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21

「道院」與「紅卍字會」

Tags: , , , , , , , , , , |

紅十字會聽得多,紅卍之會(「卍」字音「萬」)不知各位有沒有聽過。在2021年11月時長春社舉辦了一次紅卍字會的導賞團,參與後發現雖然紅卍字會在香港知名度不高,但實有不少可書之處,因此特別撰文介紹。

「紅卍字會」發源於中國內地,初創於民國年初,是「道院」(後面會詳細介紹)會眾發願行慈的機構。「道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7年間在山東濱縣扶乩時「至聖先天老祖」的降乩。後來參與扶乩的會眾於1921年成立「道院」及「紅卍字會」,希望發揚「至聖先天老祖」䧏下的大道。 「道院」與「紅卍字會」於1931年來港,成立香港分會。

「道院」與「紅卍字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互為表裡。「道院」是組織向內的一面,會眾在此修道。而「紅卍字會」則是組織向外的一面,會眾借此「行慈」。

「道院」的經典來自扶乩時從神明得來的訓示及經文,前文提過「道院」信奉的是「至聖先天老祖」,但其實「道院」的神祇體系中還有其他的神明。 從下圖中可見,主神是「至聖先天老祖」,其下分別有即五教之主項先師橐(項先師是孔子的老師,姓項名橐)、謨祖(即穆罕默德,「謨」/「穆」是同音異字之譯)、太上老君、釋迦如來、耶祖(耶穌)。五教之主下有施洗約翰、關帝、孔子、觀音等神,掌宣院、慈院、壇院、統院、坐院、經院。六院就像企業內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職能。

所有這些神祇皆會透過降乩降下經文,成為「道院」的經典,亦會降下訓示指點「道院」或「紅卍字會」的運作。

「道院」雖然信奉「至聖先天老祖」,有自己的經典,但同時認同五教(儒釋道回耶)的合法性,認為「至聖先天老祖」的道法是先天道法,而五教的教誨屬於後天道法,是依據先天道法在不同的環境下創立。先天道法可以統攝五教的後天道法,彼此並非對立。信仰先天道法後仍然可以信仰五教。(畢境五教的「教主」都在神祇體系內)。不止如此,道院認為五教信奉的神,即基督教的「上帝」、儒家的「上蒼」、道教的「無極天老祖」、佛教的「真如」、回教的「真主」皆是至聖先天老祖的化身。

修行先天道法有兩個面向,首先是研讀先天道法的各種經典,依據經典要求的方式生活,我從「認識道院  世界紅卍字會」一書節錄了一些關於修行的章節名稱,可一窺經典的要求,章節名稱有:「日修日省、不自欺不自恕」、「立品化人、匡正社會風氣」、「救世救人、追求世界和平」、「戒除惡習–四戒」、「律己克己–六箴」、「修人修心–十誠」。大體而言,就是佛教修行、儒家修身的那一套。

除了學習,修身的方法還有「先天靜坐法」,「先天靜坐法」在「道院」的修行體係中頗為重要,是每個會眾每天必修的功課。「先天」靜坐對比的是「後天」靜坐(打坐),先天靜坐法最顯而易見的特點就是不需要盤腿,更為自然。然以其描述的效果而言,似乎與道、佛的靜坐法差異不大,如:心靈充實、更有精神、更加健康、不易發怒、元氣充沛、懂得克制心情、懂得感恩知足、懂得體貼別人、吸收先天炁、可以清心、寡欲、養靈、復性、變化氣質、卻病延年、返回先天、天人合一。

讀「道院」的歷史發教義時,倒也讓我想起回教興起的歷史。穆罕默德接受真主的天啓而誦出古蘭經(「道院」則是透過扶乩)。雖然伊斯蘭教的教義與基督教、猶太教相去甚遠,卻也不否定基督教、猶太教,而是認為大家信奉的都是同一個神(另類的三教合一),只是不同時代先知傳述神的不同意旨(「先天」與「後天」之別)。又想到佛教透過判教來調和不同時代不同教派的主張,將不同教義放到同一個框架內,不致佛教四分五裂,但同時又透過排序,將自己的主張放到最先進的位置。(也是「先天」與「後天」之別)。「道院」的做法實有不少相通之處。

走筆至此,介紹「道院」總有些別扭,別的宗教總得有個名字,但「道院」的宗教就是沒有名字,正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總得給個名字吧?愚見認為不如就叫「先天道教」?

