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018

參考書目更新

Tags: , , , , , , , , , , , , , , |

這大半年少了更新,原因不是攝影的時間少了,而是再次找到喜好的書種,專心讀書,攝影外的暇閑時間便大大減少,以致缺乏寫文章的時間。既然沒有讀者催稿,倒不如放緩更新,做喜愛的事情。

建立「香港風物志」的最大收獲,不是學到如何建設網站,不是能夠將自己的照片公諸於世,反而是現在這種放工後能夠提起書本,靜心細讀的生活。筆者讀書時成績不算標青,卻每每不思長進,勤力苦讀課本,而是把大量時間花在「無用之書」上。中學準備高考的同時,讀《四書》、《荀子》、《莊子》、《老子》、《韓非子》。考上大學了,主修經濟學,同學都在想怎樣找到好intern,攞好grade既時候,我卻迷上神學、哲學、宗教研究、文化研究、社會學,不務正業旁聽神學院、宗教研究的課堂不止,還去讀哲學史;康德、叔本華、斯賓諾莎、休謨、胡塞爾、柏拉圖等等哲學家原著的譯本,以及數不清的神學、文史哲書藉。埋首苦讀,不問世事,可說是我讀大學最快樂的日子了。

畢業後,雖然第一份工不算辛苦。然而放工後可沒有精力讀哲學書了,讀得懂、有喜趣的神學、社會學書藉在大學時又看得八八九九,結果一段長時間都沒有再讀太多學術的書藉。大約工作一年多,適應了上班的作息後,才開始久不久讀上一本學術書。當時面臨的問題是找不到足夠多有趣的書,往往看完手頭上的書,又要一頭半個月後才再有書讀,經常處於書荒的狀態,也就沒有太多動力用功讀書,不然一下子把書都看書,反而更為苦悶。

就是在這個間歇性無聊的日子,人工漸漸上升至生存以上的水平,有足夠閒錢容許我把老舊的菲林相機替換掉,再添上數枝新鏡頭,便決定重捨攝影的興趣。「香港風物志」誕生了,老實說,最初我構思網站時,並沒有打算做甚麼研究,寫甚麼文章。只是想發掘香港隱藏的旅遊資源,好讓我打發閒暇,減少書荒之害。但是發現光有照片網站是不可能被Google搜索到的,只好多多少少,為每輯相做點解說。身為文人,既然要寫,就不能流於俗套,將資料左抄右抄,呼衍了事,所以每寫一篇,都盡量寫出點新意。然而學識所限,要每篇文章都達到這個要求實在不易。為了補救,便開始了搜集與香港文化歷史有關的資料、書籍,既有助計劃攝影地點,亦能夠增加對香港的認識,慢慢竟然培養到讀香港研究書藉的興趣起來,漸漸增加閱讀的時間,但這時還沒有多少影響到「香港風物志」的更新,因為書籍之間都沒有甚麼聯繫,不會說看完一本就想立即再看一下本,加上都是中文書藉,也不算很學術,不用花太多時間,倒是能平衡讀書與「香港風物志」的更新。

直至上年的書展,在中文大學的攤位上看到Watson及Rubie S.的《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的中譯本,立即就迷上了書中對新界傳統文化的人類學研究。更令人興的是這本書有少量的文獻回顧,且附有詳盡的參考書目,這是絕大部分中文書所缺乏的。因此順藤摸瓜,便開始閱讀其他人類學家,歷史學家的英文著作。只可惜的是筆者英語水平不足,讀書進度緩慢,到了此時仍有長長的待讀書目。故此實在抽不出太多時間寫作。

 

這三年外出攝影的地點

最初設計「香港風物志」時,準備了參考資料的一頁(見右上角參考資料  或  https://www.explorehk.net/reference/),然而未有定期更新,趁着書展完結又添置不少新書的機會,便一併更新了參考書目。總體而言,中文書多是我的藏書,而英文書則從圖書館中借得。

 

這書目裡面的,我尤其推介人類學的著作,包括

Freemen的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 Fukien and Kwangtung;

Baker的A Chinese Lineage Village Sheung Shui;

Watson, Rubie S的Inequality among brothers : class and kinship in South China;及Village Life in Hong Kong: Politics, Gender, and Ritual in the New Territories (有中譯本: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

