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019

長洲太平清醮2019

Tags: , , , , , , , , , , , , , , , |

香港每年大大小小最起碼有二三十個醮會,這些醮會有一年一度,也有三五十年一度,視乎傳統,舉行時多無宣傳,消息多傳播於醮會社區範圍內,再者醮會以農曆為準,只偶然於星期六日舉行。便導至很多時事後看到有人分享照片才知道醮會的消息,或者即使事前收到消息,但礙於工作關係無綠參加。

長洲的太平清醮每年都在佛誕前後舉行,佛誕正日舉行飄色,翌日凌晨則舉行搶包山。但這兩項,其實是最沒有宗教意義的活動。醮會的目的,可以「消災祈福」四字總括,而達到這個目的,便要依賴道教的儀。這並不是說飄色、搶包山沒有意思,所有的宗教節目,都有「神聖」、「世俗」的兩部分,而道教的醮會中,「世俗」的活動也非全然世俗,比如神功戲是演給北帝看的。搶包山的包以前搶到是用來食的。「神聖」的活動也非全然滿足神,如走午朝的儀式會為島民祝福提供的物品,儀式完後所用的米、器具亦可讓在場觀眾取走,恭迎聖駕後桌上的米更會被觀眾搶搶一空(計我話搶米比搶包山刺激多了),每個儀式後半段都有表演,如走午朝道士在壇內帶着要祈福的物品跑來跑去,晚上恭迎聖駕時則有耍劍、雜技、跳火圈等表演。

佛誕前三日己經有開始儀式,包括迎神、開光、起醮。佛誕前一天則有走午朝、水祭、恭迎聖駕的儀式,而我正是這天來到長洲拍攝的。這天雖是星期六,但長洲並無太多遊客,無論早上九點、抑或晚上十點半的慢船,都只有不到一百乘客,長洲市內亦不擠擁。正是體驗節日氣氛及觀看儀式的好時機。這天我亦一改以往以拍攝影片不主。畢竟若非很熟悉儀式,看着照片難以明白到底正發生甚麼事。

 

影片

照片

 

參考資料

光圈先決下的世界 - 2014 一個月的盂蘭勝會 _ 大士王造型
http://hkavmode.blogspot.com/2014/09/2014_14.html

蘋果日報 - 小島故事 長洲【街坊廣告 長洲花牌】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etw/magazine/article/20140425/3_17249488/%E5%B0%8F%E5%B3%B6%E6%95%85%E4%BA%8B-%E9%95%B7%E6%B4%B2-%E8%A1%97%E5%9D%8A%E5%BB%A3%E5%91%8A-%E9%95%B7%E6%B4%B2%E8%8A%B1%E7%89%8C-

蘋果日報 - 小島故事 長洲【留下長洲八十後】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etw/magazine/article/20140425/3_17249691/%E5%B0%8F%E5%B3%B6%E6%95%85%E4%BA%8B-%E9%95%B7%E6%B4%B2-%E7%95%99%E4%B8%8B%E9%95%B7%E6%B4%B2%E5%85%AB%E5%8D%81%E5%BE%8C-

葉德亮 - 長洲打醮於香港的文化現象
https://www.ln.edu.hk/mcsln/45th_issue/criticism_04.shtml

大紀元時報 - 長洲太平清醮的幾個要點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19-05-09/37138676

大紀元時報 - 長洲太平清醮舊事拾珍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19-05-15/74155378

朱劍虹老師 - 長洲太平清醮的歷史發展和人文風貌
www.waiyan.edu.hk/ICH/subjects/liberal/01/LIB_0102.pdf

 

日程表

July 2018

參考書目更新

Tags: , , , , , , , , , , , , , , |

這大半年少了更新,原因不是攝影的時間少了,而是再次找到喜好的書種,專心讀書,攝影外的暇閑時間便大大減少,以致缺乏寫文章的時間。既然沒有讀者催稿,倒不如放緩更新,做喜愛的事情。

建立「香港風物志」的最大收獲,不是學到如何建設網站,不是能夠將自己的照片公諸於世,反而是現在這種放工後能夠提起書本,靜心細讀的生活。筆者讀書時成績不算標青,卻每每不思長進,勤力苦讀課本,而是把大量時間花在「無用之書」上。中學準備高考的同時,讀《四書》、《荀子》、《莊子》、《老子》、《韓非子》。考上大學了,主修經濟學,同學都在想怎樣找到好intern,攞好grade既時候,我卻迷上神學、哲學、宗教研究、文化研究、社會學,不務正業旁聽神學院、宗教研究的課堂不止,還去讀哲學史;康德、叔本華、斯賓諾莎、休謨、胡塞爾、柏拉圖等等哲學家原著的譯本,以及數不清的神學、文史哲書藉。埋首苦讀,不問世事,可說是我讀大學最快樂的日子了。

