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22

新加坡現代建築、兼論組屋政策

Tags: , , , |

新加坡現代建築、兼論組屋政策

 

2019年到新加坡旅遊,除了參觀萬金油花園外,另一個目標便是欣賞新加坡的現代建築。新加坡與香港同樣是國際城市,都不缺現代的建築。新加坡的現代建築比香港更注目。這倒不是新加坡的現代建築就比香港多或者漂亮,而是新加坡的密度較低,高樓大廈之間的距離普遍較遠,能夠有足夠的距離讓觀察者望到建築的整個外形及拍攝建築。而在香港,馬路窄,加上密度過高,反而讓人不把注意放在建築上。

新加坡市中心,每座大廈都清可見

皇后大道中,馬路狹窄,加上樓宇之間比鄰相接,會讓人忽視建築。

 

新加坡的現代建築主要集中在CBD 附近(Bras Basah Bugis, Marina Bay, Civic District, Orchard, Singapore River 一帶),這輯相主要也是在這一帶影的。這輯相主要挑了一些風格較少在香港見到的建築。由於事隔較耐,要逐一標出建築的名字實在不易,只在少數的相片標出地點。

 

新加坡的土地發展主要受政府主宰,新加坡有嚴厲的土地收回條例,政府相對香港更容易就能把私人土地收回以作發展,使得新加坡的建築規模平均較大,基本上不會看到香港舊樓那種一至四個門牌號(一至四間戰前唐樓闊度)也用作發展的例子,也不會有香港的那種樓貼樓發展。這是政制、歷史以及稟賦不同引致的結果。

 

雖然這次在新加坡的主要目標是睇現代建築,但也花了一些時間參觀新加坡的公共屋邨。新加坡的公共屋邨比香港的最大分別是新加坡的感覺乾淨企理得多了,明顯保養得更好,而且密度較香港低。不像香港,所有我去過的屋邨皆不設保安,所有人都可以自出自入,我想這對新加坡人來說絕對是件值得自豪的事,證明當地的罪案率低,大家都安心不設保安。附帶一提,部分照片也是在市中心附近的組屋高層拍攝的。

典式組屋設計

 

以設計來說,新加坡的組屋更接近香港的私樓,而且房間普遍要比香港的私樓來得更大。對比香港公屋,就更是優勝了。優勝之處不止在於組屋的設計,而是在於組屋的申請條件。在新加坡除非你真的是極之有錢,否則都可以申請購買,例如3房(4-room flat)或以上的的入息限額為$14000新加坡元,即約$78000港元。

 

而且買多大間不受限於家庭人數,比得起買大間一點也可以。而缺點則是新加坡的組屋申請主要以家庭為對象,若果沒有結婚就只能夠選1房單位,或者在二手市場購買。結了婚才能夠申請購買其他房數的單位。

另外就是組屋並非免費,2房的單位索價430,000新加坡元(約2,400,000港幣),對比香港的私樓當然是非常便宜,但若果是購買的話,以30年按揭1.5%利率計算,每個月的支出為8,000港元,則又比香港公屋的租金貴得多了。

 

香港公屋的租金廉宜,但是分配住屋的面積與家庭人數掛釣,即使願意多付租金也不能換大的房屋改善屋住環境。而且公屋家庭人數與房數的關係己經不合時宜。四人家庭被編派到一房單位,五人家庭被編派到兩房單位並非罕見。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香港住宅用地少,因此住宅面積少是自然結果。但與其說住宅用地的多少,倒不如說是制度以及管治的問題。要增加人均居住面積,自不然會使現時的樓宇的價值減低,如何處理有樓者(想樓價升,香港人住得愈細愈好)與無樓者(想樓價跌,樓愈易買愈好)的衝突,才是解決居住問題的關鍵,不然即使免費送上大量土地,政府也會害怕大量推出導致樓市大跌。在我看來,這亦是林鄭推明日大嶼(有排都唔會填好),而非選擇近岸填海的主要原因。近岸填海會令現時有海景的私樓價值下降,易招爭議,兼由於可行性高,容易實踐,對樓市即時衝擊較大,因此連提也不敢提。要解決有樓無樓的衝突,不如試下新填海後容許現時的業主每一尺面積可以換雙倍面積的居所?那麼我相信香港人會排隊換樓。樓換完市區地空出又可以再發展,不就解決有樓者與無樓者的衝突,同時提升一倍人均居住面積?

