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21
大嶼山道場廢墟
之前有介紹過大嶼山的道場( 見此文)
少數道場己經成為廢墟,這是其中的三間。
第一間
這是保存得最好的一間,佛像及奉佛的案台都保全完好。佛像旁有神主牌,雖然寫着「歷代祖師」,但其中有信徒的神主牌,另外有在此修行的女尼照片。房內也有不少居住痕迹。
第二間
這家的陳設與第一間相近,但佛像己被移走。亮點是供奉佛像案台的精美雕刻。道場內有幾張寶蓮禪寺「傳戒圓滿」的合照,某程度也顯示着寶蓮寺的江湖地位。另外有創建人釋淨猷、釋初慧告示物業只供修道之用,不得變賣。這倒是有先見之明,當天也見到有道場內部己被改建成住宅,掛羊頭賣狗肉。
最後值得一提是信眾送給寶蓮禪寺初慧大和尚(不知為可流落至此)的皇家警察的肩章,實在沒有看懂為甚麼要送這種東西給出家之人。
第三間
最後一間除了奉佛的案台及佛像改並非甚麼物品遺下。比較有趣的是道像修在大石旁,大石成為道場建築的一部分,省下一面牆的成本。
June 2019
長洲太平清醮2019
香港每年大大小小最起碼有二三十個醮會,這些醮會有一年一度,也有三五十年一度,視乎傳統,舉行時多無宣傳,消息多傳播於醮會社區範圍內,再者醮會以農曆為準,只偶然於星期六日舉行。便導至很多時事後看到有人分享照片才知道醮會的消息,或者即使事前收到消息,但礙於工作關係無綠參加。
長洲的太平清醮每年都在佛誕前後舉行,佛誕正日舉行飄色,翌日凌晨則舉行搶包山。但這兩項,其實是最沒有宗教意義的活動。醮會的目的,可以「消災祈福」四字總括,而達到這個目的,便要依賴道教的儀。這並不是說飄色、搶包山沒有意思,所有的宗教節目,都有「神聖」、「世俗」的兩部分,而道教的醮會中,「世俗」的活動也非全然世俗,比如神功戲是演給北帝看的。搶包山的包以前搶到是用來食的。「神聖」的活動也非全然滿足神,如走午朝的儀式會為島民祝福提供的物品,儀式完後所用的米、器具亦可讓在場觀眾取走,恭迎聖駕後桌上的米更會被觀眾搶搶一空(計我話搶米比搶包山刺激多了),每個儀式後半段都有表演,如走午朝道士在壇內帶着要祈福的物品跑來跑去,晚上恭迎聖駕時則有耍劍、雜技、跳火圈等表演。
佛誕前三日己經有開始儀式,包括迎神、開光、起醮。佛誕前一天則有走午朝、水祭、恭迎聖駕的儀式,而我正是這天來到長洲拍攝的。這天雖是星期六,但長洲並無太多遊客,無論早上九點、抑或晚上十點半的慢船,都只有不到一百乘客,長洲市內亦不擠擁。正是體驗節日氣氛及觀看儀式的好時機。這天我亦一改以往以拍攝影片不主。畢竟若非很熟悉儀式,看着照片難以明白到底正發生甚麼事。
影片
照片
參考資料
光圈先決下的世界 - 2014 一個月的盂蘭勝會 _ 大士王造型
http://hkavmode.blogspot.com/2014/09/2014_14.html
蘋果日報 - 小島故事 長洲【街坊廣告 長洲花牌】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etw/magazine/article/20140425/3_17249488/%E5%B0%8F%E5%B3%B6%E6%95%85%E4%BA%8B-%E9%95%B7%E6%B4%B2-%E8%A1%97%E5%9D%8A%E5%BB%A3%E5%91%8A-%E9%95%B7%E6%B4%B2%E8%8A%B1%E7%89%8C-
蘋果日報 - 小島故事 長洲【留下長洲八十後】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etw/magazine/article/20140425/3_17249691/%E5%B0%8F%E5%B3%B6%E6%95%85%E4%BA%8B-%E9%95%B7%E6%B4%B2-%E7%95%99%E4%B8%8B%E9%95%B7%E6%B4%B2%E5%85%AB%E5%8D%81%E5%BE%8C-
葉德亮 - 長洲打醮於香港的文化現象
https://www.ln.edu.hk/mcsln/45th_issue/criticism_04.shtml