Watson的E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linkage : the mans in Hong Kong and London

David Faire的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lineage and village in the western new territories ;

Potter的Capitalism and the Chinese Peasant: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 in a Hong Kong Village

這機本書藉皆以新界鄉村作田野研究的地點,研究對象包括新田文氏、上水廖氏、屏山鄧氏、廈村鄧氏,從這些研究中能夠解到舊時中國傳統社會的宗族組成、運作、族人/宗族之間的關係,宗教儀式的社會性等等。即使這些著作都是60-80年代的出版,但目前中文寫成的論著亦然未能夠介紹/反映這些研究的成果。要了香港傳統鄉村運作,仍然要靠這幾本書。

除了書本以外,這次更新亦襄括了數十個以香港為主題的網站,在不同題材方面都是頗有用的參考資料。

寫「香港風物志」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外出旅遊的意欲意外地大跌。當每天放工後都能夠學習新的知識,而每個周末都像旅遊般四處發現新事物事。還有甚麼需要到外地尋找新體驗呢?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無聊,實在有極為豐富的文化、歷史、生態、社區(各個社區的人與故事)旅遊資源,各位看倌,多多留意你所居住的這個城市,四處走動一下,定能有各種有趣的發現。

 

 

 

 

 

 

October 2017

香港美經援村考

Tags: , , , , , , , , , , , , |

七月到長洲攝影,研究長洲地圖時見西灣有數條名字奇怪的村落,分別為「西灣美經援村」、「自助美經援村」、以及「應善良美經援村」,便好奇地前往一探。不知是否因為長洲人恩怨分別,村內有十多塊石碑記載村大事,如美經援村的啓用,以及擴建的原因,憑着石碑資料的引導,再找了一輪資料後,便成了這篇文章。

美經援村者,美國經援會支助而成也。美國經援會(Care U.S.A)是二戰後於美國成立的組織,最初的目的是讓美國人捐款,以購入美軍生產而未及於戰爭使用的食物包裏,寄往歐洲受戰爭傷害的人。最初的包裹包括5磅奶料、 7磅芝士、5磅米及5磅豆。當美軍剩餘包裏消耗完後,便自行制作包裏供美國人認購,後來更涉及其他慈善工作,對象不再限於受二戰影響的人,地域亦廣至世界各地。

興建美經援村的原因,是1960年代近岸漁獲下降,部分漁民無法到遠處漁獲較多的地方捕魚,不得不轉事別業。然而未能在陸上覓得居處,只能在破敗的艇上生活。有見及此,是時鄉委會主席周理炳太平紬士及地方鄉紳馮北財、姚啟享兩先生便向美經援會申請經費,資助貧困者在西灣興建村屋。村屋於1968年至1972年間落成。

至今在這裡還能找到美經援會標誌性的包裹圖案。

因落成次序及出資者不同。美經援村分為三村。最早建成是西灣美經援村,其後是應善良美經援村,最後是自助美經援村。應善良美經援村之名,是來自捐款人之一沈炳麟,沈炳麟乃紡織業商人,創立「應善良基金會」,以「應善良」的名義在中國各地捐款。自助美經援村之名,相信是由於此村並不單靠援助而建,村民亦有支付一定興建費用,故名之以「自助」。

美經援村落成時,村屋只有一層,有約190戶約1200餘人,至1980年代初,村中人口急增,居住空間不足,便申請加建一層村屋,以應付人口增長,擴建後共有村民三千餘人。此時居民財政應該改善不少,碑文中沒有提及這次增建由第三方資助。

美經援村屋建在山邊,錯落有致。房子是一排排呈長方形的兩層白色磚屋,上層的走廊及樓梯設於屋外,有樓梯直接通往地下,戶外樓梯便於陽光照射到村中,然而夏天暑熱,每戶村民都得在屋前設帆布遮陰。村屋門口的走廊既是公共通道,亦是每家人的私人空間,用作掛衫、擺放雜物,曬魚乾等等。 儼然回到七十年代的公屋村。1980年代加建一層後三村一度容納三千人口,屋住在不到400間屋內,平均每間屋8人。 途經部分沒有關門的村屋,兩目所見,村屋面積只有200-300平方尺,可想像當年居住環境之擠迫。為了增加屋住容間,村民在屋內以木架分隔成兩層,跟下文馬灣美經援村的照片相仿。