 

以上是關於「道院」及其宗教的介紹,接着來會介紹「紅卍字會」

紅卍字會的「卍」字大家可能比較陌生,根據「認識道院  世界紅卍字會」一書中的解釋

「紅」色代表「赤子之心、光華燦爛」之意

「卍」字音「萬」,「代表吉祥如意、萬德彚集,大正中至」

「卍」字外形,代表「四面八方、無遠弗屆、運行不息」。

「卍」字運轉,依宇宙星球運行法則(逆時針旋轉),快速運轉時,外形似O,代表圓滿和諧,周而復始」;動靜相宜。

 

「紅卍字會」的宗旨在於「濟世救人,安定社會,促進世界和平」。在「道院」的教條中,「道不離慈、慈不離道,道慈並行」,「吾人行慈,直接的是為度人,間接的是為自己種慈因求善果、進一步言,生前求精神安適,死後求性靈不減。」,因此可以說,在「紅卍字會」中「行慈」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香港「紅卍字會」在二戰前曾成立深圳難童訓育院及屏山慈幼院,收養孤兒。二戰時組織華南救濟隊,救援戰場中的傷員。直至現時亦有提供西醫義診。

「紅卍字會」位於銅鑼灣天后廟後方(皇道道25號),共三層。紅卍字會的建築以中式為主,融合了西方及回教建築特式。 例如三樓的騎樓為西式設計,但二樓的騎樓為中式設計。建築內部的花紋有回教的連珠紋,天花板是西式的,但亦有不少中式花紋。

會址地下是辦公室及西醫部。二樓是會議室及會眾的龕堂,三樓則是修道場所及神壇。神壇有至聖先天老祖的畫像及各種供奉用的器具。二樓及三樓皆有不少扶乩而來的訓示或畫作。頂樓則有南光亭。

紅卍字內不少地方不許攝影,故此照片不多。若再有紅卍字會的導賞或開放日,各位記緊把握機會。

參考資料

《認識道院  世界紅卍字會》:王世永著

http://hkrss.org/Reference/Reference6.pdf

《16分鐘改變您的一生 – 探索先天靜坐的奧妙》:朱印川原著、王世永重新改寫

http://hkrss.org/Reference/Reference5.pdf

《大道之本  五教同源》: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總主會出版

http://hkrss.org/Reference/Reference2.pdf

《世界紅卍字會史料匯編》:世界紅卍字會中華會編

http://hkrss.org/Reference/Reference1.pdf

東瀛道慈月刊第三卷第一號附錄

《道慈問答  院會組織概要 合篇》:曹承度、陳昭X、馮辰正著 (見下圖)

 

 

 

皇都戲院

Tags: , , , , , , |

這兩年時間一共去了兩次皇都戲院影相,一次在封閉前,一次在新世界「活化」前的公眾參觀。

第一次去皇都的時候絕大部分店鋪都己經結業了。只剩下一間裁縫店、鞋店及招牌店。招牌店的老闊歐陽昌也算是薄有名氣,以「真體字」聞名。第二次去的時候有幸參加公眾導賞到皇都最有特色的拱頂參觀。

歐陽昌在皇都的店鋪關門後,我曾在一次饒宗頤文化館的展覽中看到展出他制作的宣傳字牌。也一同附上。

 

 

November 2021

香港虎豹別墅

Tags: , , , , , , , |

2021年4月初虎豹別墅搞了兩天開放日,便趁着復活節假期跟朋友一同遊覽。在上篇《新加坡虎豹別墅》中己約略介紹過香港虎豹別墅。在此就只介紹一下這次參觀的見聞及發現。

虎豹別墅的裝潢仍然保存良好,別墅內的門窗、樓梯、地板都是原裝的。雖然用途己經轉變為音樂學院。但也能夠想像到胡氏還在此生活時別墅的奢華。別墅的設計中西合璧,外型似傳統宮殿,有中式橫樑及瓦片,大廳有着蝙蝠、金錢等吉利裝飾(甚至有金錢狀的門)。卻也有着西式的紅磚外牆、玻璃畫、噴泉、雲石地板。