大紀元時報 - 長洲太平清醮的幾個要點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19-05-09/37138676
大紀元時報 - 長洲太平清醮舊事拾珍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19-05-15/74155378
朱劍虹老師 - 長洲太平清醮的歷史發展和人文風貌
www.waiyan.edu.hk/ICH/subjects/liberal/01/LIB_0102.pdf
日程表
February 2019
鴨洲、吉澳
二零一九年一月二十七日
天氣:約莫二十度,上午偶爾有太陽,下午天氣轉好,陽光愈盛
路線:鴨洲、吉澳
- 這天先到鴨洲,再到吉澳,逗留在鴨洲的時間為10:30 至12:00,逗留在吉澳的時間為12:15 至15:30.1一個半鐘足夠在鴨洲繞一圈,並將值得看的都看完了。在吉澳,三小時的就顯得有些不足了。首先得預留45分鐘吃午餐,然後僅僅在碼頭附近的山上走一轉也得一個小時,若果要往更遠處的雞公嶺或黃幌山,兩三個小時也不一定夠。更何況山路狀況不甚清楚。
- 這條航線開通了不久颱風山竹就吹襲香港,吉澳、鴨洲當時受損非常嚴重,海水灌入房子內,不少傢俬及電器都損毀。幸而有一班有心的義工到吉澳、鴨洲栛助善後。目前往宅區己不多災害的痕跡。但鴨洲的混凝土道路很多仍斷裂成多段,無法使用。
- 鴨洲有個展覽館,裡面有些展版介紹鴨洲歷史,守館的是一對年青男女義工,詢問男義工,得知他並非鴨洲人,只是小時由教會的活動而有機會到鴨洲來,也認識了鴨洲的朋友。
- 鴨洲的教會叫做「真耶穌教會」,是源自中國的基督教派別,教義與主流有些差異。真耶穌教會在世界各地皆有分會,並不止鴨洲一處。
- 鴨洲發展始於1930年代,從地政署的航空照片中可見,50年代鴨洲並無多少建築,1960年「美經援會」(見這篇)到鴨洲資助建屋,始有今天規模。卻不似長洲,不見任何紀念碑。
- 全盛時期鴨洲有近千人,但到80年代只剩下20戶左右。
- 吉澳只有兩家餐廳營業,都以做旅行團生意為主,人少的話叫餸就相對不便。比如這次我們二人同行,只叫了一個海膽炒飯便己經填滿我們的腸胃,無緣嘗試各道小菜。
- 吉澳的天后廟有一對畫有鬼佬門神的木門,往年來吉澳的時候(見這篇)儲存在天后廟旁邊的房子。今天沒有開放與遊人參觀,而廟內外的陳設,不見受颱風損毀。
- 吉澳地方細細,卻有不少宗祠,短短三小時的行程己經看到曾、鐘、周、林、雍、劉氏的宗祠。
參考資料
《鴨洲漁民村 美經援會興建石屋,四十八戶漁民遷入》:工商日報1960-09-01
《剩下三人的島嶼》系列 :香港01
《鴨洲真耶穌教會之旅》:余恩明
May 2018
蒲台島
蒲台島位於香港的最南方,對外交通只有來往香港仔及赤柱的街渡,礙於班次疏,碼頭遠,雖早有到蒲台島遊覽的念頭,但遲遲未有實行。今年提早得知太平清醮,天后誕的誕期,趁着加班船,乘興而遊。
太平清醮三年一度,戲柵搭於大灣河旁,誕期為農曆正月十五至十八。到達之時,戲棚內正設齋宴款待到訪人士。我是首次遇見設齋宴的太平清醮,佇在旁邊,不知應齋宴是否只招待蒲台島民,此際理事經過,問我「食左飯未,未食快D坐低」,就糊裡糊塗地坐低等開飯,原來任何人都可以齋宴的,但食完記得隨緣樂助,支持醮會。同枱還有來自香港仔的一班阿姨,問她們是否來睇戲,卻原來不是,只來食餐飯,拜完神就走,足見其「神心」
太平清醮邀請了紫迎楓粵劇團演出神功戲,同樣五月的天后誕也是邀請紫迎楓粵戲團。這個名不經傳的戲團,是兩個年青人於2000創立的職業劇團,粵劇團的台柱是紫令秋、任丹楓,各取一字,戲團便名紫迎楓。
從碼頭從左走,約莫十分鐘便到達天后廟,天后廟位於斜坡上,斜坡皆為花崗岩,沒有植被,岩石上佈滿坑洞,凹凹凸凸。這些坑洞,是搭建天后誕時,用來鞏固支柱,避免支柱移位之用。天后誕與太平清醮的戲棚搭建在不同的位置,天后誕的戲棚正對天后廟外面,天后安坐廟中,便能欣賞神功戲。而太平清醮的戲棚,則鄰近民居,正反映其服務對象的不同。
Youtube上面有段「梁漢威老師 ~ 鏡頭下的蒲台島」,片中所拍的相信是天后誕的影片,拍輯日期不詳,只能肯定是2011年前。片段中可以見到戲棚內有多個花炮(5:10秒左右),更有近數十隻船到來 慶祝天后誕(4:20秒左右及),這熱鬧的情境,只在天后誕正日(農曆三月廿三)出現,今次到訪不在正日,無緣得見。