畢業後,雖然第一份工不算辛苦。然而放工後可沒有精力讀哲學書了,讀得懂、有喜趣的神學、社會學書藉在大學時又看得八八九九,結果一段長時間都沒有再讀太多學術的書藉。大約工作一年多,適應了上班的作息後,才開始久不久讀上一本學術書。當時面臨的問題是找不到足夠多有趣的書,往往看完手頭上的書,又要一頭半個月後才再有書讀,經常處於書荒的狀態,也就沒有太多動力用功讀書,不然一下子把書都看書,反而更為苦悶。

就是在這個間歇性無聊的日子,人工漸漸上升至生存以上的水平,有足夠閒錢容許我把老舊的菲林相機替換掉,再添上數枝新鏡頭,便決定重捨攝影的興趣。「香港風物志」誕生了,老實說,最初我構思網站時,並沒有打算做甚麼研究,寫甚麼文章。只是想發掘香港隱藏的旅遊資源,好讓我打發閒暇,減少書荒之害。但是發現光有照片網站是不可能被Google搜索到的,只好多多少少,為每輯相做點解說。身為文人,既然要寫,就不能流於俗套,將資料左抄右抄,呼衍了事,所以每寫一篇,都盡量寫出點新意。然而學識所限,要每篇文章都達到這個要求實在不易。為了補救,便開始了搜集與香港文化歷史有關的資料、書籍,既有助計劃攝影地點,亦能夠增加對香港的認識,慢慢竟然培養到讀香港研究書藉的興趣起來,漸漸增加閱讀的時間,但這時還沒有多少影響到「香港風物志」的更新,因為書籍之間都沒有甚麼聯繫,不會說看完一本就想立即再看一下本,加上都是中文書藉,也不算很學術,不用花太多時間,倒是能平衡讀書與「香港風物志」的更新。

直至上年的書展,在中文大學的攤位上看到Watson及Rubie S.的《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的中譯本,立即就迷上了書中對新界傳統文化的人類學研究。更令人興的是這本書有少量的文獻回顧,且附有詳盡的參考書目,這是絕大部分中文書所缺乏的。因此順藤摸瓜,便開始閱讀其他人類學家,歷史學家的英文著作。只可惜的是筆者英語水平不足,讀書進度緩慢,到了此時仍有長長的待讀書目。故此實在抽不出太多時間寫作。

 

這三年外出攝影的地點

最初設計「香港風物志」時,準備了參考資料的一頁(見右上角參考資料  或  https://www.explorehk.net/reference/),然而未有定期更新,趁着書展完結又添置不少新書的機會,便一併更新了參考書目。總體而言,中文書多是我的藏書,而英文書則從圖書館中借得。

 

這書目裡面的,我尤其推介人類學的著作,包括

Freemen的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 Fukien and Kwangtung;

Baker的A Chinese Lineage Village Sheung Shui;

Watson, Rubie S的Inequality among brothers : class and kinship in South China;及Village Life in Hong Kong: Politics, Gender, and Ritual in the New Territories (有中譯本: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

Watson的E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linkage : the mans in Hong Kong and London

David Faire的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lineage and village in the western new territories ;

Potter的Capitalism and the Chinese Peasant: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 in a Hong Kong Village

這機本書藉皆以新界鄉村作田野研究的地點,研究對象包括新田文氏、上水廖氏、屏山鄧氏、廈村鄧氏,從這些研究中能夠解到舊時中國傳統社會的宗族組成、運作、族人/宗族之間的關係,宗教儀式的社會性等等。即使這些著作都是60-80年代的出版,但目前中文寫成的論著亦然未能夠介紹/反映這些研究的成果。要了香港傳統鄉村運作,仍然要靠這幾本書。

除了書本以外,這次更新亦襄括了數十個以香港為主題的網站,在不同題材方面都是頗有用的參考資料。

寫「香港風物志」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外出旅遊的意欲意外地大跌。當每天放工後都能夠學習新的知識,而每個周末都像旅遊般四處發現新事物事。還有甚麼需要到外地尋找新體驗呢?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無聊,實在有極為豐富的文化、歷史、生態、社區(各個社區的人與故事)旅遊資源,各位看倌,多多留意你所居住的這個城市,四處走動一下,定能有各種有趣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