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系列 – 序 & 流浮山警署
不知不覺,參與「探廢」己經一年有多了。香港較為有名的廢墟都去得七七八八。回望這年多相片,值得分享的竟然不多。倒是「探廢」圈子的守則及矛盾頗值得一記。
「探廢」在香港歷史不算短,但圈子一直很細。直至近兩三年才壯大不少。我認為是因為愈來愈多媒體都有報導探廢故事,使得一般人得以認識「探廢」這們「興趣」。更重要的是這些報導很多都有道出廢墟的地點,使得生興趣者能夠探圖索驥。
探廢圈子的流存的「公開守則」(當然並非所有人遵守)是不要公開廢墟的地點以及不要取走廢墟內的物品或破壞廢墟。因為早期探廢者認為愈多人知道廢墟的地點,廢墟就愈容易被人破壞。以致來後來者無法體會完整的廢墟。畢境除了探廢愛好者,還有「廢墟老鼠」會將廢墟物品偷走變賣。
近年則多了兩個理由,屢有發生當廢墟地點被公開後引來大批遊人,以致保安增強,廢墟被封鎖;也有公開後廢墟被人塗鴉,失去原貌。他們的顧慮固之然能夠理解,但這亦導致了沒有認識圈內人仕者極難找到廢墟的地點,遑論到達後找路入廢墟。
所以,報道公開的廢墟地點,便是大多數人的「入門景點」了。除了傳統媒體外,facebook / youtube也有很多群組分享廢墟的資訊,大多只是廢墟的內部照片,沒有甚麼資訊可以用來估計/辦別廢墟的位置。但也有人不顧「公開守則」公開廢墟地點。
我不屬於探廢發熱友,沒辦法發大量時間查找廢墟(不論是在網絡查找廢墟地點或是親身踩場尋找廢墟),自然希望分享照片的人即使不公開廢墟地點,也最少提供足夠線索。
雖然這樣會導致遊人增加,但唔公開廢墟,即使佢幾靚、幾有歷史意義都沒有人知道,那麼跟不存在沒有分別。展示相片而不提供任何資訊供人尋找廢墟的,那就不如不要展示相片,不然只是炫耀,而非分享。
譬如我個人覺得,有業主管理,但沒有保安的廢墟則視乎情況可以提供一定線索,避免太多人到令保安增強。沒有業主管理,沒有保安的廢墟一般可以公開,有保安的也可以,反正一般人也沒有能力避開保安。至於己經拆䣃的,更是可隨意公開了。要使得廢墟探索更加「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各位探廢的人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破壞廢墟,否則就更少人願意提供資訊了。
香港的廢墟,主要以學校,政府建築物、別墅、舊唐樓住宅為主,各有捧場客。 即將來臨的系列是我年來拍下,覺得尚算滿意的照片,也算是這一年來探廢的小結。回顧這年多的經驗,探廢其實是付出多,收穫少,吃力不討好的行為。香港當然不少保留很多舊物,或者設計特別的廢墟。但同樣不少的是空蕩蕩,沒有甚麼特色、沒有舊物保留的建築,而且多數還冇雷公咁遠,吃閉門羹也是常有的事情。當然也不會後悔啦,畢境我在香港個社區遊走也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