蒲台島人煙稀少,島上基建落後,只靠島上兩部柴油發電機提供電力,每天只有晚上至清晨有電,食水亦只能依靠雨水及井水,每遍節慶或乾旱,都要靠政府的運水船送水。公厠亦只有一個,難以應付大量遊客,亦不太適合現代人居住,若果基建改善,倒也是個舒適的地方。
太平清醮
天后誕
島上風光
參考資料
【社區影像.短片】最後一代蒲台島人 樹哥的一天 – 香港01
March 2018
馬灣村衰亡史
走進馬灣村,兩目所及,盡是丟空的房屋,每間屋幾乎都清空得一乾二淨,屋外圍上鐵絲網,標示着地段乃政府土地。村內有兩間寮屋,外牆申訴着新鴻基沒有按照收地合約補償他們,為他們安排住處。村內零零丁丁走過來拍照的情侶、來逗狗的馬灣居民、釣魚客,以及來探索廢墟的冒險者。
馬灣作為漁村的歷史,在不同的報道中也有提及。然而馬灣如何由一條漁村變成今時今日的「珀麗灣」,只有零散的報道。東湊西湊,勉強拼砌出大致歷史。
總括而言,就是政府為了在安撫馬灣居民,使之不反對政府在馬灣興建青馬大橋。便借新鴻基將他們的近橋的村地收回,然後在離橋較遠,不受橋嘈音影響的地方重建村居。政府這次為收地而付出的代價非常慷慨,幾乎可說每戶人都是小屋換大屋。居民大多非常滿意政府的安排。
年份 | 事項 |
1978 | · 政府研究在大嶼山興建機場 |
1990
| · 政府己決定馬灣為機場對外道路的路線上 · 當時除跨海高架橋外,還有考慮過地底隧道的方案,但政府認為馬灣水流急,使用傳統沉 降隧道的方案風險高,且成本昂貴。 · 當時仍未有珀麗灣計劃,政府見馬灣居民少,亦不打算興建道路連接馬灣至青馬大橋上。 |
1991
| · 7月中國同意香港興建新機場的計劃 · 興建青馬大橋的工程如箭在絃,然而大橋的位橋非常鄰近馬灣村的位置,村民認為大橋會帶來嘈音,便反對建橋。 · 此時新鴻基在馬灣己經持有大部分的農地,為了獲得政府同意發展馬灣,便提出讓新鴻基協助政府將居民遷至島北部不受嘈音影響的位置,幫政府掃清興建青馬大橋的障礙。 · 同年11月新鴻基承諾支付每戶100,000元的搬遷費用,其中40,000元立即支付。同時與居民簽定協議,每一單位(435.6平方尺)的馬灣村居地連物換可以換取一幢三層高,每層700尺己補地價的村屋或者一百五十萬元,而每持有一單位的農地則可以換取一個700尺的村屋單位。絕大部分居民皆滿意新鴻基的安排並簽署栛議,選擇換地的安排,只有十多戶村民沒有簽署栛議。 · 這份換地栛議看似是新鴻基非常大方,但實際上所有金額均來自政府,皆因新鴻基在補地價發展時,搬村的支出己在補地價金額上扣除。 |
1997
| · 與地政總署簽地發展計劃,其中條件包括新鴻基要分兩期在馬灣興建公園,第一期需在五年內落成,第二期位於馬灣村的位置,需於馬灣村的村民遷出後興建,沒有設定完工日期。 |
2002 | · 8月珀麗灣開售 |
2003 | · 2月由高達船務經營的街渡停渡,此街渡連接深井、馬灣、大轉、草灣/花坪。隨後街度由船記船務接手,但只經營由深井至馬灣的航線,不再入大嶼山的大轉、草灣/花坪。 |
2004 | · 3月新鴻基興建用來安置居民的田寮新村己有100幢樓交予居民 |
2005
| · 4月田寮村所有居民遷出至田寮新村 · 街渡停航 |
2008
| · 馬灣公二期的發展範圍內,有十多戶馬灣原居民沒有參與換地計劃,將會住在落成的公園範內,而新鴻基表明不會再次向村民提出換地建議 |
究其原因,一是當年政府亟需短時間令馬灣居民不再反對興建青馬大橋,相對於新機場發展計劃的總體支出,馬灣村的收地賠償只是細數。二是馬灣的土地多為私人持有,政府難以敷衍了事,草草賠償。
近年因發展高鐵而收地發展興建高鐵的菜園村正正是同樣的例子。菜園村的居民居住在寮屋,沒有土地的業權。政府為興建高鐵,2009年時將可每尺建屋土地的補償金額定為1,041元;農地則定為526.8元。而沒有業權的寮屋居民只可獲發3,000元至10,000元搬遷津貼。以及60萬元特惠津貼。又或者優先購買新界區剩餘居屋單位(但特惠津貼下調至50萬元)或優先安排租住公屋(只限符合租住公者)。 總數20億的賠償中,95%都到了地主手中,只有不到1億用於賠償沒有土地業權地居民。
