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阪、奈良

Tags: , , , , , , , , , |

日本是我一直想去又不太願意去的地方。想去,是因為我想見識唐未時期的建築風格;不願意去,是因為我不太了解日本文化,亦不懂日文,去了既不懂得找地道的美食,又看不懂建築、博物館內的日文。

但這年還有假期剩,又沒有甚麼地方想去,乾脆就到關西一趟,看看不懂日文到底有多少問題。結果當然是不懂日文沒有大問題(畢境我還試過不懂波斯文在伊朗旅行….),而遭遇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好,起碼食得不差。但短期內該不會再到日本了。並非日本的建築乏味,而是短短數天在京都把日本最美麗的建築都看遍了。日本再找不到別處像京都到處都是古寺神社, 需要一段時間做資料搜集才能夠計劃出另一段有意思的行程。

日本的寺廟主要是唐未時期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的建築在中國幾不可尋,在我看來,這種風格有數種特色。1. 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不使用磚,牆壁以木板,趟門制成。2.保留木材的原貌,少上漆油。3.即使屋頂是斜的瓦面,內裡也會建假天花以形成平的樓頂。4.佈區較為自由,因地制宜。即使同是寺廟,也有不同佈局。不像中國以X進X院的長條形格局為主流。5.地面鋪以碎石,而非泥土。估計因為日本的古建築不使用磚石(不知何故),而又不欲地面於落雨時淪為爛泥地,便以碎石代之。6.在建築的外圍往往建有走廊環繞建築,便於出入。

要注意,上述是寺廟的建築風格,日本的神社建築其底子仍然是唐宋式建築,只是在其中加入日式構造。如以檜木片為材料砌成屋頂,部分屋頂更以曲面建造。

在日本另外便我有新鮮體驗的是禪宗的「枯山水」:據維基百科:「枯山水是日本式園林的一種,但也是日本畫的一種形式。一般是指由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所構成的縮微式園林景觀,偶爾也包含苔蘚、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並沒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現,而「山」通常用石塊表現。有時也會在沙子的表面畫上紋路來表現水的流動。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為「乾枯的景觀」或「乾枯的山與水」,通常出現在室町時代、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的庭園中。」

靜心觀看總有化身巨人,俯視四方之感。如來在須彌山看下來就是這個樣子罷。

這次除了到京都,還到大阪跟奈良,觀看三地的城市規劃,部分也值得香港借鏡。日本交通費昂貴,最底消費約200円,約13元,而長途的火車地鐵收費更貴,約40分鐘車程,由大阪市內至王寺(約40公里),大概是由屯門駕車到觀塘的路程,車費約600円(40元),比香港的地鐵貴了不止兩倍。正因收取昂貴的價錢,地鐵車箱非常舒適,非繁忙時間有不少空位,班次亦很密,網絡更四通八達,方便異常。

香港的地鐵貴為全球使高率最高地鐵之一,竟然只能靠地鐵沿線物業賺取主要收入,那建設鐵路的選址限制便增加不少。但若果地鐵建設以車費營利的線路,那麼香港的交通問題又能舒緩一些。試想想興建一條只停屯門、荃灣、美孚、九龍塘、九龍灣、觀塘、寶琳七個站的路線,又或是只停上水、大埔中心、荃灣、油麻地、北角五個站的線路,配合現有的線路,能夠大為加入住在偏遠地區的市區到市區的時間,又能減輕現時地鐵的壓力。當然,40蚊一程,市民要接受才好。但假如每天能節省一小時(來回),相信很多人願意多付四五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