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20

紀念屯門

Tags: , , , , , , , |

筆者在屯門長大,在屯門住了接近三十年。這年中因為遷就工作地點,由屯門搬至坑口,算是人生的里程碑。

筆者之前住在屯門市中心,可謂是整個屯門交通最方便、商鋪最齊全的地方。樓下便有巴士總站到荃灣、旺角、觀塘、九龍城、港島,行遠幾分鐘便有巴士中途站往尖沙咀。樓下便是屯門唯一的大商場,有齊千色店、吉之島(將來還有Donki)。行遠一點到新墟便有食環街市,餸菜廉宜選擇多。而另一頭的置樂則有賣各種遊戲、玩具的利寶商場。想散步旁邊就有屯門公園(屯門公園是香港少有英式花園的設計,只有尖沙咀公園及香港公園可以媲美)。可謂有齊一切生活所需。亦因此直至讀大學前我基本沒有怎樣離開過屯門,甚至連屯門其他區也很少涉足。可能也是因為兒時離開屯門的機會不多,到讀大學時便喜歡四處蕩。

這輯相是在我搬出屯門之前拍攝的,是我經常出入的地方,算是在我離開之前記錄低我記憶中的屯門。

以我到過香港那麼多地方,以區內配套及居住舒適度而言,只有荃灣與屯門相近。我想是因為兩者發展之初都定位為遠離市區的「衛星城市」,所以規劃設施較為完備。

很可惜的是香港近年新建寫字樓多在九龍東、港島東。而我所在的行業也是遷到這些新的商業區。住在屯門通勤時間便無可避免地突破兩小時,為了節省青春,便搬到坑口居住。我想這也是很多新界人的矛盾心態,撇除通勤大多滿意區內環境,但說到平日的生活質素就心有不滿。七時多便要起床番工、即使沒有OT放工後要到近七時才能返到屋企,馬路常常塞車、地鐵又人迫人。回到家裡己經身心皆疲。

有時想,假如政府真的有心解決這個問題,便應該花錢增建公路,以及資助巴士公司開辦晨早特快路線,減少巴士路線兩頭的站,這樣平均每程車平均可慳20分鐘(一般而言巴士在區內繞10-30分鐘才上高速公路,而離開高速公路後又再繞20-30分鐘才到總站,而特快路線可以在兩頭減少一些站)。一天便可以慳近40分鐘。可惜政府只會跟你說這些事應該交由市場決定。

政府改善這些問題其實並不需要花太多錢,比明日大嶼要便宜得多。但政府眼中都只是各種鴻圖大計。像大灣區、一帶一路、港珠澳大橋、明日大嶼、高鐵這些大計,不是沒有利益,而是計劃的利益不足以扺消成本。與其投入這些大計劃,不如在着手改善改種改樣的「小問題」,集腋成裘,其利益也不會比大計劃小,而且風險還更低。當然,這些小計劃雖然成本不高,但每一個都有大量政治阻力(例如收回丁權、收回棕地、在啟德、將軍澳、油麻地避風塘填海、鏟平山頭起樓、多訓練護士,改善公立醫療、道路徵費、栛助舊樓業主自行組織重建,加建食環街市、減少小販控制、減少管理主義等等),沒有願景,只以政治為事的政府斷然是沒有意欲去實行的。

June 2019

新年墟市 2019

Tags: , , , , , , , |

2019年農曆新年繼續往年的習慣行新年墟市。今年主要行屯門、深水埗、旺角的墟市。屯門與深水埗的情況與2018年相差不大。反而是旺角,因為行人專用區消失的關系,檔口都搬到附近的橫街擺檔,而且數量大不如前。另外是朗豪夜市的小食檔有不少turn over,尤其是年輕人擺的檔。年青人幾乎都是新面孔。

 

February 2017

2017農曆新年墟市

Tags: , , , , , , , , , , , , |

每逢農曆年,初一至初三皆會有攤販於各區人流旺的地方擺攤,出售的物品五花八門,涵蓋生活種種需要。有衣服、飾品、玩具、電器、廚具、藥物、收藏品、茶葉、裝飾品,以及各種各樣的雜物。擺攤之人多不打算賺大錢,只是借機發個新年財,又或是打無用之物出售予有用的人。物品價格甚廉,吸引不少人淘寶掃平貨。我就以80元購得一個皇家香港警察的鉈錶、100元購得三餅普洱茶,飲落應該有十年八載、50元購得五張CD、2元購得一個三位萬能插蘇。

地攤不只止出售的物品多元化,出售物品的人亦十分多元化。既有上年紀的阿叔阿嬸、亦有年輕的少男少女,甚至是兒童;既有華人,亦有南亞裔人。

香港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人口約六萬,平時鮮有看見他們的蹤影,然而在新年期間他們卻在北河街、福華街一帶擺攤,買的賣的都以南亞裔人為主(在這一帶逛街的多是菲傭、印傭),走在這裡,你會發現南亞人都以廣東話叫賣,識得講「埋尼睇埋尼揀」、「廿蚊對,唔買就走寶」,他們長相與我們不同,但與我們並沒有很大的差異,都是香港人,都說廣東話。