長洲美經援村

長洲西灣的交通以前並不方便,在約莫2000年建成長洲西堤路建成前,只有靠街渡(華勝街渡)出入市中心。從地政署於1995年拍攝的航空照片可見,以前長洲西堤路至市中心一段路全是海灘,西灣美經援村與市中心的繁華成強裂對比。

長洲美經援村相集

 

 

馬灣美經援村


馬灣的美經援村己於2000年代末被發展商收購而丟空,村中只餘馬灣漁業權益協會的會室仍保存良好,其餘的房屋都破壞不堪。 現時己無法在該處找到有關當地歷史的文物。然而透過政府記錄,仍可得知馬灣美經援村建於1965年,計有30間房屋。從殘存的建築可見,馬灣美經援村的建築樣式與長洲的別無二致,而長洲村屋的二層建於1980年代。馬灣美經援村的落成年份比長洲還要早,卻同樣有兩層,想來第二層也是後來加建。

馬灣村屋的內部:可見屋內分成兩層

馬灣美經援村相集

 

 

大埔美援新村


 

而大埔的美援新村建於1960年代中至尾,村落的形態與馬灣、長洲不同。雖是兩層村屋,每橦村屋只有一個出入口,並無外置走廊樓梯到二樓。村民對待外人態度惡劣,我只在村外朝村屋拍攝己被驅趕,想來是因為村屋皆有僭建,故村民不歡迎外來人,以免留下證據。從照片可以見,村屋頂層均以鐵皮加建上蓋。

 


參考資料

1. 長洲西灣自助美經援村擴建落成碑記
夫民不能安其居,則無以樂其業,社會更難望進步繁榮。是故令之為政者,僉以解決民居為先務也。自香港重光,戰時逃亡在外者紛返故園,由於盧舍多己為墟,房屋奇缺。及後內地難民又蜂湧而至,屋荒更形嚴重。長洲則尤甚焉。其貧苦者或架木為屋,或以破艇為家。既風雨之不足蔽,更遑論衛生。是時也,故鄉事會主席周理炳太平紳士馮北財先生、姚啟亨先生及地方賢達,憫其境況淒涼,乃向各方呼籲,幸得美經援會、加拿大專員公署及沈炳麟善長,解囊輸財,加以援手,而離鳥理民府與鄉事委員會亦皆鼎力支持,使西灣三村得於一九六八至七二年間相繼落成,共一百九十餘戶,獲得安置,並蒙前任港督戴麟趾夫人及美國總領事夫人、加拿大駐港商商務專員、前任新界民政署長陸鼎堂先生、黎敦義先生等先後親臨奠基,或主持揭幕,千百黎民,同沾恩澤。復經十年,生聚人口激增,斗室己難容身,爰於前年入稟理民府,申請加建上層,蒙當局俯䘏民困,賜予批准,令日三村之加建工程己全部告成,望衡對宇,屋舍整然,層樓聳峙,巍峩壯觀,兼增設福利中心,推廣康樂活動,不久將來更有村公所辦理公務,其微而具體,雖不比名鄉大邑,然亦三千居民之園,矢謹立碑以誌始末,可使後世子孫,在銘感前賢盛德之餘,復知締業艱辛,得來非易,自當親誠互愛,守望相助,庶無負列位長官及各方仁翁之厚望焉。

