race)是在近年才引入香港的極限障礙賽,參加者既需要在充滿泥淖的賽道上奔跑、匍匍前進,亦要參與各種負重、攀爬項目。參賽的選手,既要有強勁的肌肉、持久的體力、不怕髒、不怕哂、不怕受傷,才有完成所有項本的資本。

這個比賽在香港宣傳不多,我也是經朋友推介才知道這個比賽。雖然自問行開山、喜歡挑戰高難度路線,但仍然不認為有挑戰這個比賽的體力及力氣,故此只是以攝影師的身份參與,體會比賽氣氛。

老實說,在比賽之前我是覺得這班人攞苦黎辛,好地地有步唔跑,有山唔行,有海灘唔去,走黎變身斯巴達勇士,挑戰各種令人筋疲力竭,手損腳傷的項目。在表賽之後,我仍然堅持我的睇法⋯⋯

不要說是參賽者,場地就是對攝影師也是個挑戰,不少路段充滿泥淖,必需要小心下腳才能避免整只腳插進泥淖裡;有些路段只有泥漿池,唯有在旁邊爆林避開,即是這樣,鞋面靯邊也充滿泥(幸好鞋是防水的),在家中花了大半小時才把鞋清潔乾淨。再者當天太陽極之猛列,又沒有醒起要在腳上塗防哂,結果短褲與襪之間沒有遮擋的部分被哂傷,紅色一片。也許是行走在泥淖上用力不對的原因,屁股旁邊的肌肉赤痛,走路也不自然。

姑勿論參加者(包括我)是否攞苦黎辛。與所有的體育賽事一樣,一個人玩係無癮既。參賽者大多結伴而來,有團隊的支持,氣氛及投入程度當然更高。挑戰這種比賽,辛苦(甚至痛苦)是少不免的,鏡頭以外,不時也可以看到參賽者目無表情的樣子,但總體而言,從他們挑戰項目時團隊的栛作以及拍照時的神情,似乎大多都享受這個賽事。又或者說,珍惜這種挑戰自我的經歷。

 

April 2018

靈渡寺

Tags: , , , |

 

靈渡寺碑文:先父寵榮公軼事碑記 (取自「香港碑銘彙編(第二冊」)

 

有關靈渡寺的歷史,亦可以看以下參考資料。

跑遊元朗:厦村鄉 (2) 靈渡寺,流一公升的汗水

incaveblog:靈渡寺

 

 

 

February 2018

October 2017

香港美經援村考

Tags: , , , , , , , , , , , , |

七月到長洲攝影,研究長洲地圖時見西灣有數條名字奇怪的村落,分別為「西灣美經援村」、「自助美經援村」、以及「應善良美經援村」,便好奇地前往一探。不知是否因為長洲人恩怨分別,村內有十多塊石碑記載村大事,如美經援村的啓用,以及擴建的原因,憑着石碑資料的引導,再找了一輪資料後,便成了這篇文章。

美經援村者,美國經援會支助而成也。美國經援會(Care U.S.A)是二戰後於美國成立的組織,最初的目的是讓美國人捐款,以購入美軍生產而未及於戰爭使用的食物包裏,寄往歐洲受戰爭傷害的人。最初的包裹包括5磅奶料、 7磅芝士、5磅米及5磅豆。當美軍剩餘包裏消耗完後,便自行制作包裏供美國人認購,後來更涉及其他慈善工作,對象不再限於受二戰影響的人,地域亦廣至世界各地。

興建美經援村的原因,是1960年代近岸漁獲下降,部分漁民無法到遠處漁獲較多的地方捕魚,不得不轉事別業。然而未能在陸上覓得居處,只能在破敗的艇上生活。有見及此,是時鄉委會主席周理炳太平紬士及地方鄉紳馮北財、姚啟享兩先生便向美經援會申請經費,資助貧困者在西灣興建村屋。村屋於1968年至1972年間落成。

至今在這裡還能找到美經援會標誌性的包裹圖案。

因落成次序及出資者不同。美經援村分為三村。最早建成是西灣美經援村,其後是應善良美經援村,最後是自助美經援村。應善良美經援村之名,是來自捐款人之一沈炳麟,沈炳麟乃紡織業商人,創立「應善良基金會」,以「應善良」的名義在中國各地捐款。自助美經援村之名,相信是由於此村並不單靠援助而建,村民亦有支付一定興建費用,故名之以「自助」。

