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018

參考書目更新

Tags: , , , , , , , , , , , , , , |

這大半年少了更新,原因不是攝影的時間少了,而是再次找到喜好的書種,專心讀書,攝影外的暇閑時間便大大減少,以致缺乏寫文章的時間。既然沒有讀者催稿,倒不如放緩更新,做喜愛的事情。

建立「香港風物志」的最大收獲,不是學到如何建設網站,不是能夠將自己的照片公諸於世,反而是現在這種放工後能夠提起書本,靜心細讀的生活。筆者讀書時成績不算標青,卻每每不思長進,勤力苦讀課本,而是把大量時間花在「無用之書」上。中學準備高考的同時,讀《四書》、《荀子》、《莊子》、《老子》、《韓非子》。考上大學了,主修經濟學,同學都在想怎樣找到好intern,攞好grade既時候,我卻迷上神學、哲學、宗教研究、文化研究、社會學,不務正業旁聽神學院、宗教研究的課堂不止,還去讀哲學史;康德、叔本華、斯賓諾莎、休謨、胡塞爾、柏拉圖等等哲學家原著的譯本,以及數不清的神學、文史哲書藉。埋首苦讀,不問世事,可說是我讀大學最快樂的日子了。

畢業後,雖然第一份工不算辛苦。然而放工後可沒有精力讀哲學書了,讀得懂、有喜趣的神學、社會學書藉在大學時又看得八八九九,結果一段長時間都沒有再讀太多學術的書藉。大約工作一年多,適應了上班的作息後,才開始久不久讀上一本學術書。當時面臨的問題是找不到足夠多有趣的書,往往看完手頭上的書,又要一頭半個月後才再有書讀,經常處於書荒的狀態,也就沒有太多動力用功讀書,不然一下子把書都看書,反而更為苦悶。

就是在這個間歇性無聊的日子,人工漸漸上升至生存以上的水平,有足夠閒錢容許我把老舊的菲林相機替換掉,再添上數枝新鏡頭,便決定重捨攝影的興趣。「香港風物志」誕生了,老實說,最初我構思網站時,並沒有打算做甚麼研究,寫甚麼文章。只是想發掘香港隱藏的旅遊資源,好讓我打發閒暇,減少書荒之害。但是發現光有照片網站是不可能被Google搜索到的,只好多多少少,為每輯相做點解說。身為文人,既然要寫,就不能流於俗套,將資料左抄右抄,呼衍了事,所以每寫一篇,都盡量寫出點新意。然而學識所限,要每篇文章都達到這個要求實在不易。為了補救,便開始了搜集與香港文化歷史有關的資料、書籍,既有助計劃攝影地點,亦能夠增加對香港的認識,慢慢竟然培養到讀香港研究書藉的興趣起來,漸漸增加閱讀的時間,但這時還沒有多少影響到「香港風物志」的更新,因為書籍之間都沒有甚麼聯繫,不會說看完一本就想立即再看一下本,加上都是中文書藉,也不算很學術,不用花太多時間,倒是能平衡讀書與「香港風物志」的更新。

直至上年的書展,在中文大學的攤位上看到Watson及Rubie S.的《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的中譯本,立即就迷上了書中對新界傳統文化的人類學研究。更令人興的是這本書有少量的文獻回顧,且附有詳盡的參考書目,這是絕大部分中文書所缺乏的。因此順藤摸瓜,便開始閱讀其他人類學家,歷史學家的英文著作。只可惜的是筆者英語水平不足,讀書進度緩慢,到了此時仍有長長的待讀書目。故此實在抽不出太多時間寫作。

 

這三年外出攝影的地點

最初設計「香港風物志」時,準備了參考資料的一頁(見右上角參考資料  或  https://www.explorehk.net/reference/),然而未有定期更新,趁着書展完結又添置不少新書的機會,便一併更新了參考書目。總體而言,中文書多是我的藏書,而英文書則從圖書館中借得。

 

這書目裡面的,我尤其推介人類學的著作,包括

Freemen的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 Fukien and Kwangtung;

Baker的A Chinese Lineage Village Sheung Shui;

Watson, Rubie S的Inequality among brothers : class and kinship in South China;及Village Life in Hong Kong: Politics, Gender, and Ritual in the New Territories (有中譯本: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

Watson的E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linkage : the mans in Hong Kong and London

David Faire的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lineage and village in the western new territories ;

Potter的Capitalism and the Chinese Peasant: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 in a Hong Kong Village