西灣自助美經援村擴建委員會立石
公元一九八三年 癸亥臘月 吉日 林灼繁撰
東官陳麗峰書

2. 長洲西灣美經援村碑記

長洲本為漁港,漁民終年浮家泛宅,僅謀餬口。生活己備極艱困,戰後更因捕漁海域之受限制,漁獲大減,益䧟窘境。部份漁民不得不改從別業,捨舟登陸,棲宿於棄置岸上之破艇中,室小人擠,衛生設備盡付闕如,以至疾病叢生,影响健康。己故鄉委會主席周理炳太平紬士及地方鄉紳馮北財、姚啟享兩先生目睹其境況堪憐,惻隠之心尤然而生,乃於一九六五年向美國經援會申請資助建費,并由姚啟亨先生廉價讓出耕地,在西灣興建村屋,以图改善其居住環境,幸賴美經經援會以及離島理民府鼎力支持,美經援第一村卒於一九六八年中落成,使五十艇戶,約三百餘人得以安居。但由於待置者仍眾,又幾經奔波,向各方泘籲後,得沈炳麟善長及美經會援助建費,在離鳥理民府贊助下,亦相繼於一九六九年十二月落成,再助五十一戶人家賴以安置,及至一九七一年,有等艇戶自願負担部份建費,其餘由美經援會資助,開始籌建自助美經援村,有賴各界人士及地方長官之匡扶,得於一九七二年落成,此西灣美經援三村興建之始未也。但至令己十有俆年,各村人口倍增,且幼者長矣,居所更見侷促,亟須加建上層方可容身,蒙前任離島理民府羅家駿、霍小通兩位長官親臨視察,深表同情,及馮載祥長官繼任府家民瘼,認為事有急需批准,美經援村先行擴建,當即鳩工庀材刻日興建,今己竣工,落成使千百人家得以安其居而樂其業,皆賴各方善士及列位長官之功也,謹立此碑以誌盛德。

公元一九八二年四月七日
長洲西灣美經援村擴建委員會立石
東官陳麗峰書

3. Care (美經援會) 歷史
http://www.care.org/impact/our-stories/care-history

4. 應善良基金福利會介紹
http://www.ysl-foundation.com/intro/intro.htm
5. 2006年3月22日:立法會二題:現存漁民村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603/22/P200603220137.htm
6. 街知巷聞﹕長洲Ride 爭取被載的權利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1225/s00005/1482601915756

7. 1986年長洲地圖
http://storybook.dimdimcheungchau.hk/2015/08/1986.html

8. 地政署航空照片(編號CN10100)

February 2017

渣甸山全景相

Tags: , , , , , , |

渣甸山土名爛泥山,由於19世紀渣甸洋行在此處設立瞭望台指揮其商船出入維多利亞港,因此命名為Jardine’s Lookout(渣甸瞭望台),中文則稱為渣甸山。 [維基百科]

在渣甸山能向下望向港島,西至上環,東至北角。而九龍方向西至深井,東至觀塘。一張高像素的全景相,是不錯的研究材料了解香港景貌及變遷。上傳的這張全景相為2億像素,足以在放大時提供合理的清度。

這張全景相是在2017年1月初拍攝,香港冬天的正午時間,太陽從正南方以45度角照射,正好把兩岸所有的建築照亮,對比又不會過於強烈,是在渣甸山拍攝全景相的好日子。

渣甸山外,獅子山、青衣三枝香、鯉魚門、大刀屻、雞公嶺、青山都是拍攝全景相的好地方,只是太陽主要在夏天才有合適角度,若有時間,今年中至尾亦會慢慢補上。

 

 

渣甸山全景相

渣甸山全景相 (點擊可開啓2億像素原相 – 75M)

 

 

January 2017

吉澳

Tags: , , , , |

吉澳這個地方很多人都應該聽過,此島位於香港東北,並不在禁區禸,但去過的人相信聊聊無己,皆因以住吉澳的公共交通只巿來往沙頭角碼頭的街渡,而碼頭又在禁區內,變相阻止沒有禁區紙的市民來往。到了往年,街渡船長因為腳痛,不能開船,連不怎樣公共的公共交通也沒了。居民只能租快艇或是坐食環處收集垃圾的順風船出入。

而我是參加油麻地旅遊的行程,才得以包船到吉澳。8:30在馬料水碼頭出發,差不多兩個小時才到達吉澳。船程長卻不悶,航綫左邊是船灣淡水湖,岸邊亦火有奇型怪石,如老虎石、鬼手;航綫右面是馬鞍山市鎮及企嶺一帶,導遊風趣,介紹生動。

吉澳是個小村,村內主道約長300-400米,村民不多、商戶不多、食肆不多。村屋既有舊式硬山形屋頂的村屋,亦有較新的平頂村屋,兩者皆以兩層為主。其中最漂亮的,要數廟祝婆的「麒麟鳯居」,位於水警支部附近,需從吉澳大街行入岔路,才能見到,遊人在大街走動多不會注意到,非常清幽。