美經援村落成時,村屋只有一層,有約190戶約1200餘人,至1980年代初,村中人口急增,居住空間不足,便申請加建一層村屋,以應付人口增長,擴建後共有村民三千餘人。此時居民財政應該改善不少,碑文中沒有提及這次增建由第三方資助。

美經援村屋建在山邊,錯落有致。房子是一排排呈長方形的兩層白色磚屋,上層的走廊及樓梯設於屋外,有樓梯直接通往地下,戶外樓梯便於陽光照射到村中,然而夏天暑熱,每戶村民都得在屋前設帆布遮陰。村屋門口的走廊既是公共通道,亦是每家人的私人空間,用作掛衫、擺放雜物,曬魚乾等等。 儼然回到七十年代的公屋村。1980年代加建一層後三村一度容納三千人口,屋住在不到400間屋內,平均每間屋8人。 途經部分沒有關門的村屋,兩目所見,村屋面積只有200-300平方尺,可想像當年居住環境之擠迫。為了增加屋住容間,村民在屋內以木架分隔成兩層,跟下文馬灣美經援村的照片相仿。

長洲美經援村

長洲西灣的交通以前並不方便,在約莫2000年建成長洲西堤路建成前,只有靠街渡(華勝街渡)出入市中心。從地政署於1995年拍攝的航空照片可見,以前長洲西堤路至市中心一段路全是海灘,西灣美經援村與市中心的繁華成強裂對比。

長洲美經援村相集

 

 

馬灣美經援村


馬灣的美經援村己於2000年代末被發展商收購而丟空,村中只餘馬灣漁業權益協會的會室仍保存良好,其餘的房屋都破壞不堪。 現時己無法在該處找到有關當地歷史的文物。然而透過政府記錄,仍可得知馬灣美經援村建於1965年,計有30間房屋。從殘存的建築可見,馬灣美經援村的建築樣式與長洲的別無二致,而長洲村屋的二層建於1980年代。馬灣美經援村的落成年份比長洲還要早,卻同樣有兩層,想來第二層也是後來加建。

馬灣村屋的內部:可見屋內分成兩層

馬灣美經援村相集

 

 

大埔美援新村


 

而大埔的美援新村建於1960年代中至尾,村落的形態與馬灣、長洲不同。雖是兩層村屋,每橦村屋只有一個出入口,並無外置走廊樓梯到二樓。村民對待外人態度惡劣,我只在村外朝村屋拍攝己被驅趕,想來是因為村屋皆有僭建,故村民不歡迎外來人,以免留下證據。從照片可以見,村屋頂層均以鐵皮加建上蓋。

 


參考資料

1. 長洲西灣自助美經援村擴建落成碑記
夫民不能安其居,則無以樂其業,社會更難望進步繁榮。是故令之為政者,僉以解決民居為先務也。自香港重光,戰時逃亡在外者紛返故園,由於盧舍多己為墟,房屋奇缺。及後內地難民又蜂湧而至,屋荒更形嚴重。長洲則尤甚焉。其貧苦者或架木為屋,或以破艇為家。既風雨之不足蔽,更遑論衛生。是時也,故鄉事會主席周理炳太平紳士馮北財先生、姚啟亨先生及地方賢達,憫其境況淒涼,乃向各方呼籲,幸得美經援會、加拿大專員公署及沈炳麟善長,解囊輸財,加以援手,而離鳥理民府與鄉事委員會亦皆鼎力支持,使西灣三村得於一九六八至七二年間相繼落成,共一百九十餘戶,獲得安置,並蒙前任港督戴麟趾夫人及美國總領事夫人、加拿大駐港商商務專員、前任新界民政署長陸鼎堂先生、黎敦義先生等先後親臨奠基,或主持揭幕,千百黎民,同沾恩澤。復經十年,生聚人口激增,斗室己難容身,爰於前年入稟理民府,申請加建上層,蒙當局俯䘏民困,賜予批准,令日三村之加建工程己全部告成,望衡對宇,屋舍整然,層樓聳峙,巍峩壯觀,兼增設福利中心,推廣康樂活動,不久將來更有村公所辦理公務,其微而具體,雖不比名鄉大邑,然亦三千居民之園,矢謹立碑以誌始末,可使後世子孫,在銘感前賢盛德之餘,復知締業艱辛,得來非易,自當親誠互愛,守望相助,庶無負列位長官及各方仁翁之厚望焉。