當天除了參觀虎豹別墅外,還到了附上的山坡上尋找大坑怪亭。大坑怪亭的相在這輯相的最後面。大坑怪亭一共有三個,根據事後與虎豹別墅的舊地圖對比,可以肯定是曾經虎豹別墅的一部分。

在參觀虎豹別墅的時候買了一本由Judith Brandel 及 tina Turbeville 在1998年時出版介紹胡文虎、胡文豹發展永安堂(最初生產萬金油的公司)的故事及介紹香港、新加坡胡豹別墅 / 萬金油公園。當中提到一些之前我沒有留意到既佚事。謹錄如下

  • 萬金油花園的正式名稱為胡文虎花園 (Aw Boon Haw Garden)
  • 虎豹別墅是胡文虎興建給其第二位妻子(Second Wife)的
  • 雖然胡仙及其母親住在虎豹別墅,但別墅的業權擁有人為Haw Par Brother International,由胡仙及其家族成員共同持有。擁有此公司的其他家族成員在1961及1978年曾謀求出售物業,1961年胡仙的反抗成功,但1978年失敗,萬金油花園近山的一處被出售(按:餘下部份於1998年出售)
  • 香港萬金油花園與新加坡不同之處是香港建築以中式為主,但新加坡則融合了中、西、緬甸的風格。

 

網絡上關於萬金油花園的照片不多,這本書的作者收集了不少照片,很有價值,揀了幾張特別的與大家分享

萬金油花園山腳的境觀

曾經萬金油花園建有中式塔樓

由塔樓上鳥瞰萬金油花園

下層是十八層地獄的壁畫

左面的胡子欽紀念碑及後方的緬甸式佛塔早己拆卸

原初萬金油花園的地圖

1978年出售部分虎豹花園後剩餘的部分,比較可見出售部分。

 

另外就是當天在虎豹別墅拍攝的照片了

February 2020

中上環塗鴉

Tags: , , , , , , |

早在2016年時己為意到中上環出現塗鴉,不是那些在我看來缺乏藝術性的文字塗鴉,而是塗鴉畫。16年時前曾經到出動拍攝。然而因為拍攝到的塗鴉畫數量不多,一直沒有整理上傳。直至今年新年間到中環拍攝,又發現很多當時沒有發現的塗鴉。查當年的GPX紀錄,原來16年時我根本沒有到中環一帶拍攝,實在失策。

中環一帶的塗鴉無論是數量抑或質素都比16年的上環、西環一帶高。也許這些的比較不公平,我也該找機會再訪上環、西環层寶。幾年過去,說不定有新收獲。

對於塗鴉,我的態度非常「務實」,靚的塗鴉是好事,醜的塗鴉是壞事,不影響他人的前提,社區有多些「藝術」點輟。美的藝 術能為社區帶來生氣,醜的藝術令人以為社區充滿罪惡。可幸的是中上環一帶的塗鴉大多是美的。

 

 

May 2017

黃竹坑

Tags: , , |

黃竹坑位於港島南端,以區議會分區劃分而言,包括了現時黃竹坑地鐵站、深灣一帶的地區(並不包括海洋公園站及壽臣山一帶)。黃竹坑最早發展的區域是現今香港仔隧道口的一帶,有「香港圍」村落。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前,黃竹坑一帶都以農業為主,盛產蔬菜、牲畜等副食品。由六十年代末,政府開始將黃竹坑發展成工業區,設黃竹坑邨以為工廠提勞動人口。至八十年代,設香港仔隧道,因此拆除香港圍舊圍,如今地圖所示之香港圍只新圍矣。

 

海洋公園站以東屬海灣選區,以西屬黃竹坑選區

 

現時的黃竹坑站以及黃竹坑站南的空地乃黃竹坑邨舊址,黃竹坑邨於2009年清拆,清拆前邨內共有十橦公屋,居民近萬五人。原址清拆後政府將地皮送予港鐵,以「補貼南島線發展成本」。根據報道,港鐵於2016年計算南港島線建造成本為169億元,而在2017年地皮卻以168億出售予中資地產商,地售商另需要將發展項目收益的35% 給予港鐵。可以說,港鐵無需支付任何成本就能取得盈運南港島線的收入,簡直是無本生利。