可以說,擁有業權,就擁有與政府開天殺價的籌碼;沒有業權,政府就會跟你殺價,殺得你片甲不留。
馬灣村的位置,理論上新鴻基需要用來興建馬灣公園第二期。但根據報道,馬灣村中仍然有28戶屋居拒遷,其中部分擁有土地業權,但沒有參加新鴻基的換地安排。新鴻基打算待到所有居民遷出後才興建二期公園,然而這並不似是短期內可以達到的目標,十年八載內,馬灣村仍然只會是目前的一片廢墟。新鴻基仍然可以用這個理由避開興建公園的責任。
參考資料
馬灣發展
South China Sunday Morning Post
1990-02-25: Living in the shadow
1990-11-07: Feeder road for Ma Wan ruled out
1991-08-01: Builder of bridge faces huge bond
1992-01-24: Kap Shui Mun Structure design left to consortiums
1992-01-24: Tension as bridge decision is awaited
1992-02-18 $120m deal to pacify resident
1992-02-20 Sun Hung Kai builds Ma Wan land bank
1992-03-12 Islanders looking forward to ‘new life’
1995-09-16 The forgotten island
1996-01-21 Island scheme aimed at housing 150000, Land giant in massive estate plan
1996-01-22 Ma Wan scheme gets villagers's approval
1997-03-22 In the 'shadow' of Tsing Ma
1998-01-07 Islands building bridges to a brighter future
1998-12-06 The island is the site of major development, and its residents are happy pdf
星島日報
1995-04-07 新地馬灣綜合發展獲批
置業家居
2001-03-31 馬灣全透視
2006-09-16 麗灣 田寮新村 優閒恬靜 上班族追捧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2002-05-21 馬灣村民指新地不守承諾珀麗灣開售前須補償村屋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2002-07-31 公園打折扣 政府減補償
Next Magazine
2002-08-01 新地拖延賠償 馬灣村民玩寸珀麗灣
太陽報
2003-01-22 街渡停航馬灣與世隔絕 鄉議局抨官商勾結擬封島抗議
2008-05-14 馬灣公園允村民續住
Eat & Travel Weekly
2003-06-20 青馬橋下風光
經濟日報
2004-03-31 珀麗旁「靚靚」村屋 120萬可入場
2007-12-31 原居民村屋 變身黃金屋
成報
2005-04-07 都市化啓噬古老客家村 七姊妹見證馬灣滄桑
蘋果日報
2006-01-05 新地賠償蘇州屎 樓市特攻隊-馬灣村屋批地一拖13年
東方日報
2008-05-14 馬灣二期保留舊村十多戶
立法會問答紀錄
2008-06-11 立法會二題:珀麗灣及馬灣公園
2008-06-11 立法會十題;興建馬灣公園
明報
2016-04-17 郭基煇﹕28戶拒遷 馬灣公園二期受阻
菜園村
文匯報:菜園村20億賠償 多用於地權者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9/21/HK1209210004.htm
獨立媒體:從菜園村和新界東北了解特設特惠補償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4425