西灣自助美經援村擴建委員會立石
公元一九八三年 癸亥臘月 吉日 林灼繁撰
東官陳麗峰書

2. 長洲西灣美經援村碑記

長洲本為漁港,漁民終年浮家泛宅,僅謀餬口。生活己備極艱困,戰後更因捕漁海域之受限制,漁獲大減,益䧟窘境。部份漁民不得不改從別業,捨舟登陸,棲宿於棄置岸上之破艇中,室小人擠,衛生設備盡付闕如,以至疾病叢生,影响健康。己故鄉委會主席周理炳太平紬士及地方鄉紳馮北財、姚啟享兩先生目睹其境況堪憐,惻隠之心尤然而生,乃於一九六五年向美國經援會申請資助建費,并由姚啟亨先生廉價讓出耕地,在西灣興建村屋,以图改善其居住環境,幸賴美經經援會以及離島理民府鼎力支持,美經援第一村卒於一九六八年中落成,使五十艇戶,約三百餘人得以安居。但由於待置者仍眾,又幾經奔波,向各方泘籲後,得沈炳麟善長及美經會援助建費,在離鳥理民府贊助下,亦相繼於一九六九年十二月落成,再助五十一戶人家賴以安置,及至一九七一年,有等艇戶自願負担部份建費,其餘由美經援會資助,開始籌建自助美經援村,有賴各界人士及地方長官之匡扶,得於一九七二年落成,此西灣美經援三村興建之始未也。但至令己十有俆年,各村人口倍增,且幼者長矣,居所更見侷促,亟須加建上層方可容身,蒙前任離島理民府羅家駿、霍小通兩位長官親臨視察,深表同情,及馮載祥長官繼任府家民瘼,認為事有急需批准,美經援村先行擴建,當即鳩工庀材刻日興建,今己竣工,落成使千百人家得以安其居而樂其業,皆賴各方善士及列位長官之功也,謹立此碑以誌盛德。

公元一九八二年四月七日
長洲西灣美經援村擴建委員會立石
東官陳麗峰書

3. Care (美經援會) 歷史
http://www.care.org/impact/our-stories/care-history

4. 應善良基金福利會介紹
http://www.ysl-foundation.com/intro/intro.htm
5. 2006年3月22日:立法會二題:現存漁民村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603/22/P200603220137.htm
6. 街知巷聞﹕長洲Ride 爭取被載的權利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1225/s00005/1482601915756

7. 1986年長洲地圖
http://storybook.dimdimcheungchau.hk/2015/08/1986.html

8. 地政署航空照片(編號CN10100)

August 2017

新田大夫第

Tags: , , , , , |

新田位於落馬洲皇巴站附近,約莫10分鐘的路程。新田最有名的景點是大夫第,即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地。大夫第的裝飾結合中西,既有傳統木雕陶塑,有又洛可可式門拱,玻璃畫,是新界建築少有中西合璧的建築。參觀當天,幸運地遇上志願者擔當的導賞員,為我娓娓道來大夫第的歷史及特色。我也藉此機緣,將部分未有文字流傳的導賞盡量在照片的caption說明。

 

網絡上雖有不少關於大夫第的資訊,但各種資訊並不consistent,例如維基百科說

 

「新田大夫第由當地大戶文氏的族人文頌鑾於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左右興建。新田文氏即宋末烈士文天祥之堂弟文天瑞的後裔,其二十一世祖文頌鑾,曾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高中進士,朝廷欽點任「營用守府」之職,並因個人品行素著而獲清帝御賜「大夫」名銜。府內屋簷下有兩塊以滿漢二文寫成的牌匾,更是光緒帝於1875年御賜表揚文頌鑾雙親的詔書木刻。」

 

這裡面有幾個問題

 