近岸填海選址

旅行拍攝的新加坡現代建築

住宅/公共屋邨建築

 

參考資料

獨立媒體:「住細D」 新公屋面積縮水 工聯會疑自製選戰議題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35108

 

Property Guru:

HDB Flats: BTO Eligibility, Resale Criteria and the Available Schemes

https://www.propertyguru.com.sg/property-guides/eligibility-for-buying-an-hdb-2773

 

房屋署:入息及資產限額

https://www.housingauthority.gov.hk/tc/flat-application/income-and-asset-limits/index.html

 

SingSaver: What Type Of HDB Flats Can Single Singaporeans Buy?

https://www.singsaver.com.sg/blog/what-hdb-flats-can-singles-buy

 

統計處:按住戶每月入息及房屋類型劃分的家庭住戶數目

https://www.censtatd.gov.hk/tc/EIndexbySubject.html?scode=500&pcode=D5250001

 

A HIGH QUALITY LIVING ENVIRONMENT FOR ALL SINGAPOREANS (2013)

https://www.mnd.gov.sg/docs/default-source/mnd-documents/publications-documents/land-use-plan.pdf

 

Land Utilization in Hong Kong 2020

https://www.pland.gov.hk/pland_en/info_serv/statistic/landu.html

 

March 2022

布袋澳

Tags: , |

布袋澳

 

布袋澳這個地方不甚出名,事實上也的確沒有甚麼很獨特的事物。勉強可以一提的只有以下幾項

  1. 布袋澳有洪聖宮一座,每年洪聖誕均會在洪聖宮前搭棚上演神功戲
  2. 村中有店鋪以石磨、柴火製作年糕。
  3. 村中有兩間海鮮酒家
  4. 沒有沙灘,只有石灘。
  5. 村屋是一般的寮屋,行在村內沒有甚麼特別的風光。
  6. 風光最靚的位置反而在村外沿馬路往回走約200-300米的位置,這裡可以在較高的位置望到整條村

蚺蛇尖、高流灣

Tags: , , , , , |

蚺蛇尖

 

今年初行了兩次蚺蛇尖,一次由赤徑出發,經下洞、蚺蛇坳上蚺蛇尖,再經米分頂、東灣、西灣回赤徑。另一次由高流灣經蚺蛇尖北脊上山。兩次天氣也不錯,拍到不少好照片。

蚺蛇尖雖然是「香港三尖」之一,但其實難度不算高,即使是北脊亦不甚難行。有一定攀爬經驗的山友可以輕易應付。兩條路線沿途的風光都非常靚。只要天氣好就可以影到靚相。

February 2022

地產廣告

Tags: , , , , |

地產廣告

在2017年初開始在香港通處走的時候,便開始留意到不同區的地產鋪裝潢雖然類似,但其張貼的廣告卻大異其趣。

  1. 有用電腦印刷、有用手寫字。
  2. 有的是寫在預先印好的模板上,有些則是整張都是手寫的。
  3. 顏色方面,比較普遍是用有顏色的卡紙做底再在上面寫字(卡紙以紅、黃、綠色為主),取其顏色鮮艷吸引人注意。若是以電腦印刷,需以白紙做底,則普遍以紅色字突出重要資訊。
  4. 舊式的多數是純文字,新式的則會附上屋苑/單位照片。

由此,便開始了紀錄不同地產鋪。跟據地產代理監管局的資料,截至2022年1月31日,香港共有3944間地產代理公司。這幾年拍攝的地產鋪約200間,主要以小型地產鋪為主,這些店鋪也是最具「個人」特色的。

 

為了讓各位直觀地了解地產廣告如何的多元化,特地將廣告拼砌成一張海報,放在本文之首,讓大家一目了然。用了約150張廣告,當中沒有一張設計是相同的。下面則是地產代理店鋪的照片,廣告的擺放、宣傳字句皆各有特色。

