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華人舊建築

Tags: , , , , , , |

今年四月份到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吉隆坡、檳城旅行,原本打算是吃喝完樂,享受一下美食的,卻意外地發現馬六甲、檳城有大量的戰前華人建築(沒有做功課之故!),便改行拍攝起來。

一直以來我都頗為迷戀舊建築,不是喜歡他們的殘舊,而是喜歡欣賞設計者的不同意念。雖然樓宇的基礎樣式不多,但是設計者都會跟據其興好而調整,例如用上不同的花紋/幾何圖案/柱體/顏色/物料,兼顧實用與美感。不似現時的新建築,為了節省成本,盡可能地發水及採用模組化的組件,實用性及美感皆是次要。

之前曾經上過廣州看舊樓,與馬來西相比,廣州的舊樓年份上應該比較新(估計是戰後興建的)、不多有騎樓、多有露台(雖然部分露台己被封起作起居之用)、裝飾較為樸素、多用作民居。而馬六甲與檳城的舊樓則多為戰前的樣式(兩至三層為主)、幾乎全都有騎樓及不設露台、底層多半仍然用作商鋪。相對於廣州,馬六甲及檳城的舊樓更像我們在舊相中看到的戰前香港,也許因為兩者皆是英國殖民地之故?


走筆至此,有感對馬來西亞認識不多,無重着墨,網絡又缺乏華文資料,便借了馬來西亞的歷史書來讀(磚頭厚的英文書)。馬來西亞的「馬來」 (Malay)一詞,指的是馬來民族,而sia則是希臘文,意思是 ‘State of’,換過來說,馬來西亞的意思就是馬來人的國。

馬來西亞的政治雖由馬來人控制,但馬來人的來源其實不在馬來半島,而是來自馬六甲海峽對岸的蘇門苔臘。13-15世紀當時在Srivijaya國的馬來人是馬六甲海峽周邊最強大的勢力,其領土覆蓋今天的蘇門苔臘及馬來半島。馬來人以其國力及文化的優越性,漸成為馬來半島的文化主流及正宗。

馬來人在葡萄牙佔領馬六甲(1511年)前,主要的貿易對像是中東、印度及周邊諸國。因此馬來文化中吸納了不少印度文化,而馬來文中亦可以找到些梵文詞彙。

馬來人最早信仰印度教及佛教。也許是因為與中東、印度西北部省份(皆歸化了伊斯蘭)貿易的緣故(伊斯蘭教徒可享有貿易便利,如由穆斯林控制的埃及,港口只接受伊斯蘭商人的船隻),馬來人早在15世紀己經歸化了伊斯蘭,其後更將伊斯蘭文化與馬來文化相交融,使伊斯蘭成為馬來人其中一個身份認同的來源。例如現今法律上馬來人的定義為「習慣說馬來語,行馬來文化,信奉伊斯蘭教」,不是伊斯蘭教徒,根本就不能成為馬來人。

葡萄牙人早在16世紀初己經找到來往萄葡牙與馬來西亞的航線,在1511年,萄葡牙人佔領馬六甲,正式開始在馬來半島殖民。這時葡萄牙貿易的物品主要是香料。在1641年,荷蘭人擊退了葡萄牙人,佔領馬六甲。此時,歐洲人雖然有武力的優勢,但無意控制整個馬來半島,只控制港口城市,以便進行貿易(就如同英國控制香港般)。殖民地的範圍只限制於馬六甲,其他的馬來城邦仍然是由蘇丹統治。

18世紀初,中國取消了南中國港人與南洋貿易的禁令,中國與南洋(馬六甲只是轉口港之一)的貿易才開始增加,歐洲人亦在這裡發展與中國的貿易。馬六甲成為中歐貿易的轉口港。歐洲人在這裡購買中國的茶業,歐洲人則將印度的紡纖品及鴉片賣到馬來半島,換取錫及香料,再與中國人貿易。

直至此時,在馬來半島的中國人多以貿易、開店為生。直至英國人在1786年取得檳榔島(即檳城)後,英國因着對錫的大量需求,便鼓勵中國人到南洋做礦工,增加礦產。皆因英國統治者認為馬來人普遍懶惰,而中國人更勤勞,是更好的勞工。後來當馬來西亞的莊園種植(種植經濟作物如像膠)興旺時,大量中國人亦在莊園耕作。