  • 根據大夫第內聖旨牌匾,所謂的大夫是指奉政大夫,是光緒皇帝賜與文頌鑾父親及祖父的銜頭。同時,聖旨中稱文頌鑾為同知,而同知乃正五品官,剛好

清代正五品官的官階名稱也是奉政大夫。故此大夫名銜可不是因為個人品行素著而得。

  • 從點1得知,文頌鑾在光緒元年己經是正五品官,而官員再考科舉的情況極為少有,故此說他在光緒十二年高中進士並不合理。更甚,同知在清朝乃文官職銜,而營用守府(正式官制中並無守府之職,而只有守備之職,可能是職銜異名。)乃武官職銜,文官被援武職銜亦不合理。
  • 從大夫第「營用守備」一牌匾上,有「臣文灼勳恭承」,證此牌匾所說的營用守備是指文灼勳的官職。而根據點2指出的時序,文灼勳與文頌鑾並不可能是指同一人,故此考上進士的文灼勳另有其人,很可能是文氏其他宗親。

 


2018-06-23 補充

讀人類學家 James L.Waston (作者曾於新田作人類學研究)所著的E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Lineage 時,Waston 為大夫弟的來的提供了另一個來自新田村民的傳說,以及他的個人觀點。村民的傳說中,大夫弟擁有者的功名是買回來的,費用可能來自橫財。據此維基百科的資料並不正確。

下文中文是我加的翻譯,其餘來自原文

(P.37-38) Compared to the Tangs (屏山鄧氏),the Mans (文氏) of San Tin has been only one person in village history who was rich enough to buy an Imperial title and to build an impressive mansion. Significantly, his wealth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lineage-he is said to have found a cache of pirate gold. 

在這句的註解中, Waston 補充

This is the case of San Tin’s ta fu ti (大夫弟) (holder of a low ranking Imperial title), who built a splendid dwelling on the outskirts of the village two centuries ago (see Akers-Jones 1964: Report on a visit to San Tin village complex. In Aspect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the New Territories, pp. 43-44. Royal Asiatic Society), Villagers tell at least eight versions of the story relating how this man, who is said to have been an ordinary peasant, discovered his gold. Even though the stories are highly mythologized, it is clear from his genealogy that he gained his wealth by unorthodox means; and given San Tin’s location on a coastal bay in the pirate infested Canton Delta region, he may indeed have found a cache of gold. Armando da Silva (person communication) maintains that a more likely explanation is that the man in question was a salt smuggler. The salt trade was a highly profitable monopoly controlled by the Imperial Government. Although the Mans did not mention a history of salt works in the San Tin area, they may have existed at one time. Salt pans (for sea water evaporation)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brackish-water paddy fields (da Silva 1962: Tai Yu Shan: Traditional Ecological Adaptation in a South Chinese Island. Asian Folklore and Social Life Monographs, no. 32. Taipei: Orient Cultural Service pp.34-35)


而在大夫第內的畫像最左面的人是誰,亦有二說,一說指這人是文頌鑾七子之一(導賞員持此說),一說指這人是文氏的二十世祖(跑遊元朗持此說)。兩說均有疑點,此處並列二說。

 

  • (導賞員)說這文頌鑾七子之一者,當是對比其他畫像,第二及第四像乃文頌鑾的兩位夫人,而最右乃其長子文紫榮,最左的畫像亦應該是文頌鑾的家人,故認為這是他其中一個考取得功名的兒子。
  • (跑遊香港)說這是文頌鑾的父親,文氏二十世祖文九齡,這說認為最右的是文氏二十二世祖。那麼依據順序,最左的便應該是二十世祖。

 

疑點在於最右的畫像上寫的可不是「文氏廿一世祖長子文紫榮」或是「文氏廿二世祖文紫榮」,而是「文氏廿二世祖長子文紫榮」。照字面理解,文紫榮只是廿二世祖的長子,既不是廿一世祖長子(與導賞員所說不符),也不是廿二世祖(與跑遊香港所說不符)。那麼亦沒有理據依此推斷最左畫像畫的是誰。

 

另外,畫像為何沒有寫上人物頭銜呢?觀其畫風與其餘四像有所出入,人像亦較餘四像為大。也許可以據此推論,左像與餘四像並非同一系列,乃後人所加,故不能依據其餘畫像來推斷此人是誰。想要解決這個疑問,也許只有在文氏的族譜中尋找。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收藏了不少新界鄉村的族譜,甚至有一份名為「新田村文氏族譜」的文件,但查閱其微縮菲林時,卻發現並非新文文氏的完整族譜(因頁數不多),而且拍攝的質素非常差,看不清楚文件內容。這個問題,還是要留待文氏族人解答。

 

 

參考資料

元 朗 — 濃情鄉都!     

http://www.yl.hk/tft.htm

 

小島討論區--大夫第 法定古蹟

http://isletforu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418

 