 

參考資料

地產代理監管局

https://www.eaa.org.hk/zh-hk/Information-Centre/Key-Figures/Licensee-Population

 

January 2022

消失中的千禧店鋪

Tags: , , , , , |

消失中的千禧店鋪

我一路都頗喜歡睇香港的舊照片,總覺得那是代表了我們曾經擁有但己經失去的美好時光。有時會諗,攝影師拍攝時到底抱着甚麼心態。拍攝的景物在當時只是隨處可見的建築、店鋪,攝影師為甚麼會被吸引?會有一部分的攝影師覺得當時的景物總有一天會消失,希望趁未消失時好好紀錄?

香港現在有不少人努力的去紀錄老店鋪,但這些紀錄主要都集中在七十年代以前的店鋪。無何否認,這些店鋪的掌舵人很多都己七老八十,而且店鋪面臨市區重建的威脅,時日無多。但近年行街時發現新開的店鋪與早幾年開的店鋪用料及設計都有不少差異,覺得八十年代至一零年代中的店鋪也逐漸要消失了。

以我經驗,店鋪的設計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年代,並附上早幾天到佐敦拍攝店鋪作參考,以展示商鋪的分類。

 

八十年代以前

這時的設計兩極化,以平民為對象的民生店鋪基本沒都沒有甚麼設計,用料也是磚、木為主。店鋪內基本上只有一些簡單的櫃把所有貨品擺出來,而以高端客為對象的則以木、石、玻璃、金屬等材料裝修出奢華氣派。這個年代的店鋪最大的特色就是顧客不易接觸到貨物,很多時都要靠店員拿取貨物。因此顧客與店員之間的溝通是無可避免的(紅van也保留了這種遺風,要大叫「前面有落」),顧客也可以請教店員貨品的用料及甚麼貨品適合自己。這也是老店更有人情味的原因之一。不像今天到屈臣氏/超市般自己選取貨品,店員只是個簡單的收銀員而己。

另一個特色則是店鋪招牌基本上不外膠片字、金屬字及手寫油漆字。招牌若是有英文字的話,也必定是跟隨英國的傳統全部大寫。

 

八十年代至一零年代中

這段期間的店鋪設計一般也以功能性為主。但相比以前的店鋪用色更多樣化,且外因減少依賴店員取貨,展示櫃的擺放、店鋪的間隔亦更見靈活。

除此之外,2000年後的店鋪也換上了噴墨/LED的招牌,又或者設計了寶號的Logo。宣傳廣告也用上了照片/圖案,招牌的英文有時也不跟傳統,只有首個字母為大寫。

 

一零年代中

店鋪更講求展示其特色,花更多費用在設計及裝修上。這與香港人更富有,更多地將消費與表達自己品味連結起來,亦更重視消費的體驗有關。同時為了更舒適的體驗,店鋪的空間感也會比較大。不像以往的店鋪恨不得用盡每一寸空間做生意。在這些店鋪,貨品有時更只是疏疏落落地擺放,令顧客更專注於貨品(最極端的例子是Apple Store)

以往的店鋪,同一行業的設計/佈局往往相類似,例如魚蛋粉、燒味店、當鋪、藥房、麵包店、茶餐廳等不用看招牌、擺出來的貨品,光看其設計也知道葫蘆裡賣甚麼藥,但現在的不看招牌、擺出來的貨品還真不一定估得到店鋪賣甚麼。

以上當然是非常粗疏的分類。年份也只是大概估計(畢境我沒有在那個年代生活過),而即使是同一年代,不同行業的風格也有不同。而且不同行業、地區「現代化」的步伐也有不同。有些行得比較快,有些比較慢。例如即使是新開的藥房基本上也主要依賴店員取貨及介紹藥物。大商場的店鋪在更早的時候己經花費更多在設計上(甚至可以說是由大商場的店鋪帶領,再影響其他地方的店鋪)。老區的非連鎖新店也更多傾向舊式設計,因新設計的裝修費更高,產品售價也要更高。

