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中線因為偷工減料的問題至今仍未能全面啟用。九龍城似乎因此能夠久延殘存多一段時間。今天到九龍城時留意到九龍城衛前圍道以南己經有不少新的大廈落成,也許是因為這裡較為靠近以後宋皇臺站。衛前圍道以北雖然較少新樓,但也見到一些唐樓己被收購,處於空置的狀態。想必待到沙中線全面通車後便會發展。南北的分別,不是那裡將被發展,而是那裡樓價更高一點而己。

目前九龍城的新樓不多,但也見到士紳化的跡像,街邊除了車房、泰國餐館、各式的老鋪外還開始出現裝潢亮麗的餐廳、咖啡店、時裝店,供住在附近的新資產階級(成長於80、90年代的資產階級)品味生活。但整體而言,九龍城的老區風貌還是保存得不錯,供新資產階級消費的店鋪數目還不算多。

今天的灣仔,便是明天的九龍城。當區內的「高尚住宅」愈來愈多時,居民消費力上升便會使得走高檔路線的餐廳、商店能夠維生,排擠掉原來服務普羅大眾的小店。

上個月花了兩天在灣仔及銅鑼灣逛,雖然這兩個地區也是香港數一數二的老區,但行走其中卻沒有多少行舊區的感覺。這是因為灣仔銅鑼灣的商鋪很多己經超出了我慣常消費的價格,又或者賣的是我完全用不着的物品,以致真正供我這些普羅大眾購物的商品數量不多,行起街來自然就索然無味。

深水埗、油尖旺這些舊區與灣仔銅鑼灣最大的分別就在於這裡絕大部分的店鋪對象都是普羅大眾。商鋪所售賣的物品價錢都是一般人買得起的,即使店鋪有昂貴的奢侈品賣,它們多同時售賣廉宜的制品。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舊式的錶鋪,錶鋪有幾千元一隻的錶,同時也有數百元可以買到的錶,不論貧富,只有需要買錶也可找到所需。除了價錢相宜外,絕大部分商鋪出售的都是生活所需的物品,即使你今天用不着,明天也可能需要,便有誘因注意店鋪出售的物品。

之前行灣仔及銅鑼灣都拍不到甚麼照片,一來是沒有甚麼感興趣的店鋪,二來是沒有甚麼辦法拍攝到這種「無興趣」的狀態。這次靈光一閃,利用移軸鏡造出超淺景深的效果,竟也模擬到我平日四出尋找靈感時的狀態。

差不到五時,快將日落的時候便出發到今天真正的目的地:「美東邨」,美東邨位於九龍寨城公園北邊,其中一座早期建造的公屋即將清拆。便去看看有沒有甚麼特別的東西。可惜我來的時候己經太遲,大部分的店鋪都己經結業了,只餘下謹有幾間鋪頭頑強地撐着。可以換新的公屋,對居民來說也是件好事,畢境現時公屋不論是面積抑或設計都比幾十年前好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