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019
May 2018
新年墟市 (2018)
今年新年與往年一樣,在深水埗逛了兩天。唯一的分別,只是今年其中一晚走訪旺角,見識下「朗豪夜市」。深水埗墟市雖然缺乏媒體報道,但看過我上年一篇文章(見2017農歷新年墟市)的話應該不會陌生,而「朗豪夜市」則是每年報紙雜誌都會報道的盛事,而各位可能亦已參與過,我又有甚麼補充呢?
我想補充的,是這些墟市的意義。表面來看,對於擺攤的人,墟市可以是賺取額外收入的途徑、出售家中無用物品的渠道、一展廚藝的機會。對於逛墟市的人,可能只是商場關了門,打發時間之舉、趁機執平貨的機會、品嘗隠世美食的狂歡節。但更重要的,是香港人能夠透過新年的機會,擺脫規條的限制,實驗香港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在朗豪夜市中,四處是攤販的叫賣聲。人串流不息,㩙滿行人道。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這裡的熱鬧,而是販賣食品的多樣化,專門化,以及不少年青人的攤檔設計、出售食品頗有心思。
逛朗豪夜市,可以觀察到有兩種檔主,抱着不同的心態來擺賣,一種是為了賺錢,出售的食品都是大路貨,例如
1.傳統港式小食如魚蛋、腸仔、牛柏葉之類;
2.燒烤類如燒牛肉、雞肉、豬肉之類;
3.鹵味類如生腸、墨魚;
4.炸類如炸大腸、炸尤魚絲、炸雞扒、炸薯條、煎釀三寶等;
而且攤檔的食品數目較多,攤擋幾乎沒有設計,只是最普通的木頭車。
而另一種檔主,則是不以賺錢為唯一目的。這些攤檔會花心思設計宣傳物料,如手作的招牌、菜單。而出售的食品種類、數目亦較少,甚至只出售一種食品。(例如燒菠蘿、紅酒糖水、牛肉湯、燒魚蛋、燒鰻魚、桂林腸粉),這種攤檔幾乎都是由三五年青人擺賣。是他們的聯誼活動、或是商業嘗試?就像中學/大學生在維園搞年宵一樣?看著他們擺檔,感覺還蠻熱血的。
創業成本高昂,年青人少有敢於創業者少之有少,成本低廉的街邊檔,是測試想法的最好機會。然而平日各種條例所限,不能隨意實踐,只好做個無甚風險的打工仔,賺取一年平均21萬的收入[25-34歲人息中位數17,600 * 12]。 開下腦洞,若果政府免費借出土地,讓有意創業的人免費借用一至兩個月,例試市場反應。市民既多了個充滿新奇事物的逛街之處,又可鼓勵創業,實是一舉兩得。這兩年的手作市集其實亦有相似的功能,但是手作市集非常依賴舉辦者的宣傳,而且舉辦地點、時間不定,吸引人流始終有限,二來對於想開鋪創業的人而言,不定期的手作市集始終與開鋪的運作規式相異甚大,這亦是手作市集的攤檔的確以「手作」為主的原因。
朗豪夜市最為人批評的是光顧者隨手棄置竹籤、膠碗、紙袋等垃圾,罔顧衛生,更加重清潔工的負擔,將整潔市容的責任推給政府。誠然,自律是必需的,但並不應將責任都加於購買者,出售者應付上更重的責任,提供垃圾桶,以及便用耗費資源更少,更省體積的器具以盛載食物,以及栛助處理垃圾。畢竟,食檔才是產生垃圾的首因。
深水埗的墟市,既有本地人,亦有大量南亞裔人擺檔,南亞裔人的攤檔主要是賣衫褲鞋襪,包括舊衫舊鞋,皮帶/眼鏡,手袋;但也有少數人賣電子產品,如便攜音響,手機配件等等。而本地人則以出售雜物、舊物為主。買家除了本地人,還有不少外藉傭工。
最初我以為深水埗的墟市也是一年一度的,然最近一次夜晚到深水埗,才發現即使是平日,在七時左右,排檔開始關門時,就有小販開始擺地攤,具體營業時間不太清楚,但直至九時左右地攤更見愈來愈多之勢。攤販擺檔的地點以大南街以南及長沙灣道以南一段北河街為主。擺賣的物品都多為舊物,可以說就是一個小規模的新年墟市。據說,以後即使在日間深水埗也很多地攤,但據我記憶所及,近幾年己經日間己經很少地攤了。
平日深水埗的墟市,與其說是讓人創業,倒不如說讓人迫不得意時,可以藉此自救之處。新年墟市出售的東西種類與新年間雖無大異,然而明顯可以觀察到部分攤販貨源充足,供應量大,更似是散貨場與二手攤的集合。
相反,旺角就更像是讓人創業的地方了。旺角街頭所賣的物品種類繁多,而且不少奇怪的物品,如發光氣球、擺設、飾品、金屬紋身貼紙、DIY電制貼、泰國佛牌等等。雖然我對這些物品無甚興趣,然而,這總比強國大媽佔領西洋菜南街,跳着唱着那不堪入耳(目)、影響市容、使人憎惡的舞蹈/歌曲使人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