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 / 台山 的碉樓、洋樓
早前到開平及台山睇碉樓,回港己經兩個月,跟身邊的朋友介紹這趟行程時發現不少人都沒有聽過碉樓這種建築。那我就權充一次旅遊博客,介紹一下開平、台山及這次的行程安排。
碉樓,固名意義是碉堡似的樓,碉樓由三至七層不等,有着厚厚的外牆、細小的窗口,窗口有鐵窗、鐵欄。部分碉樓設有射擊用的槍口、瞭望台。是村裡防御力最強的建築。
碉樓最早出現在16世紀,但開始普及是在20世紀初。清末民初之時,土匪橫行,村落有錢者都修建碉樓作防衛之用。碉樓多見於四邑(開平、台山、新會、恩平)一帶,究其原因,乃四邑人早在19世紀末己大量到外國搵食,20世紀初時,部分四邑人在國外賺到大錢,各個鄉村都有充足資金以大興土木。
20世紀40年代以後,由於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華僑很多都逃難至國外,碉樓的資金來源逐漸斷絕。其後共產黨上台,莫說再建碉樓,華僑就連家也歸不得了。故此碉樓絕大部都是20世紀20-30年代建成的。
碉樓只是統稱,細分還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如以建築物料來分類則有磚、混凝土、夯土、石。如以功能來分類則有純作防衛用途,平時不住人的,亦有用作住宅的。對於遊客來講,這些分類其實都不太重要,因為碉樓最吸引人的是其獨特的外觀。碉樓沒有固定的樣式,往往跟據設計者的喜好揉合中西風格,設計者的喜好、經歷不同,設計出的碉樓也就不同。其獨特性使它在200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四邑除了碉樓,亦有為數眾多的「洋樓」,洋樓與碉樓的分別在於其防衛功能的有冇。風格上仍然是中西合璧的。
我在開平/台平待了整整四天,時間都過得非常充實,當地稍有名氣的景點基本上都逛過了。幾天下來,見到的遊客並不多,即使是最著名的立園也算不上迫,簡直是大陸景點中的奇葩。遊覽時發現一些似是爛尾的景區,如開平碉莊及黃金小鎮。我的估計是開平在2007年被立入世界被化遺產後,不少商人認為有利可圖,便投資收購碉樓,在碉樓附近發展酒店、娛樂設施,打算利用參觀碉樓的人流帶動其他業務。但是旅客增長比預期少得多,便讓建築處於半荒廢狀態,只維持最低限度的「服務」,即派幾個人駐守,當成普通的碉樓景點。而酒店、餐廳則通通沒有營業。
開平最著名的碉樓群,如立園、馬降龍、自力村都是由政府管理,即使入流不及預期,建築物亦能得到妥當的打理,不致關門。
以下是我在開平/台山四天的行程
Day 1
早上:錦江里(瑞石樓)、中和村(中堅樓)、馬降龍村。
注:瑞石樓仍由私人擁有,據說只有星期六日才有人駐守及開放參觀。
下午:立園
Day 2
早上:自力村、開平碉莊、方氏燈塔
注:開平碉莊屬半荒廢狀態的景區、門票可以講價、碉樓值得一睇
下午:立園東邊一帶的東成里、仲和村、廸光樓
注:這一帶沒有甚麼特別著名的碉樓,但這一帶村接村,有不少碉樓分佈在這一帶。抱着順其自然的心態遊走,發現了一座仍然有人住的碉樓(遜志軒)及一座廢棄了的宏偉祠堂(自愚周公祠)。
Day 3
早上:赤坎
注:赤坎鎮出名在沿河邊一字排開的騎樓,以及關族圖書館、司徒氏圖書館。原本己是開平一帶著名景點,然而政府銳意將赤坎「打造」成更高級的旅遊區,收購赤坎內所有的樓宇,打算大翻新。居民被迫遷出,旅客亦因工程原因亦不能進入。 我們只能夠抄小路入了赤坎的邊垂,沿河拍了些照片。
下午:到迎龍樓及塘口鎮附近踩單車四處逛逛。
Day 4
早上:出發到台山、沿路經過鄧邊村,是個己經荒廢的村落,部分廢屋有似吳哥窟被樹木侵佔。
中午:端芬鎮
注:端芬鎮的騎樓是「讓子彈飛」的取景地。長方形的廣場四周皆是騎樓,頗為狀觀。騎樓多己改成商鋪售賣特產。
下午:廟邊村欣賞洋樓。
注:廟邊村著名的是洋樓「翁家樓」,翁家樓有幾座,其中兩座己經荒廢。另外廟邊村有「廟邊小學」亦極為漂亮,但要進入就需要一點「技巧」。
若非發燒友,基本上可以跳過我Day 3的行程,三天來逛開平內山就夠了。 包車是必需的,可以到當地再找,大概是250-400一天,視乎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