除此之外,近來的店鋪除了追求品味之外,也有變種是直接抄襲外地,如日本/韓國/內地的店鋪的設計,這些刻意形造異地氣氛的店鋪,則不再跟從以上分類了。

 

但無可否認,八十年代至一零年代中的設計將會愈來愈少,君不見現在街市也現代化起來,變得窗明几淨。喜歡老店的朋友,除了八十年代前的店鋪,也要多留意八十年代後的中古店鋪,不然到消失後再後悔就遲了。

December 2021

HK Walls & 西貢塗鴉

Tags: , , |

HK walls 是香港一個推動街頭藝術(主要是塗鴉),由2014年起,除了2020年外,每年都會在香港一處地方,舉辦街頭藝術節,找到該處的商戶,物業擁有人提供牆壁的空間讓藝術家畫上塗鴉。

下面整理了不同年份街頭藝術節的地點及作品照片及地圖

年份地點作品地圖
2021西貢PageMap
2019灣仔PageMap
2018中西區PageMap
2017黃竹坑PageMap
2016深水埗PageMap
2015上環及赤柱市集    PageNA
2014上環PageNA

現時在市區見到的塗鴉,為數不少也從HK walls的策劃而來,除了赤柱市集、深水埗外HK walls的塗鴉基本上都睇過了。

拍攝時部分塗鴉己經消失,亦有遭阻擋和是受損的。當中也有些塗鴉並非HK walls策劃的。

 

「道院」與「紅卍字會」

Tags: , , , , , , , , , , |

紅十字會聽得多,紅卍之會(「卍」字音「萬」)不知各位有沒有聽過。在2021年11月時長春社舉辦了一次紅卍字會的導賞團,參與後發現雖然紅卍字會在香港知名度不高,但實有不少可書之處,因此特別撰文介紹。

「紅卍字會」發源於中國內地,初創於民國年初,是「道院」(後面會詳細介紹)會眾發願行慈的機構。「道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7年間在山東濱縣扶乩時「至聖先天老祖」的降乩。後來參與扶乩的會眾於1921年成立「道院」及「紅卍字會」,希望發揚「至聖先天老祖」䧏下的大道。 「道院」與「紅卍字會」於1931年來港,成立香港分會。

「道院」與「紅卍字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互為表裡。「道院」是組織向內的一面,會眾在此修道。而「紅卍字會」則是組織向外的一面,會眾借此「行慈」。

「道院」的經典來自扶乩時從神明得來的訓示及經文,前文提過「道院」信奉的是「至聖先天老祖」,但其實「道院」的神祇體系中還有其他的神明。 從下圖中可見,主神是「至聖先天老祖」,其下分別有即五教之主項先師橐(項先師是孔子的老師,姓項名橐)、謨祖(即穆罕默德,「謨」/「穆」是同音異字之譯)、太上老君、釋迦如來、耶祖(耶穌)。五教之主下有施洗約翰、關帝、孔子、觀音等神,掌宣院、慈院、壇院、統院、坐院、經院。六院就像企業內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職能。

所有這些神祇皆會透過降乩降下經文,成為「道院」的經典,亦會降下訓示指點「道院」或「紅卍字會」的運作。

「道院」雖然信奉「至聖先天老祖」,有自己的經典,但同時認同五教(儒釋道回耶)的合法性,認為「至聖先天老祖」的道法是先天道法,而五教的教誨屬於後天道法,是依據先天道法在不同的環境下創立。先天道法可以統攝五教的後天道法,彼此並非對立。信仰先天道法後仍然可以信仰五教。(畢境五教的「教主」都在神祇體系內)。不止如此,道院認為五教信奉的神,即基督教的「上帝」、儒家的「上蒼」、道教的「無極天老祖」、佛教的「真如」、回教的「真主」皆是至聖先天老祖的化身。