HK01:【來稿】橫洲發展計劃 突顯安置及賠償政策不公
December 2017
大嶼山道場探究之一 (鹿湖)
印象中,大嶼山昂平一帶除寶蓮外還有着為數眾多的寺廟,但礙於手邊資料凌碎,又未得知特別吸引之處,便一直拖着,未有探究。直至近來見到長春社舉辦「羌山鹿湖諸道場探究-道佛輪迴導賞團」,便乘此機會探索一番。因為該團的時間有限,未能夠仔細探索整個鹿湖,後來又再花了一天的時間探索鹿湖,拍攝各道場的照片 。
導賞團從昂平出發,乘大嶼山巴士23號由東涌至深屈道落車,先從旁邊的羌山道前進,未紀導賞員便點出道旁林中的兩座廢棄建築原來是「荼毗爐」, 佛教稱僧人火化為「荼毗」,火化之場即為「荼毗場」,荼毗爐一座給僧人使用,另一座則予尼姑使用。兩座荼毗爐於90年代初期停用,目前只全港只有寶蓮寺還仍有運作中的荼毗爐,他處的僧人,只有借用寶蓮寺的場地。
隨後回到深屈道,向北面走,過了深屈道與昂平路的叉口後,沿着左面的支路至鹿湖。我們先往延慶寺,延慶寺外觀非常新淨,色彩鮮艷。正打算入內參觀,冷不防導賞員一句「呢到變左做骨灰龕場,冇野好睇嫁」。原來延慶寺於2000年代被財團收購,後於2009重修成骨灰龕場,己非正經的佛門之地。發展延展寺的財團更欲收購鹿湖一帶的寺廟道場發展成龕場,甚至出動不法手段,如侵佔土地,滋擾鄰近寺廟道場等 。鄰近部分寺廟己落入延慶寺發展商的名下,說不定,以後鹿湖出名的不再是禪林,而是骨灰龕場呢。
繞過延慶寺,出發到鄰近的「鹿湖精舍」以及「竹園」,兩處均是出家人禪修之地,並不對公眾開放,難得導賞員認識兩處住持,有幸入內參觀。鹿湖精舍是大嶼山最早建成的道觀,於1881年由道士羅元一建成,初時稱為鹿湖洞,後改稱純陽仙院,乃道教修行場所。1943年,觀清法師遊過此地,與羅元一道長一見如故,後道長因準備好白日飛升,便將道觀交予觀清法師,道場便由道轉佛。觀清法師去世後,寺院轉變為女尼清修之所。全盛時有近百人在內修行。時移世易,目前只餘釋妙慧法師留守。鹿湖精舍雖是佛教清修場所,外貌卻非木構寺廟建築,而只是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磚屋,是地道的民居設計 。只有從供奉的佛像、掛牆的佛教圖畫,才能看出與佛教的關聯。
離開鹿湖精舍,前往旁邊的竹園,竹園同樣是佛教清修場所,目前只有妙芬師在此修行。竹園的規模比鹿湖仙湖要細,風格類同,但竹園門前牌匾的題字確讓人眼前一亮,「竹園」二字,每字近一米高, 由國民黨人、前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鄒魯所題,蒼勁有力,如竹之堅挺。門前對聯「竹杖偶雲遊,願度眾生歸正覺」、「園花同雨墜,拈來一笑悟真如」亦是清未民初廣州的書法名家吳道鎔所題。順帶一題,鹿湖一帶的道場的牌匾、對聯均為手寫,看不同的書法,也是件有趣的事。
竹園正中及右室為禮佛之所,前設蒲團,左方則為生活居所。據導賞員所說,妙芬師所沖的茶非常好喝,可惜當天未有預先知會妙芬師到時間,因此未有備茶。
離開竹園,往羌山方向走,經過己廢棄的佛泉寺、智積林、悟徹,途中見到路旁很多觀音像,這些觀音像都是延慶寺霸佔官地興建的,既可擴展延慶寺在為鹿湖一帶的勢力範圍,又可讓購買骨灰龕位的人高估延慶寺的面積,間接提升骨灰龕位的價值。
一邊走,一邊思考,香港的佛教為何沒落至斯,竟主動經營骨灰龕生意,又或是出售佛寺予財團圖利。在日本、台灣,佛教仍然興盛。而佛教不同道教,並不只靠迷信來爭取信眾,而是有嚴密的理論,詳盡的經典。甚至可以說,現代化並沒有奪去佛教生存的土壤。佛教關注的問題, 如「為何人世間苦」、「如何脫離苦」、「事物的本質是甚麼」等等,仍然是適用於每一個人。
提起佛教提供的解決方案,我們可能會覺得就是要修行,要食齋、要節欲等等。但除了各種外在的行為, 認清世界本質的「智慧」同樣重要。甚至我認為惟有「智慧」,而非修行才是令人得以脫「苦」的真正途徑,各種修行,只是「智慧」引伸的可能結果,只要肯下功夫推廣,相信定有市場。今時今日的境況,是因為舊時高僧注重修行,不在意招收信眾。以致後繼無人?遇是因為大多數佛寺住持經義學識不足,無法以「智慧」招萊信眾?
