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的名字,最早可以追溯至二戰前。1934工商日報的報道中己有「古洞村」。有舊村民指當時的「古洞村」即現今的古洞。但從字義來說,能稱為村的都是有準確的範圍,而非現今以「古洞」泛指一個區域(河上鄉以西、馬草壟以南、落馬洲以東)。
故此我認為,「古洞」的概念,認該是二戰後當愈來愈多偷渡到香港的人定居古洞村及周圍時,才發展出「古洞」這個地理概念。其中一個佐證便是戰前的地圖都沒有標出現今古洞的位置,而到戰後1950年代的地圖仍然只標出軍人宿舍,沒有提及古洞村或是古洞。
古洞作為附近一帶區域的泛稱,我能找到最早的是1969年Crown Land and survey department的地圖,在此前這一帶都只有標示 Dills corner camp(軍人宿舍)。
1934年工商日報的報道
1952年的地圖只標示了軍人宿舍的位置
1969年Crown Land and survey department的地圖
雖然古洞最少有50年,但有關的歷史記錄非常之少。比較可以確定的是1970年末是古洞最繁榮的年代,工廠、商鋪林立。但到1980初年代,古洞近半的範圍被清拆,古洞的商業便漸漸衰落。
新界東北Style:生活可以是這樣的 臉書專頁中分享的古洞分區圖
1972年的航空照,青山公路以南及軍人宿舍以西仍然有不少農田,聚落集中軍人宿舍以東(煙寮區)
1976年的航空照,軍人宿舍西邊的區域叫做「意大利農場」,意大利農場在1980年因發展商收地而非清拆。當時發展商想在古洞興建別墅,收購土地後將居民趕走,平整土地。但不知為何土地最終沒有發展,直到今日也是平地一片。可見發展商之耐性。意大利農場的位置,正是今日古洞北發展區的市中心。是發展商有眼光,抑或是官商勾結?
1980-06-11 工商日報
1982年的航空照,青山公路以南的農地大部分被改成建築物
1985年的地圖,青山公路以南大片土地被清空發展
到了1988年,新的環迴公建成,最南端是現今的古洞路。
在google做資料搜集時,找到的文章都描述在1980年代初青山公路「兩旁」因發展新界環迴公路被清拆,令我一直以為清拆的範圍大概就是如今新界環迴公路及青山公路的範圍,應該不需要清拆很多商鋪,沒想明白為可會引致古洞的衰落。考查舊地圖,才發現清拆範圍遠大於此。實際上清拆範圍北端至新界環迴公路,南端至古洞路。加上意大利農場在1980年己被清拆,古洞大半範圍己被摧毀,不衰落就怪。
1981-11-30 工商日報
1982-07-30華僑日報
據當時新聞報道,1982年古洞的農作物生產總值達5億5500萬,豬雙生產總值達2億2180萬,雞鴨家禽生產達5億4200萬。小型工廠則佔香港工廠總數百份之91。可見工農生產之蓬勃。
報道說共有107間商鋪因環迴公路發展而被拆。
有曾在古洞居居住的市民分享他記得的古洞店鋪名字(不一定在此時被清拆),包括:
萬隆金魚、龍騰閣騎術學校、永合隆木園、榮利五金、 明記咖啡冰室、茄脚(客家話,意指瘸腿)伯剪髪、永大家畜藥房、合生隆飼料、豬公陳配種 、鄭少川中醫、炎興隆飼料白米、成泰號、新隆記單車水泵、大生堂、孫江跌打、林記打鐵舖、余英標跌打醒獅、仁慈幼稚園、鍾興士多、忠記金魚埸、中裕國貨公司、鴻英茶樓、智生肉枱、和生孵化鷄仔、林棠記粥粉麵、陳正記、蔡發隆、羅祥記鮮魚、天天茶樓、古堂記燒肉、富華冰室、亞貴馬房、羅梁國術、海記洋什、陳升記、仁綠餅家、林漢記、琼豐文具、譚財記 、明記燒臘飯店 、雅敦時裝、合興士多、陳林肉枱、永豐士多辦舘、廖玖記、梅記、合群洋服、羅祥理髪、福利冰室、林壽記肉枱、發記芽菜豆腐、任記什貨鋪、姑婆菜檔、泗益、王根益、天天茶樓、明利冰室、曾雄記、曾橋洗衣、羅貴記、岑記、陳成豬肉、羅錦記雜貨舖、毅興電噐、豬肉婆(娟姐)、賣魚婆、賣雞婆、永興肉枱、吳記財醫師、黃明利生果、玉昌士多、陳廣記飼料、錦益茶樓、張記報紙、德利潮州糖餅、彭記賣柴、新東南火水、亞福担水、毛松夜粥、張醫生、黎波記、富華冰室、林祥興單車、黄文記孵化、陳師父學車、羅貴教車、占美車房、蘇記車房、泰山雨遮廠、周記鷄蛋、姚炮菜種火水火炭農具、翁園士多、上海皂廠、新興趣藤廠、文華手套廠、錶帶廠、膠花廠、調源醬油廠、盈豐酒廠、李錦記、悦和醬園、泗和、培幼幼稚園、砂磚廠、藥廠、許金豐五金水泥、林勝合、和記孵房等……
可見古洞曾幾可時也是個能不假外求的社區。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撥款己經批出,第一階段的收地亦己開始。可是此時坊間亦沒有記載古洞歷史的書藉,古洞的歷史隨着居民的遷出及逝去,亦將消失。
至於只是馬屎埔一直都以務農為業,更缺乏記載,談歷史不知從何說起。嘗試查了下不同年代的航空照片,大概可以勾畫出馬屎埔的發展。
1990年,聯和墟東北邊正準備發展,而馬屎埔幾乎全是農地
1995年,綠悠軒、榮輝中心、榮福中心己經落成,馬屎埔的寮屋數目增加,同時開始有小量的棄耕地出現。
2007年,只有少量仍在耕作的農地,絕大部分農地經己棄耕。
2012年,棄耕的情況沒有改善,而寮屋的數量稍有增加。
2017年,寮屋的數目大幅減少。雖然政府收地時有賠償,但處於私人土地的屋民大多等不多收地的日子己經被發展商趕走了。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