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022

地產廣告

Tags: , , , , |

地產廣告

在2017年初開始在香港通處走的時候,便開始留意到不同區的地產鋪裝潢雖然類似,但其張貼的廣告卻大異其趣。

  1. 有用電腦印刷、有用手寫字。
  2. 有的是寫在預先印好的模板上,有些則是整張都是手寫的。
  3. 顏色方面,比較普遍是用有顏色的卡紙做底再在上面寫字(卡紙以紅、黃、綠色為主),取其顏色鮮艷吸引人注意。若是以電腦印刷,需以白紙做底,則普遍以紅色字突出重要資訊。
  4. 舊式的多數是純文字,新式的則會附上屋苑/單位照片。

由此,便開始了紀錄不同地產鋪。跟據地產代理監管局的資料,截至2022年1月31日,香港共有3944間地產代理公司。這幾年拍攝的地產鋪約200間,主要以小型地產鋪為主,這些店鋪也是最具「個人」特色的。

 

為了讓各位直觀地了解地產廣告如何的多元化,特地將廣告拼砌成一張海報,放在本文之首,讓大家一目了然。用了約150張廣告,當中沒有一張設計是相同的。下面則是地產代理店鋪的照片,廣告的擺放、宣傳字句皆各有特色。

 

參考資料

地產代理監管局

https://www.eaa.org.hk/zh-hk/Information-Centre/Key-Figures/Licensee-Population

 

January 2022

消失中的千禧店鋪

Tags: , , , , , |

消失中的千禧店鋪

我一路都頗喜歡睇香港的舊照片,總覺得那是代表了我們曾經擁有但己經失去的美好時光。有時會諗,攝影師拍攝時到底抱着甚麼心態。拍攝的景物在當時只是隨處可見的建築、店鋪,攝影師為甚麼會被吸引?會有一部分的攝影師覺得當時的景物總有一天會消失,希望趁未消失時好好紀錄?

香港現在有不少人努力的去紀錄老店鋪,但這些紀錄主要都集中在七十年代以前的店鋪。無何否認,這些店鋪的掌舵人很多都己七老八十,而且店鋪面臨市區重建的威脅,時日無多。但近年行街時發現新開的店鋪與早幾年開的店鋪用料及設計都有不少差異,覺得八十年代至一零年代中的店鋪也逐漸要消失了。

以我經驗,店鋪的設計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年代,並附上早幾天到佐敦拍攝店鋪作參考,以展示商鋪的分類。

 

八十年代以前

這時的設計兩極化,以平民為對象的民生店鋪基本沒都沒有甚麼設計,用料也是磚、木為主。店鋪內基本上只有一些簡單的櫃把所有貨品擺出來,而以高端客為對象的則以木、石、玻璃、金屬等材料裝修出奢華氣派。這個年代的店鋪最大的特色就是顧客不易接觸到貨物,很多時都要靠店員拿取貨物。因此顧客與店員之間的溝通是無可避免的(紅van也保留了這種遺風,要大叫「前面有落」),顧客也可以請教店員貨品的用料及甚麼貨品適合自己。這也是老店更有人情味的原因之一。不像今天到屈臣氏/超市般自己選取貨品,店員只是個簡單的收銀員而己。

另一個特色則是店鋪招牌基本上不外膠片字、金屬字及手寫油漆字。招牌若是有英文字的話,也必定是跟隨英國的傳統全部大寫。

 

八十年代至一零年代中

這段期間的店鋪設計一般也以功能性為主。但相比以前的店鋪用色更多樣化,且外因減少依賴店員取貨,展示櫃的擺放、店鋪的間隔亦更見靈活。

除此之外,2000年後的店鋪也換上了噴墨/LED的招牌,又或者設計了寶號的Logo。宣傳廣告也用上了照片/圖案,招牌的英文有時也不跟傳統,只有首個字母為大寫。

 

一零年代中

店鋪更講求展示其特色,花更多費用在設計及裝修上。這與香港人更富有,更多地將消費與表達自己品味連結起來,亦更重視消費的體驗有關。同時為了更舒適的體驗,店鋪的空間感也會比較大。不像以往的店鋪恨不得用盡每一寸空間做生意。在這些店鋪,貨品有時更只是疏疏落落地擺放,令顧客更專注於貨品(最極端的例子是Apple Store)

以往的店鋪,同一行業的設計/佈局往往相類似,例如魚蛋粉、燒味店、當鋪、藥房、麵包店、茶餐廳等不用看招牌、擺出來的貨品,光看其設計也知道葫蘆裡賣甚麼藥,但現在的不看招牌、擺出來的貨品還真不一定估得到店鋪賣甚麼。

以上當然是非常粗疏的分類。年份也只是大概估計(畢境我沒有在那個年代生活過),而即使是同一年代,不同行業的風格也有不同。而且不同行業、地區「現代化」的步伐也有不同。有些行得比較快,有些比較慢。例如即使是新開的藥房基本上也主要依賴店員取貨及介紹藥物。大商場的店鋪在更早的時候己經花費更多在設計上(甚至可以說是由大商場的店鋪帶領,再影響其他地方的店鋪)。老區的非連鎖新店也更多傾向舊式設計,因新設計的裝修費更高,產品售價也要更高。

除此之外,近來的店鋪除了追求品味之外,也有變種是直接抄襲外地,如日本/韓國/內地的店鋪的設計,這些刻意形造異地氣氛的店鋪,則不再跟從以上分類了。

 

但無可否認,八十年代至一零年代中的設計將會愈來愈少,君不見現在街市也現代化起來,變得窗明几淨。喜歡老店的朋友,除了八十年代前的店鋪,也要多留意八十年代後的中古店鋪,不然到消失後再後悔就遲了。

February 2020

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

Tags: , , , , , , , , , |

香港理工大學2014新建成了「賽馬會創新樓」,為理大設計學院及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的總部。該大樓是知名伊拉克裔建築師Zaha Hadid在香港首個項目。Zaha Hadid 設計的項目以公共建築為主,其設計的項目包括廣洲大劇院、Nordpark Railway Stations、ROCA London Gallery 、MAXXI: Museum of XXI Century of Arts等。他設計的建築多以白色為基調、充滿形態各異的線調、前衛得來又不失莊嚴,「賽馬會創新樓」亦不例外。

香港是個容不下現代建築的地方,不是說香港建築不「現代」,而是在香港地產商用盡地皮發現潛力的方針下,新建築只能像火柴盒船垂直向高空發展,用盡規劃容許的高度。同樣不需要甚麼出位的設計,因為這意味着不能模組化的大量生產,需要更多的工序、更多的錢、更多的時間。更甚者,好的設計需要留白,需要犠牲空間的實用性以換取舒適度,香港的消費者多不賣帳。

放眼海內,大學的設計學院的不少有着獨特迷人的設計。香港除了理大外,城大的「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均是如此。我想這要歸因於大學不以謀利為務,且有藝術背景的人更重視設計。

這輯相拍攝於19年4月,未有雨傘革命,未有理大攻防戰,未有理大的進出管制,現時校外人士似乎己經無法入內拍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