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邵氏片場(上篇)
邵氏片場的設立直至結業
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並在清水灣投得地皮。當時清水灣道己起好,但邵氏片場的位置仍然是個矮山。三年後,邵氏片場開幕,邵氏憑着其垂直公司體系(整合製片、發行、影院),加上優良的市場觸覺,逐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華語電影公司,將華語片銷售到香港、東南亞等地。
香港現在的電影生態中製片(電影投資、製作)/發行(安排電影到戲院放映)/影院多由不同的公司負責。比如說最近上映的《殺出個黃昏》,由自家製控股、太陽娛樂文化、非凡娛樂、安樂影片聯合製作,由安樂影片發行,在香港大部分戲院皆有上影。各自皆以利潤先行,沒有太大壁疊。
但倒退回到60-70年代,因各自的意識型態、目標觀眾不同,加上當時競爭激烈、戲院的經營者都不會上映由競爭對手投資的電影。面對當時電影龐大的需求量(當時還未有電視),影院經營者為了穩定片源的供應,紛紛自資設立製片廠,以供自己的戲院播放。
邵氏的電影以流水作業的方式生產,片場24小時分3班全天候運作。片場內設有十五個攝影棚、兩條外景街、配音、剪輯放映、收音、洗印等全部製片設備,僱用了1200名員工,全盛時期一年可以拍攝45部電影,3至4個月就能拍攝好一套電影。
當時不論是演員、導演均受薪於邵氏,不設分紅。以故到70年代,當導演及演員希望自立門戶,從而獲得更大利益,而邵氏的制度卻不容許這樣的合約時。當時一些新的演員/班底都選擇投向邵氏的競爭對手。如李小龍/許氏兄弟/ 洪金寶/ 成龍投向嘉禾。相對於邵氏控制着電影製作及發行,嘉禾採用獨立制片人制度,由制片人負責選取劇本、導演、演員及制作班底。嘉禾只負責投資和宣傳,電影的具體拍攝工作,全權交由制片人選取的團隊負責,之後嘉禾與制片人根據一定比例,對票房進行分紅。
除製片人制度的興起及院線制度的逐漸瓦解外,70年代末至80年代正值新浪潮導演湧現,許鞍華、譚家明、徐克、黃志強等導演帶來了不同於邵氏拍攝風格、題材的電影。邵氏電影與他們相比顯得守舊、跟不上潮流。最終於1987年結束生產電影。
邵氏將業務重心放到無線電視身上,將片場租予無線制作電視節目,直至無線於2003年建成將軍澳電視廣播城才遷出邵氏片場。
申請發展的一波三折
邵氏片場由2003年丟空至今年拆卸發展,中間經過多代的規劃審批,其中頗為錯中曲折,牽涉到發展密度、古蹟保留、活化等等的爭議以及邵氏的股權變動。當中可見在香港重建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其中牽涉古蹟的時候。
年份 | 事件 |
1999年 | 邵氏宣佈有意發展清水灣片場用地。 |
2001年 | 清水灣半島北首個發展大綱草圖(Outline Development Plan)容許片場用地發展低密度住宅,草圖將會遞交予城規會審批 |
2002年 | 邵氏反對草圖中對建築物高度的限制,要求放寬部分地皮的最高建築物高度至六層,高度為十八米,以及提高地皮的發展彈性。 |
2004年
| 邵氏計劃將目前位於清水灣的電視城舊址及邵氏片場轉為豪宅用途,預計可建築面積為 120萬至 130萬平方呎,可興建1000個單位,首期將於於2007至08年落成。 邵氏計劃在一個月內向城規會遞交更改土地用途的申請,將清水灣電視城舊址及邵氏片場轉為豪宅土地用途, |
2006年
| 城規會批准可建40幢3至8層高的住宅大廈,提供956個住宅單位;另設25.53萬平方呎商業樓面,並將分2期發展,首期640個單位。是時預計最快可於2009年推出市場。 邵氏與政府仍需要就補地價及換地安排達成協議。 |
2009年 | 邵逸夫將邵氏私有化 |
2011年 | 無線電視主席邵逸夫持有的全數兩成六股權,以及一幅清水灣邵氏片場地皮於上月底易手,由人稱「殼王」的德祥企業主席陳國強、台灣女首富王雪紅和私募基金ProvidenceEquityPartners 合組的財團,以約九十五億元購入。 |
2014年5月