食環署雖然嚴厲打擊熟食檔販,然而政府卻沒有打擊地攤,使得現代人亦能體會趁墟的熱鬧情況。在這個新年其間,我走訪了屯門、上水、以及深水埗的攤檔,記錄所售的物品及出售的人。香港目前還沒有人較為全面地紀錄新年墟市,希望這一輯相可以拋磚引玉,使得更多人留意/研究墟市,即使不研究,也要多逛多買,才能使得墟市不成為歷史。這輯相的照片全在屯門、深水埗拍輯。我去之時尚早,上水的攤檔多不營業,所賣的物品種類不多,故不收錄在內。

 

擺攤者

這個相簿基本上是整輯相的精華,既見擺賣之人,亦見所賣之物。其他相簿可見擺賣之物,卻少見擺賣之人。

這輯相同樣是擺攤者,但這是一班頗為特別的人。他們應是學生,將不用之物拿到攤檔出售。告示曰:「二手物品;唔收現金;只抖利是;恭喜發財」。估計物品價格多少隨心,只欲將物品出售。家中若有很多不再用得着的衣服,不妨效法他們,拎到墟市出售予有用的人。

 

買家

這輯相是在墟市購物的的人,與擺攤的人一樣各色其式。

 

政府

食環署、警察皆默許墟市的存在,故即使巡至此地亦不會驅趕檔主。

 

 

由這輯相開始,拍攝的主要對像是所賣之物而非出售之人。

古玩、收藏品、工藝品

 

 

 

電器

 

玩具

 

袋/銀包

 

家庭/廚房用品

 

 

食物/茶

 

雜物

 

參考資料

http://www.had.gov.hk/rru/tc_chi/info/info_dem.html

 

 

June 2016

屯門工業區 Vol.2

Tags: , , , |

Screen Shot 2016-06-01 at 10.52.51 PM

這是今次的路線圖,由西鐵站南方的工業區出發,經過天后廟、嚤囉山村、新屯門市中心至屯門碼頭。

因為幾乎是沿着屯門河邊,因此景致尚算不錯。這次最教我意外的是發現了工業區旁的嚤囉山村,想不到這裡竟然也有寮屋。除此以外,值得記的都在相片的caption了。

 

May 2016

屯門工業區 Vol. 1

Tags: , , , |

香港的住它,單憑從它的興建年份便能大概住計到它的外觀、設計。如50、60年代的四五層唐樓;到70年代的十層八層的唐樓;到80年代開始出現單橦式,有管理處的私人住宅,同時逐漸興起集群式住宅群,如美孚新村;到90年代則住宅群開始設置會所;2000年後愈起愈細,格隔愈不實用,愈要扮作豪宅。

然而,工廈因要適應不同行業特有的需要,設計各有特色。走在工廠區,絕不會有審美疲勞一事。香港不少在九龍、港島的工廠區己經逐漸改為商業區,不少工廈亦被重建成寫字樓(尤其在九龍灣及觀塘)。惟在屯門,因其交通不變,仍然沒有任何改建,舊貌得以保存。

 

大廈外貌

 

April 2016

青松觀

Tags: , , , |

青松觀屬全真教龍門派、於1960代興建於屯門。

青松觀主要中式傳統建築,但亦有新建的安老院,以及尚在興建,不中不西的大樓。

拍攝當日原本只打算到大興,只是不知不不覺走到青松觀,便順道一遊。惟其時近晚,只及匆匆一遊。

 

 

March 2016

屯門大興村

Tags: , , , |

大興村建於1970年代末,距今接近四十年。步入村內,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十字型的公屋設計,像只大龜般趴在地上,仲展着四肢。

區內的公屋以十字型為主,每楝約30層。另外有一棟長條型公屋(興偉樓),只有七層。由於興偉樓位於社區中心,因此與毗鄰公屋商場一樣有着大量走廊及公眾空間,方便通行及避暑休憩。

這些走廊最短的也有六七米,長的數十米,兩邊皆有牆壁,只有前後採光,而且走廊都是是東西向(公屋商場)或西南/東北向(興偉樓),因此陽光難照射到走廊內。走郎的燈光亦不多,結果就是不少走郎是是黑漆漆的。

 

紅橋

Tags: , , , |

地以橋名,紅橋這地方離屯門市中心算不上近,步行距離約20分鐘,坐輕鐵/接駁巴士四個站,己經超過了行街會行的距離,但又未至於遙不可及,可以說它是市中心的邊錘,只有紅橋居民到其他區購物,而鮮有相反。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當地居住人市約5500人,加上旁邊的景峰(居住人口約12000人。組成一個頗為獨立的小社區。
紅橋發展於1980年代初,而景峰則在1980年代中,當時的住宅建築正處於傳統騎樓臨街小店與大商場的交接階段,即兩層式的商場。一個小社區,卻有為數眾多的商鋪,這導致商場一樓商鋪租金廉宜,亦因此能找到些不常見的租戶,如跆拳道總會,的士call 台總會,街坊卡拉OK, 南亞商品店,以及眾多教會,安老院。
 
 
另外我亦在區內找到不少塗鴉,由於未有時間研究。只好姑且先把照片放上來,待到找到合適的整理方法後再處理。
普遍而言,這區的塗鴉以藝術文字為主,鮮有圖案(其中三幅圖案豐富的塗鴉都在酒吧處,應是騁請專人塗鴉,而非區內人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