修行先天道法有兩個面向,首先是研讀先天道法的各種經典,依據經典要求的方式生活,我從「認識道院  世界紅卍字會」一書節錄了一些關於修行的章節名稱,可一窺經典的要求,章節名稱有:「日修日省、不自欺不自恕」、「立品化人、匡正社會風氣」、「救世救人、追求世界和平」、「戒除惡習–四戒」、「律己克己–六箴」、「修人修心–十誠」。大體而言,就是佛教修行、儒家修身的那一套。

除了學習,修身的方法還有「先天靜坐法」,「先天靜坐法」在「道院」的修行體係中頗為重要,是每個會眾每天必修的功課。「先天」靜坐對比的是「後天」靜坐(打坐),先天靜坐法最顯而易見的特點就是不需要盤腿,更為自然。然以其描述的效果而言,似乎與道、佛的靜坐法差異不大,如:心靈充實、更有精神、更加健康、不易發怒、元氣充沛、懂得克制心情、懂得感恩知足、懂得體貼別人、吸收先天炁、可以清心、寡欲、養靈、復性、變化氣質、卻病延年、返回先天、天人合一。

讀「道院」的歷史發教義時,倒也讓我想起回教興起的歷史。穆罕默德接受真主的天啓而誦出古蘭經(「道院」則是透過扶乩)。雖然伊斯蘭教的教義與基督教、猶太教相去甚遠,卻也不否定基督教、猶太教,而是認為大家信奉的都是同一個神(另類的三教合一),只是不同時代先知傳述神的不同意旨(「先天」與「後天」之別)。又想到佛教透過判教來調和不同時代不同教派的主張,將不同教義放到同一個框架內,不致佛教四分五裂,但同時又透過排序,將自己的主張放到最先進的位置。(也是「先天」與「後天」之別)。「道院」的做法實有不少相通之處。

走筆至此,介紹「道院」總有些別扭,別的宗教總得有個名字,但「道院」的宗教就是沒有名字,正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總得給個名字吧?愚見認為不如就叫「先天道教」?

 

以上是關於「道院」及其宗教的介紹,接着來會介紹「紅卍字會」

紅卍字會的「卍」字大家可能比較陌生,根據「認識道院  世界紅卍字會」一書中的解釋

「紅」色代表「赤子之心、光華燦爛」之意

「卍」字音「萬」,「代表吉祥如意、萬德彚集,大正中至」

「卍」字外形,代表「四面八方、無遠弗屆、運行不息」。

「卍」字運轉,依宇宙星球運行法則(逆時針旋轉),快速運轉時,外形似O,代表圓滿和諧,周而復始」;動靜相宜。

 

「紅卍字會」的宗旨在於「濟世救人,安定社會,促進世界和平」。在「道院」的教條中,「道不離慈、慈不離道,道慈並行」,「吾人行慈,直接的是為度人,間接的是為自己種慈因求善果、進一步言,生前求精神安適,死後求性靈不減。」,因此可以說,在「紅卍字會」中「行慈」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香港「紅卍字會」在二戰前曾成立深圳難童訓育院及屏山慈幼院,收養孤兒。二戰時組織華南救濟隊,救援戰場中的傷員。直至現時亦有提供西醫義診。

「紅卍字會」位於銅鑼灣天后廟後方(皇道道25號),共三層。紅卍字會的建築以中式為主,融合了西方及回教建築特式。 例如三樓的騎樓為西式設計,但二樓的騎樓為中式設計。建築內部的花紋有回教的連珠紋,天花板是西式的,但亦有不少中式花紋。

會址地下是辦公室及西醫部。二樓是會議室及會眾的龕堂,三樓則是修道場所及神壇。神壇有至聖先天老祖的畫像及各種供奉用的器具。二樓及三樓皆有不少扶乩而來的訓示或畫作。頂樓則有南光亭。

紅卍字內不少地方不許攝影,故此照片不多。若再有紅卍字會的導賞或開放日,各位記緊把握機會。

參考資料

《認識道院  世界紅卍字會》:王世永著

http://hkrss.org/Reference/Reference6.pdf

《16分鐘改變您的一生 – 探索先天靜坐的奧妙》:朱印川原著、王世永重新改寫

http://hkrss.org/Reference/Reference5.pdf

《大道之本  五教同源》: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總主會出版

http://hkrss.org/Reference/Reference2.pdf

《世界紅卍字會史料匯編》:世界紅卍字會中華會編

http://hkrss.org/Reference/Reference1.pdf

東瀛道慈月刊第三卷第一號附錄

《道慈問答  院會組織概要 合篇》:曹承度、陳昭X、馮辰正著 (見下圖)