| 復星國際亦告出手,以約十五億元向「殼王」陳國強持有的邵氏(兄弟),購入清水灣電視城地皮 清水灣電視城佔地約八十四萬五千方呎,由七個地段組成,由復星購入的包括四個地段,面積約六十三萬方呎,舊邵氏片場亦坐落於此,以易手價計算,單計每呎地價已經約二千三百八十一元。其餘三個地段,現由南華早報持有。 |
2014年6月
| 經過長達七年半的談判及討論,業主與政府對換地申請的細節已接近達成協議,今年將展開與政府協商補地價。 ,規劃許可即將過期。邵氏申請延長展開發展的期限,讓申請人得以完成換地申請,並就2006年獲批的總綱發展藍圖作出修訂,以符合現時設計要求╱標準及反映地申請中取得的進展,所涉修訂均相當輕微。 |
2015年3月 | 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將邵氏片場評為暫定一級歷史建築,但認同無需保留片場內全數23幢建築,日後可再就個別建築進行評級,希望業主考慮保留舊行政大樓、第三宿舍敦厚樓、一號及二號製片場,以及邵逸夫別墅等至少四幢建築物,以反映邵氏片場的歷史及成就。 |
2015年6月 | 業主考慮到古物諮詢委員會的擬議評級後,已撤回原先提的拆卸申請,並同意考慮在該處採用寓保育於發展的方案。 |
2015年9月 | 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邵氏片場「雙軌制」評級,片場整體維持一級歷史建築評級,但片場內23幢建築物僅行政大樓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
2017年 | 新修訂擬建668個住宅單位,134個宿舍及酒店,只原址保留行政大樓,一號錄影廠兩面外牆及宿舍樓群。 |
2018年
| 再修訂建議(亦是最終方案): 新發展方案將採用「寓保育於發展」的概念,其中最具標誌性的邵氏行政大樓、片倉及配音室等將原地保育,並改裝為文物展示場地。申請人亦申請略為放寬地積比率、總樓面及建築物高度限制,將提供749個住宅單位及183 間酒店客房。 |
2021年 | 邵氏片場遭拆卸 |
參考資料
文匯報 | 1998-08-13 :香港影城七千八萬投得地皮
星島日報 | 1999-02-12 :靜靜遣散員工
香港經濟日報 | 1999-08-06 :邵氏片場 告別電影大變身 六叔呼風喚雨地 見盡星塵起跌
香港商報 | 2000-08-17 :邵氏牽頭財團千八萬再投相鄰地合併發展 將軍澳建旅遊新影城
信報財經新聞 | 2001-09-26 :清水灣片場七公頃地准建住宅
信報財經新聞 | 2002-05-24 :邵氏反對清水灣邵氏片場規劃
香港商報 | 2004-09-18 :進軍地產 邵氏電視城改建豪宅 07年落成建築費逾15億
明報 | 2006-06-25 :有影城無電影
明報 | 2006-10-21 :電視城舊址批建近千單位首期09年落成邵氏SCMP料受惠
香港經濟日報 | 2006-10-21 :清水灣片廠批建住宅 涉近千伙
大公報 | 2011-02-09 :無線委任陳碧鏵為總經理 拓國際業務 與陳志雲平起平坐
Yazhou Zhoukan | 2014-01-19 :邵逸夫的電影人角色
巴士的報 | 2014-05-16 :清水灣電視城地皮易主 復星15億奪地建豪宅
Wen Wei Po | 2014-06-11 :舊電視城換地協議近達成
Ta Kung Pao | 2015-03-05 :邵氏片場評一級歷史建築 業主撤回清拆令重建現變數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 2015-04-20 :邵氏片場四大建築可望保存
Ta Kung Pao | 2015-09-18 :邵氏片場維持一級歷史建築
大公報 | 2003-03-26 :由廣播道到清水灣到將軍澳 藝人聚首迎送無線一廠
Ming Pao Daily News | 2018-05-19 :邵氏片場申重建749伙住宅添酒店元素
Sing Pao | 2018-05-19 :邵氏片場重建方案 寓保育於發展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 2017-08-14 :邵氏片場申商住項目 未獲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