檳城與馬六甲的華人建築源自於18世紀開始就到兩地貿易的華人,由於兩地皆是殖民地,商業尤其發達,華人比例相對其他城市更高,留下了大量華人建築,尤其是騎樓。

英國人這個政策亦導致馬來人大多只在鄉郊耕作,滿足自身所需。而中國人則逐漸掌控了馬來西亞的貿易,導致馬來西亞人的收入普遍較低。即使在馬來西亞立國後政策向馬來人傾斜,也未完全改變這種情況。

1795年,拿破侖佔領荷蘭,荷蘭的元首(Stadtholder)逃到英國,為免被法國取得荷蘭在馬六甲的殖民地,便求英國暫時托管馬六甲。至此英國成為馬來半島上最強的外來政治勢力。1819年,英國取得新加坡,設立新加坡殖民地。1824年,與荷蘭簽訂條約,將新加坡以南的島嶼,以及爪哇、蘇門苔臘歸入荷蘭的勢力範圍(Sphere of Influence),而馬來半島,婆羅洲則歸入英國的勢力範圍。這條界線,便成為今天馬來西亞與印尼的邊界。即使印尼蘇門苔臘部分省份的文化與馬來人相近,亦因分治以久,不能再併入同一國家。荷蘭人簽訂條約後將馬六甲讓給英國,專心經營雅加達。

英國殖民新加坡之後的半個世紀,英國人本着只做生意的心態,盡量避免干預馬來半島中各個馬來邦國的政治。同時,亦由於英國的不干預,馬來邦國常因爭奪王位而引起衝突,有時更會危及馬六甲海陝的商船(爭位者透過搶掠商船以籌措資金)。1874年是這個政策的轉捩點,英國人與Perak邦國(現今的霹靂省)的王子Raja Abdullan 簽訂 Pangkor 條約,以支持他成為繼任蘇丹。代價則是Perak以後允許英國人在Perak欽點參政司 (Resident),蘇丹在決策時,需要根據參政司的意見 (Advice) 並得其同意 (Consent),英國人亦派出理民官 (District Officer)以監管地方行政,自此Perak就落入英國的控制中。蘇丹的權力,只限於宗教與傳統 (Religion and Custom)有關的事項。漸漸其他邦國亦因各種原因接受英國委派參政司,名義上馬來邦國的主權仍在蘇丹手中,但實際的決策權己經落入英國人手中,成為半殖民地。導致政策轉變的主因是英國人逐漸相信只有馬來邦國的政治穩定並控制於英國人手中,才能夠提供良好的環境予企業在當地運作,獲得馬來半島的資源。

馬來西亞北部的邦國雖然以馬來人為主,但20世紀前政治上臣屬於泰國,屬於泰國的附庸國,需要定期進貢,而當暹邏與他國發生戰爭時,亦需要支援。直至1909年,泰國與英國簽訂條約,將部分屬於泰國的馬來附庸國 (Kedah, Kelantan, Perlis, Terengganu)歸入英國的勢力範圍,不再行宗主國之職。這條界線,同時成為現今泰國與馬來西亞的邊界。泰國這個決定,亦植下了南部以馬來人為主的也拉府、北大年府、那拉提瓦府分離主義的因。自2004年起,三府動亂,己經超過6500人死在動亂之中。

1896年,Perak, Selangor, Negeri Sembilan, Pahang 四個邦國在英國的推動下成立了馬來聯邦,而1909年在泰國手中上邦國則未有併入聯邦。各邦國的蘇丹仍然保留,是名義上的君主。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此時馬來聯邦的範圍只包括馬來半島的馬來邦國及英國殖民地馬六甲、檳榔島。馬來邦國的蘇丹在獨立成立後仍然保留,成為每個邦的名義領袖。亦是現在馬來西亞蘇丹的由來,現時馬來西亞的各邦的蘇丹會輪流擔任馬來西亞的國王,成為馬來西亞名義上的君主。

雖然獨立時馬來西亞己有大量華人(3-4成),但由於蘇丹及當地馬來人的支持及影響,馬來西亞的政策向馬來人傾斜,同時馬來人在取得公職上有優勢,控制了馬來西亞的政治。

1963年,新加坡及婆羅洲的馬來邦國加入了馬來西亞。後來因為新加坡以華人為主,而新加坡的華人政黨立場是政府應公平對待馬來人與華人,希望馬來西亞能夠成為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 (Malaysian Malaysia) 而非馬來人的馬來西亞 (Malay Malaysia),馬來西亞的執政聯盟為免新加坡的華人政黨對他們造成威脅,迫使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

 

參考書

A history of Malaysia- by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nd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