這機本書藉皆以新界鄉村作田野研究的地點,研究對象包括新田文氏、上水廖氏、屏山鄧氏、廈村鄧氏,從這些研究中能夠解到舊時中國傳統社會的宗族組成、運作、族人/宗族之間的關係,宗教儀式的社會性等等。即使這些著作都是60-80年代的出版,但目前中文寫成的論著亦然未能夠介紹/反映這些研究的成果。要了香港傳統鄉村運作,仍然要靠這幾本書。

除了書本以外,這次更新亦襄括了數十個以香港為主題的網站,在不同題材方面都是頗有用的參考資料。

寫「香港風物志」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外出旅遊的意欲意外地大跌。當每天放工後都能夠學習新的知識,而每個周末都像旅遊般四處發現新事物事。還有甚麼需要到外地尋找新體驗呢?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無聊,實在有極為豐富的文化、歷史、生態、社區(各個社區的人與故事)旅遊資源,各位看倌,多多留意你所居住的這個城市,四處走動一下,定能有各種有趣的發現。

 

 

 

 

 

 

August 2017

新田大夫第

Tags: , , , , , |

新田位於落馬洲皇巴站附近,約莫10分鐘的路程。新田最有名的景點是大夫第,即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地。大夫第的裝飾結合中西,既有傳統木雕陶塑,有又洛可可式門拱,玻璃畫,是新界建築少有中西合璧的建築。參觀當天,幸運地遇上志願者擔當的導賞員,為我娓娓道來大夫第的歷史及特色。我也藉此機緣,將部分未有文字流傳的導賞盡量在照片的caption說明。

 

網絡上雖有不少關於大夫第的資訊,但各種資訊並不consistent,例如維基百科說

 

「新田大夫第由當地大戶文氏的族人文頌鑾於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左右興建。新田文氏即宋末烈士文天祥之堂弟文天瑞的後裔,其二十一世祖文頌鑾,曾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高中進士,朝廷欽點任「營用守府」之職,並因個人品行素著而獲清帝御賜「大夫」名銜。府內屋簷下有兩塊以滿漢二文寫成的牌匾,更是光緒帝於1875年御賜表揚文頌鑾雙親的詔書木刻。」

 

這裡面有幾個問題

 

  • 根據大夫第內聖旨牌匾,所謂的大夫是指奉政大夫,是光緒皇帝賜與文頌鑾父親及祖父的銜頭。同時,聖旨中稱文頌鑾為同知,而同知乃正五品官,剛好

清代正五品官的官階名稱也是奉政大夫。故此大夫名銜可不是因為個人品行素著而得。

  • 從點1得知,文頌鑾在光緒元年己經是正五品官,而官員再考科舉的情況極為少有,故此說他在光緒十二年高中進士並不合理。更甚,同知在清朝乃文官職銜,而營用守府(正式官制中並無守府之職,而只有守備之職,可能是職銜異名。)乃武官職銜,文官被援武職銜亦不合理。
  • 從大夫第「營用守備」一牌匾上,有「臣文灼勳恭承」,證此牌匾所說的營用守備是指文灼勳的官職。而根據點2指出的時序,文灼勳與文頌鑾並不可能是指同一人,故此考上進士的文灼勳另有其人,很可能是文氏其他宗親。

 


2018-06-23 補充

讀人類學家 James L.Waston (作者曾於新田作人類學研究)所著的E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Lineage 時,Waston 為大夫弟的來的提供了另一個來自新田村民的傳說,以及他的個人觀點。村民的傳說中,大夫弟擁有者的功名是買回來的,費用可能來自橫財。據此維基百科的資料並不正確。

下文中文是我加的翻譯,其餘來自原文

(P.37-38) Compared to the Tangs (屏山鄧氏),the Mans (文氏) of San Tin has been only one person in village history who was rich enough to buy an Imperial title and to build an impressive mansion. Significantly, his wealth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lineage-he is said to have found a cache of pirate gold. 