後來翻查資料,原來我的錯誤將佛教寺廟末落與佛教沒落等同。香港目前有超過一百萬佛教徒,比天主教、基督教起來還要多。因此香港的佛教絕對算不上沒落。(雖然香港的佛寺基本上不是淨土宗就是禪宗,並非以「智慧」聞名的空宗,唯識宗)沒落是香港的佛寺,香港佛教發展期在二戰之後,不少僧人南來避難,帶動香港佛教發展。然而香港信佛者雖多,願意出家的少,以致南來一輩過世後,無法找到香港僧人接手,結果不少大寺廟要從外地招來僧伽。規模較少的寺廟,在上一代人去世後,甚至面臨無法找到僧人接班的局面,所以寺廟都顯得冷冷清清。此外,面對寺廟收入不足的壓力,寺廟更經營起骨灰龕場,既可圖利,又可滿足信眾需求。
繼續往靈隱寺方向走,中間一條叉路可以到達一座「普同塔」,普同塔是僧人遺體經「荼毗」後,骨灰放置之所。普同塔底塔有孔洞,供人將骨灰撒進內部。撒進去後,所有僧人的骨灰便不分彼此,普同一處。普同塔設計簡約,六角形的一層塔,高約兩米,塔前有供桌,塔外有圖孤形,多用於山墳的石拱,把普同塔弄得山墳似的。導賞員說石拱是後來加上去的,怪不知不鄰不類。普同塔也有分男女,今天參觀這座是男僧人的,女尼的普同塔另有別處。
看完普同塔後,便沿着古道往靈隱寺去,沿途經過不少道場,有日本的,甚至有外國的。我實在想象不到怎樣用英文唸佛經。回來後嘗試找了篇英文的《心經》(由Buddhist Text Translation Society翻譯),雖然翻譯的意思沒有錯,但總覺得怪怪的。漢文佛經注重音韻,造句遣詞,有一定文學價值,但翻譯後都失去了。譬如下面心經的翻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When Bodhisattva Avalokiteshvara was practicing the profound Prajna Paramita, he illuminated the Five Skandhas and saw that they are all empty, and he crossed beyond all suffering and difficulty.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Shariputra, form does not differ from emptiness; emptiness does not differ from form. Form itself is emptiness; emptiness itself is form. So too are feeling, cognition, formation, and consciousness.
走上小半個鐘,中間經過寶蓮室、「紫竹林」(外設有亭,是大澳至昂平古道中間的歇腳處)、 唯心精舍,便到達靈隠寺。首先祭的是五臟廟,靈隱寺的齋菜薄有名氣,當中最出名是芋頭魚,雖經油炸,卻不油不膩,酥脆香口,據說這原是四季酒店廚師教落的。除了咕嚕素麵筋偏甜外,其餘的餸菜(包括春卷、素雞、鮑魚菇妙西蘭花、羅漢齋)都能嚐出食材的原味,非常好食。人少的話,廚師只會隨意上幾道菜,不一定有芋頭魚,想試的話記得在上坐時交待一下,看看能否安排。
食完飯便參觀靈隱寺,靈隱寺佔地甚廣,建築十餘。主殿為兩層四楹的長樓,禮佛的地方設在二樓。主殿後方的山坡上有新設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旁有女尼的「普同塔」。以現代人的眼光,靈隱寺算不上宏偉,亦非古色古香,位於谷地,沒有甚麼風光,遊人稀疏。但原來這種門堪羅雀的局面只是近二三十年的現象。在六七十年代,靈隱寺是大嶼山最旺的寺廟之一,一天來參拜的信眾可以超過一千人,而且當時交通不便,到訪者多會在寺內留宿一天,寺廟得以獲得大量善款,只是在七十年代末,到訪靈隱寺的善眾便開始下降,現時遊人稀疏,倒是清淨佛門之地。
遊完靈隱寺,便沿着大澳道漫步到大澳,參觀天后古廟後,便結束這天的行程。
由於這天的導賞團只路經了幾間道場,為了解鹿湖的全貌,便安排了另一天再探鹿湖。鹿湖支路甚多,且市面常用地圖的標示均不清,只有地政署的《地理資訊地圖》清楚標示所有小路,以及大部分道場名字。由於《地理資訊地圖》的並不user-friendly. 我利用《地理資訊地圖》的圖庫合成以一張大地圖,包括鹿湖、昂平、彌勒山一帶道場,方便後進。
按圖下載全圖(110M)
鹿湖遍布修佛之所,現存佛寺有延慶寺、佛泉寺、青蓮寺、覺修寺、大覺寺。
修行場所有鹿湖精舍、竹園、普賢禪、慧蓮、寶蓮禪、同修、妙華禪、智積林、悟徹、覺虛、隱徹、蓮花蓬、薝蔔林、淨如、寶樹林、隱盧、寂光、慧修院、祥光苑、勝林、寶華園、樂生蓮社、往生堂、昆梨淨院、清心淨院、彌陀淨苑、寶積智苑、智慧蓮苑、三緣精舍、佛陀苑、法華淨苑、華嚴。
其中佛泉寺、寂光、 覺盧、隱徹、智積林、悟徹己被廢棄。而寶樹林、佛陀苑似乎也被廢棄。 從《新界風土名勝大觀中》,還可以查到己從地圖消失的修行場所,如妙樹林、自在林、森發林、祥如、隱塵。
這麼多所道場,最宏偉的是樂生蓮社,約莫三個藍球場大小。最古色古香的,要數竹園、慧脩院、智積林。最為宏偉的,要數觀音寺的萬佛殿,整個穹蒼都是佛像,令人震撼。可惜的是隨着老一輩的逐漸離世,道場又未能吸納新血,鹿湖的道場只會愈來愈衰落。
且外,導賞員指出僧人「荼毗」後會將骨灰置入「普同塔」,然而我卻找到靈隱寺為第二代住持靈溪和尚立墳,「普同塔」是否也有階級之分?