跑遊元朗

http://blog.terewong.com/archives/17356

 

蕭麗娟—新田

http://familieman.nl/NaarWebsite/Santin.htm

 

維基百科 –散官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5%A3%E5%AE%98

 

維基百科—清朝官職表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8%85%E6%9C%9D%E5%AE%98%E8%81%B7%E8%A1%A8

 

維基百科—豬廁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B1%AC%E5%BB%81

 

百度知識--营守府是什么官?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97962645.html

 

被遺忘的歷史建築--新界離島篇

 

元朗新田文氏的宗族遺產

http://www.master-insight.com/%E5%85%83%E6%9C%97%E6%96%B0%E7%94%B0%E6%96%87%E6%B0%8F%E7%9A%84%E5%AE%97%E6%97%8F%E9%81%BA%E7%94%A2/

July 2017

深井

Tags: , , , , , , , , , , , , , , |

深井這輯相攝於今年三月,本想留待覓得深井除了燒鵝還有甚麼特色才發表,但四個月後也沒有找到多少資料。我亦只能盡下人事,描述下我的見聞。

深井海邊是麗都花園以及碧堤半島,前者於1988年入伙,後者於2003-2006年間入伙。而位於靠入位置的是深井村、深井新村及深井舊村,新村舊村以河為界, 舊村河西, 新村河東,兩村均屬寮屋。深井村則位於山坡上,全是丁屋。村雖近海,麗都花園以及碧堤半島一排屏風樓將所有海景都霸佔了,村民只餘樓景。

 

深井環境

 

深井村有一座傅氏宗祠,傅氏乃深井村的原居民。而深井新村舊村居民多為當年深井生力啤酒廠的工人及其親屬居住。生力啤酒廠全盛時期,聘有近900員工,當人七成以上為潮洲人。故此在這裡可以找到深井潮洲街坊福利會、深井潮僑盂蘭勝會有限公司(一年一度的盂蘭勝會的搞手),以及 全港唯一一座「天地父母廟」(潮洲人的信仰)

據盂蘭勝會搞手所述,近年另立深井潮僑盂蘭勝會有限公司以處理盂蘭勝會的原因是希望不要讓宗教因素影響潮洲人的團結。「信神者」(信傳統的道教/佛教神明)者可以只參與深井潮洲街坊福利會,而不用與盂蘭勝會的籌備及儀式。同時,搞手亦指出他們在宣傳盂蘭勝會時,將強調盂蘭勝會為潮洲的傳統習俗,而淡化其傳統信仰的一面,使到不同信仰的人都更容易接受及參與其中。我一向以為,淡化宗教傳統的宗教色彩,將丟失傳統的意義,失去宗教功能。一如長洲的太平清醮,遊人只知飄色,卻不理會其祈禳的功能,今年還傳出商販遊人不願齋戒的閙劇。

 

深井傳統

 

深井雖少,也有自己的街市,但這個稱為深井臨時街市的建築原來己經臨時了三十年。街市人流稀疏,但熟食中心總算有些客人。這裡還有兩座小學,深井天主教小學及靈光小學,但沒有任何中學,最近的中學要到荃灣區。中學後假如不嫌棄,亦可以到新搬來咖啡灣的珠海書院進修。

深井還有嘉頓面包廠,據說以前坐車經過便可以聞到陣陣麵飽香。但一來現在屯門公路己經不需繞落深井,二來生產技術改善,少有排出麵飽香味。嘉頓在廠房內設有展覽廳,讓參觀者能夠了解嘉頓麵飽的歷史。在此亦可買到所有嘉頓生產的食品,包括近年引起集體回憶的嘉頓雜餅。

 

嘉頓麵包

 

參考資料

商報:深井潮州人冀重振潮文化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5-08/27/content_3484400.htm

深井的工業盛衰史:陳天權
http://www.master-insight.com/%E6%B7%B1%E4%BA%95%E7%9A%84%E5%B7%A5%E6%A5%AD%E7%9B%9B%E8%A1%B0%E5%8F%B2/

商報:深井優化盂蘭勝會有聲有色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5-08/27/content_3484495.htm

長春社 Youtube 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QGvRNvBS0T-V6nTwP-uWQ

長春社:窩拿與深井 – 村民回憶中的生力啤廠長
http://cache.org.hk/blog/waller_and_sham_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