在這句的註解中, Waston 補充

This is the case of San Tin’s ta fu ti (大夫弟) (holder of a low ranking Imperial title), who built a splendid dwelling on the outskirts of the village two centuries ago (see Akers-Jones 1964: Report on a visit to San Tin village complex. In Aspect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the New Territories, pp. 43-44. Royal Asiatic Society), Villagers tell at least eight versions of the story relating how this man, who is said to have been an ordinary peasant, discovered his gold. Even though the stories are highly mythologized, it is clear from his genealogy that he gained his wealth by unorthodox means; and given San Tin’s location on a coastal bay in the pirate infested Canton Delta region, he may indeed have found a cache of gold. Armando da Silva (person communication) maintains that a more likely explanation is that the man in question was a salt smuggler. The salt trade was a highly profitable monopoly controlled by the Imperial Government. Although the Mans did not mention a history of salt works in the San Tin area, they may have existed at one time. Salt pans (for sea water evaporation)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brackish-water paddy fields (da Silva 1962: Tai Yu Shan: Traditional Ecological Adaptation in a South Chinese Island. Asian Folklore and Social Life Monographs, no. 32. Taipei: Orient Cultural Service pp.34-35)


而在大夫第內的畫像最左面的人是誰,亦有二說,一說指這人是文頌鑾七子之一(導賞員持此說),一說指這人是文氏的二十世祖(跑遊元朗持此說)。兩說均有疑點,此處並列二說。

 

  • (導賞員)說這文頌鑾七子之一者,當是對比其他畫像,第二及第四像乃文頌鑾的兩位夫人,而最右乃其長子文紫榮,最左的畫像亦應該是文頌鑾的家人,故認為這是他其中一個考取得功名的兒子。
  • (跑遊香港)說這是文頌鑾的父親,文氏二十世祖文九齡,這說認為最右的是文氏二十二世祖。那麼依據順序,最左的便應該是二十世祖。

 

疑點在於最右的畫像上寫的可不是「文氏廿一世祖長子文紫榮」或是「文氏廿二世祖文紫榮」,而是「文氏廿二世祖長子文紫榮」。照字面理解,文紫榮只是廿二世祖的長子,既不是廿一世祖長子(與導賞員所說不符),也不是廿二世祖(與跑遊香港所說不符)。那麼亦沒有理據依此推斷最左畫像畫的是誰。

 

另外,畫像為何沒有寫上人物頭銜呢?觀其畫風與其餘四像有所出入,人像亦較餘四像為大。也許可以據此推論,左像與餘四像並非同一系列,乃後人所加,故不能依據其餘畫像來推斷此人是誰。想要解決這個疑問,也許只有在文氏的族譜中尋找。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收藏了不少新界鄉村的族譜,甚至有一份名為「新田村文氏族譜」的文件,但查閱其微縮菲林時,卻發現並非新文文氏的完整族譜(因頁數不多),而且拍攝的質素非常差,看不清楚文件內容。這個問題,還是要留待文氏族人解答。

 

 

參考資料

元 朗 — 濃情鄉都!     

http://www.yl.hk/tft.htm

 

小島討論區--大夫第 法定古蹟

http://isletforu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418

 

跑遊元朗

http://blog.terewong.com/archives/17356

 

蕭麗娟—新田

http://familieman.nl/NaarWebsite/Santin.htm

 

維基百科 –散官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5%A3%E5%AE%98

 

維基百科—清朝官職表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8%85%E6%9C%9D%E5%AE%98%E8%81%B7%E8%A1%A8

 

維基百科—豬廁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B1%AC%E5%BB%81

 

百度知識--营守府是什么官?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97962645.html

 

被遺忘的歷史建築--新界離島篇

 

元朗新田文氏的宗族遺產

http://www.master-insight.com/%E5%85%83%E6%9C%97%E6%96%B0%E7%94%B0%E6%96%87%E6%B0%8F%E7%9A%84%E5%AE%97%E6%97%8F%E9%81%BA%E7%94%A2/

July 2017

新田魚塘

Tags: , , , , |

香港北方,羅湖以西,鄰近深圳一帶幾乎都是漁塘。然而因為交通不便,且無名勝,遊人鮮至。這天到新田參觀大夫第,參觀後見時間尚早,便到新田外的魚塘閑逛。魚塘並無荒廢,寮屋錯落於魚塘之間,與對岸的高樓大廈成鮮明對比。從魚塘向東南望,可以一覽新界東北的數座山,包括麒麟山、牛潭山、雞公嶺、大刀屻。開揚景觀,讓人忘記香港土地供應不足 。

飼養者的居所多有養狗,在這人迹罕至的地方,狗的領地意識特別重,往往在幾十米外看到人就吠,再近兩步便衝上來。在這裡攝影,你需要一點運氣,以及良好的方向感,避開民居,選擇合適路往前走,卻又不致走進死胡同。再加上一些勇氣及一枝打狗棒,因為就算你具備以上特質,也不免被狗發現,記得保持鎮定,慢慢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