參考資料
《東周網》寺院爆爭奪戰 佛都有火 桑拿大王涉辣招搶收購 (詳盡版)
《香港佛教史》 作者:鄧家宙
《熱血時報》探討香港廟宇管理現況 訪問鄧家宙(《香港佛教史》作者)
《立場新聞》僧少粥多 靠外援存續的香港佛教 — 訪《香港佛教史》作者鄧家宙
October 2017
香港美經援村考
七月到長洲攝影,研究長洲地圖時見西灣有數條名字奇怪的村落,分別為「西灣美經援村」、「自助美經援村」、以及「應善良美經援村」,便好奇地前往一探。不知是否因為長洲人恩怨分別,村內有十多塊石碑記載村大事,如美經援村的啓用,以及擴建的原因,憑着石碑資料的引導,再找了一輪資料後,便成了這篇文章。
美經援村者,美國經援會支助而成也。美國經援會(Care U.S.A)是二戰後於美國成立的組織,最初的目的是讓美國人捐款,以購入美軍生產而未及於戰爭使用的食物包裏,寄往歐洲受戰爭傷害的人。最初的包裹包括5磅奶料、 7磅芝士、5磅米及5磅豆。當美軍剩餘包裏消耗完後,便自行制作包裏供美國人認購,後來更涉及其他慈善工作,對象不再限於受二戰影響的人,地域亦廣至世界各地。
興建美經援村的原因,是1960年代近岸漁獲下降,部分漁民無法到遠處漁獲較多的地方捕魚,不得不轉事別業。然而未能在陸上覓得居處,只能在破敗的艇上生活。有見及此,是時鄉委會主席周理炳太平紬士及地方鄉紳馮北財、姚啟享兩先生便向美經援會申請經費,資助貧困者在西灣興建村屋。村屋於1968年至1972年間落成。
至今在這裡還能找到美經援會標誌性的包裹圖案。
因落成次序及出資者不同。美經援村分為三村。最早建成是西灣美經援村,其後是應善良美經援村,最後是自助美經援村。應善良美經援村之名,是來自捐款人之一沈炳麟,沈炳麟乃紡織業商人,創立「應善良基金會」,以「應善良」的名義在中國各地捐款。自助美經援村之名,相信是由於此村並不單靠援助而建,村民亦有支付一定興建費用,故名之以「自助」。
美經援村落成時,村屋只有一層,有約190戶約1200餘人,至1980年代初,村中人口急增,居住空間不足,便申請加建一層村屋,以應付人口增長,擴建後共有村民三千餘人。此時居民財政應該改善不少,碑文中沒有提及這次增建由第三方資助。
美經援村屋建在山邊,錯落有致。房子是一排排呈長方形的兩層白色磚屋,上層的走廊及樓梯設於屋外,有樓梯直接通往地下,戶外樓梯便於陽光照射到村中,然而夏天暑熱,每戶村民都得在屋前設帆布遮陰。村屋門口的走廊既是公共通道,亦是每家人的私人空間,用作掛衫、擺放雜物,曬魚乾等等。 儼然回到七十年代的公屋村。1980年代加建一層後三村一度容納三千人口,屋住在不到400間屋內,平均每間屋8人。 途經部分沒有關門的村屋,兩目所見,村屋面積只有200-300平方尺,可想像當年居住環境之擠迫。為了增加屋住容間,村民在屋內以木架分隔成兩層,跟下文馬灣美經援村的照片相仿。
長洲美經援村
長洲西灣的交通以前並不方便,在約莫2000年建成長洲西堤路建成前,只有靠街渡(華勝街渡)出入市中心。從地政署於1995年拍攝的航空照片可見,以前長洲西堤路至市中心一段路全是海灘,西灣美經援村與市中心的繁華成強裂對比。
長洲美經援村相集
馬灣美經援村
馬灣的美經援村己於2000年代末被發展商收購而丟空,村中只餘馬灣漁業權益協會的會室仍保存良好,其餘的房屋都破壞不堪。 現時己無法在該處找到有關當地歷史的文物。然而透過政府記錄,仍可得知馬灣美經援村建於1965年,計有30間房屋。從殘存的建築可見,馬灣美經援村的建築樣式與長洲的別無二致,而長洲村屋的二層建於1980年代。馬灣美經援村的落成年份比長洲還要早,卻同樣有兩層,想來第二層也是後來加建。
馬灣村屋的內部:可見屋內分成兩層
馬灣美經援村相集
大埔美援新村
而大埔的美援新村建於1960年代中至尾,村落的形態與馬灣、長洲不同。雖是兩層村屋,每橦村屋只有一個出入口,並無外置走廊樓梯到二樓。村民對待外人態度惡劣,我只在村外朝村屋拍攝己被驅趕,想來是因為村屋皆有僭建,故村民不歡迎外來人,以免留下證據。從照片可以見,村屋頂層均以鐵皮加建上蓋。