 

 

 

皇都戲院

Tags: , , , , , , |

這兩年時間一共去了兩次皇都戲院影相,一次在封閉前,一次在新世界「活化」前的公眾參觀。

第一次去皇都的時候絕大部分店鋪都己經結業了。只剩下一間裁縫店、鞋店及招牌店。招牌店的老闊歐陽昌也算是薄有名氣,以「真體字」聞名。第二次去的時候有幸參加公眾導賞到皇都最有特色的拱頂參觀。

歐陽昌在皇都的店鋪關門後,我曾在一次饒宗頤文化館的展覽中看到展出他制作的宣傳字牌。也一同附上。

 

 

November 2021

香港虎豹別墅

Tags: , , , , , , , |

2021年4月初虎豹別墅搞了兩天開放日,便趁着復活節假期跟朋友一同遊覽。在上篇《新加坡虎豹別墅》中己約略介紹過香港虎豹別墅。在此就只介紹一下這次參觀的見聞及發現。

虎豹別墅的裝潢仍然保存良好,別墅內的門窗、樓梯、地板都是原裝的。雖然用途己經轉變為音樂學院。但也能夠想像到胡氏還在此生活時別墅的奢華。別墅的設計中西合璧,外型似傳統宮殿,有中式橫樑及瓦片,大廳有着蝙蝠、金錢等吉利裝飾(甚至有金錢狀的門)。卻也有着西式的紅磚外牆、玻璃畫、噴泉、雲石地板。

當天除了參觀虎豹別墅外,還到了附上的山坡上尋找大坑怪亭。大坑怪亭的相在這輯相的最後面。大坑怪亭一共有三個,根據事後與虎豹別墅的舊地圖對比,可以肯定是曾經虎豹別墅的一部分。

在參觀虎豹別墅的時候買了一本由Judith Brandel 及 tina Turbeville 在1998年時出版介紹胡文虎、胡文豹發展永安堂(最初生產萬金油的公司)的故事及介紹香港、新加坡胡豹別墅 / 萬金油公園。當中提到一些之前我沒有留意到既佚事。謹錄如下

  • 萬金油花園的正式名稱為胡文虎花園 (Aw Boon Haw Garden)
  • 虎豹別墅是胡文虎興建給其第二位妻子(Second Wife)的
  • 雖然胡仙及其母親住在虎豹別墅,但別墅的業權擁有人為Haw Par Brother International,由胡仙及其家族成員共同持有。擁有此公司的其他家族成員在1961及1978年曾謀求出售物業,1961年胡仙的反抗成功,但1978年失敗,萬金油花園近山的一處被出售(按:餘下部份於1998年出售)
  • 香港萬金油花園與新加坡不同之處是香港建築以中式為主,但新加坡則融合了中、西、緬甸的風格。

 

網絡上關於萬金油花園的照片不多,這本書的作者收集了不少照片,很有價值,揀了幾張特別的與大家分享

萬金油花園山腳的境觀

曾經萬金油花園建有中式塔樓

由塔樓上鳥瞰萬金油花園

下層是十八層地獄的壁畫

左面的胡子欽紀念碑及後方的緬甸式佛塔早己拆卸

原初萬金油花園的地圖

1978年出售部分虎豹花園後剩餘的部分,比較可見出售部分。

 

另外就是當天在虎豹別墅拍攝的照片了

October 2021

黃大仙祠花燈廟會 2021

Tags: , , , |

黃大仙廟在今年的中秋節以慶祝成立100周年的名義舉辦花燈廟會。平日4點半關門的黃大仙廟因此開到9時,不止有各種表演,且花燈處處。花燈質量甚高,是比維園更值得去的賞燈之處,同時亦可見識黃大仙廟鮮有展視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