落實黃竹坑站發展計劃時,地產商亦開始將黃竹坑的工業用地轉變為商業用地,以求將黃竹坑發展成商業區。目前己有10多橦商廈/酒店建成,涉及不同的發展商,可見發展商普遍看好黃竹坑發展。己經落成的商廈目前不多,不少仍是地盤,故此在黃竹坑見到的仍是以工廈為主。雖然如此,由於工廠北移,現時黃竹坑的工業生產己經比全盛時大幅下降,最好的證明是香葉道的明渠己經沒有發出臭味。

 

這輯照片只涵蓋黃竹坑地鐵站附近的地區,並不包括海洋公園站及深灣一帶。這兩地的照片將在以後補足。

 

 

參考資料

《黃竹坑故事:從河谷平原到創協坊》劉智鶻、黃君健

 

信報:港鐵觀塘南港島及沙中線成本造價增加

http://www2.hkej.com/instantnews/hongkong/article/1118862

 

文匯報:平安夥路勁 奪黃竹坑站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3/01/FS1703010002.htm

 

明報:黃竹坑工商物業 呎價高見萬元

https://m.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1228/s00004/1482862121816

February 2017

渣甸山全景相

Tags: , , , , , , |

渣甸山土名爛泥山,由於19世紀渣甸洋行在此處設立瞭望台指揮其商船出入維多利亞港,因此命名為Jardine’s Lookout(渣甸瞭望台),中文則稱為渣甸山。 [維基百科]

在渣甸山能向下望向港島,西至上環,東至北角。而九龍方向西至深井,東至觀塘。一張高像素的全景相,是不錯的研究材料了解香港景貌及變遷。上傳的這張全景相為2億像素,足以在放大時提供合理的清度。

這張全景相是在2017年1月初拍攝,香港冬天的正午時間,太陽從正南方以45度角照射,正好把兩岸所有的建築照亮,對比又不會過於強烈,是在渣甸山拍攝全景相的好日子。

渣甸山外,獅子山、青衣三枝香、鯉魚門、大刀屻、雞公嶺、青山都是拍攝全景相的好地方,只是太陽主要在夏天才有合適角度,若有時間,今年中至尾亦會慢慢補上。

 

 

渣甸山全景相

渣甸山全景相 (點擊可開啓2億像素原相 – 75M)

 

 

July 2016

華富邨

Tags: , , |

6月尾參加了長春社的「華富邨公屋導賞團」,從中了解到不少華富邨的故事,奈何導賞團的時間不足以仔細在華富邨拍攝,故待到7月2日再臨華富,仔細遊歷。

 

華富邨分5期興建,華安及華樂樓最早建成,於1967年入伙。由於當華邨位置前身是墳場(遭風義塚及日治時期的亂葬崗),加上遠離市區,初時市民都不願意入住。即使如今,華富邨的海旁仍然有不時神象,每年亦有辦盂蘭勝會。

 

甫入華富邨,感覺就像回到五六十年代,馬路兩旁就是住宅,而走廊正對著馬路。途人在馬路就能看到走廊的居民,無遮無掩,這種設計只在早期的建築才會見到,現時的建築都是想辦法將走廊置於建築內部,以形成居民私密的空間。當深入華富邨,發現只是華安華樂樓的設計如此,其他的長條形的公屋將房屋置於走廊兩旁,以房屋遮擋走廊,又或是像雙塔式公屋般,以房屋圍住走廊。

 

華富邨在建成時可能算得上物資充足,糧油雜貨、衣服鞋襪、冰室酒家一應俱全,購買日用品毋須到區外,然而現今物貨豐富,選擇眾多,這些店鋪僅能供應生活基本所需,若要更多選擇,則只有到區外尋覓。

 

雖然華富邨向海,空氣清新,然而邨區的綠化地帶著實不多,在山崖邊有不少長椅,然而崖上樹木長高,擋着風,空流不太流通,反而不及高處公屋旁的長椅受歡迎。而在崖邊亦被樹擋得沒有海景,要吹着風,聽着浪聲,望着海景,只有到華美樓下的海岸邊。

 

現時華富邨往港九己經頗為方便,住在這裡的確幾嘆。

 

 

補充資料:導賞團的內容可參考 http://cache.org.hk/blog/WAFUESTATE_20160425_MINGPAO/

注:由於相片體積大,此Post 共分為兩頁,第二頁全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