參考資料
1. 長洲西灣自助美經援村擴建落成碑記
夫民不能安其居,則無以樂其業,社會更難望進步繁榮。是故令之為政者,僉以解決民居為先務也。自香港重光,戰時逃亡在外者紛返故園,由於盧舍多己為墟,房屋奇缺。及後內地難民又蜂湧而至,屋荒更形嚴重。長洲則尤甚焉。其貧苦者或架木為屋,或以破艇為家。既風雨之不足蔽,更遑論衛生。是時也,故鄉事會主席周理炳太平紳士馮北財先生、姚啟亨先生及地方賢達,憫其境況淒涼,乃向各方呼籲,幸得美經援會、加拿大專員公署及沈炳麟善長,解囊輸財,加以援手,而離鳥理民府與鄉事委員會亦皆鼎力支持,使西灣三村得於一九六八至七二年間相繼落成,共一百九十餘戶,獲得安置,並蒙前任港督戴麟趾夫人及美國總領事夫人、加拿大駐港商商務專員、前任新界民政署長陸鼎堂先生、黎敦義先生等先後親臨奠基,或主持揭幕,千百黎民,同沾恩澤。復經十年,生聚人口激增,斗室己難容身,爰於前年入稟理民府,申請加建上層,蒙當局俯䘏民困,賜予批准,令日三村之加建工程己全部告成,望衡對宇,屋舍整然,層樓聳峙,巍峩壯觀,兼增設福利中心,推廣康樂活動,不久將來更有村公所辦理公務,其微而具體,雖不比名鄉大邑,然亦三千居民之園,矢謹立碑以誌始末,可使後世子孫,在銘感前賢盛德之餘,復知締業艱辛,得來非易,自當親誠互愛,守望相助,庶無負列位長官及各方仁翁之厚望焉。
西灣自助美經援村擴建委員會立石
公元一九八三年 癸亥臘月 吉日 林灼繁撰
東官陳麗峰書
2. 長洲西灣美經援村碑記
長洲本為漁港,漁民終年浮家泛宅,僅謀餬口。生活己備極艱困,戰後更因捕漁海域之受限制,漁獲大減,益䧟窘境。部份漁民不得不改從別業,捨舟登陸,棲宿於棄置岸上之破艇中,室小人擠,衛生設備盡付闕如,以至疾病叢生,影响健康。己故鄉委會主席周理炳太平紬士及地方鄉紳馮北財、姚啟享兩先生目睹其境況堪憐,惻隠之心尤然而生,乃於一九六五年向美國經援會申請資助建費,并由姚啟亨先生廉價讓出耕地,在西灣興建村屋,以图改善其居住環境,幸賴美經經援會以及離島理民府鼎力支持,美經援第一村卒於一九六八年中落成,使五十艇戶,約三百餘人得以安居。但由於待置者仍眾,又幾經奔波,向各方泘籲後,得沈炳麟善長及美經會援助建費,在離鳥理民府贊助下,亦相繼於一九六九年十二月落成,再助五十一戶人家賴以安置,及至一九七一年,有等艇戶自願負担部份建費,其餘由美經援會資助,開始籌建自助美經援村,有賴各界人士及地方長官之匡扶,得於一九七二年落成,此西灣美經援三村興建之始未也。但至令己十有俆年,各村人口倍增,且幼者長矣,居所更見侷促,亟須加建上層方可容身,蒙前任離島理民府羅家駿、霍小通兩位長官親臨視察,深表同情,及馮載祥長官繼任府家民瘼,認為事有急需批准,美經援村先行擴建,當即鳩工庀材刻日興建,今己竣工,落成使千百人家得以安其居而樂其業,皆賴各方善士及列位長官之功也,謹立此碑以誌盛德。
公元一九八二年四月七日
長洲西灣美經援村擴建委員會立石
東官陳麗峰書
3. Care (美經援會) 歷史
http://www.care.org/impact/our-stories/care-history
4. 應善良基金福利會介紹
http://www.ysl-foundation.com/intro/intro.htm
5. 2006年3月22日:立法會二題:現存漁民村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603/22/P200603220137.htm
6. 街知巷聞﹕長洲Ride 爭取被載的權利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1225/s00005/1482601915756
7. 1986年長洲地圖
http://storybook.dimdimcheungchau.hk/2015/08/1986.html
8. 地政署航空照片(編號CN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