吉澳最漂亮的建築,自然是天后宮,天后宮的外牆均使用佛山石灣巧如璋製的瓦脊及陶塑,光緒六年(1880年)製,至今顏色仍然鮮艷。廟內到處是木版雕刻,人物形態生動。只可惜我不熟中國傳統故事,不能讀懂雕刻陶塑。天后宮內藏鬼佬門神及財神各一雙。其來源有兩個講法,第一個講法是英國接收新界後登山吉澳,以及居民在廟內聚雙反抗,便破門而入。後來為緩和與居民的關係而根據啤牌上皇帝的造形畫成門神送給廟宇。第二個講法則是以前兩個啹喀兵負責翻新廟宇,大門髹上油漆後遮蓋了原本的門神,他們惟有半靠記憶半靠想像再參考對方的臉重新畫上,所以門神面相似鬼佬多過似中國人。啹喀兵以為『財』是『菜』,結果財神便拿着菜。當天導遊說的是第一個說法,至於那個可信,便見人見智了。

天后宮外是吉澳的姻緣樹,相傳以前吉澳附近海盗成群,一次劫去村內一女子,而其中一名海盗則偷偷釋放女子,並著她至吉澳天后廟外榕樹等待,變節海盗後來偷走至吉澳村與女子廝守,並將榕樹視為拍拖勝地,傳出去後慢慢就變成姻緣樹。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food/art/20140815/18830941

http://www.somanhing.com/gotowalk/dist/north/shataukok/kuto/tinhau.pdf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61005/mobile/odn-20161005-1005_00176_042.html

November 2016

屏山

Tags: , , , , , , , , , |

屏山乃香港鄧氏之世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宋代。屏山保留不少舊建築,屏山一帶有法定古蹟七處,一級歷史建築四處,二級歷史建築十處,三級歷史建築廿二處。然而走進村內,歷史建築多被丁屋所包圍,遊人在內尋找建築實非易事;故除了在當眼處的愈喬二公祠、聚星樓、鄧氏宗祠、仁敦岡書室、達德公所、覲廷書室、清暑軒以及楊侯古廟,其他一概沒有找到,又或是看到而不自知。

 

October 2016

尖沙咀街景

Tags: , , |

除了找到很多韓國餐廳,車水馬龍之外,尖沙咀的街道的確沒有甚麼特色… 稍為值得記的也在相片的caption。

 

September 2016

尖沙咀清真寺+聖安德烈堂

Tags: , , , |

2016年9月25日下午是清真寺的開放日,便到此參觀。當天有很多本地人到寺內參觀,且以年青人居多,新一輩對伊斯蘭教都非常有興趣呢!

由清真寺內的華人信徒為帶領參加者分成小組參觀,帶隊者有問必答,的確是個非常好的幾會了解香港伊斯蘭教。

我問及九龍清真寺是否專屬什葉派或遜尼派,得知在香港什葉派或遜尼派的確有各自組織,但清真寺卻為兩派人仕所用。同行有人問及為可伊斯蘭教常與恐怖主義拉上關系,帶隊者卻說恐怖組織,如伊斯蘭國(IS)並非伊斯蘭教徒,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並不符合伊斯蘭教的規條。在我看來,這個答案反映了兩點: 1. 他們捨棄經典裡激進的部分,或者以溫和的觀點解讀經典,故此認為他們所信的與伊斯蘭國所信的並不相同。 2. 他這個答法避重就輕,沒有解釋為何伊斯蘭教內部會演變出不同的派別。正如佛教以判教的方式將不同派別的佛教(部派/小乘/大乘)置在同一個體系內一樣。

清真寺的裝飾非常簡約,甚至顯得過份樸素,可參見相片。

 

參觀清真寺後,在尖沙咀逛了一個下午,相片將另文刊出,旅程結尾到了聖安德烈堂。聖安德烈堂,堂以曾是草地,於2015年裝修後變為石屎建造的休惒用地。另外教堂在彌敦道旁的石牆也在裝修時拆除。以前路過彌敦道可以見到教堂,但現在全被阻擋了。讀者可以參考蘋果日報報道。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119/19007795

天水圍

Tags: , |

元朗區議員陳思靜形容天水圍「天水圍之特別,在於她的不良規劃。整個社區像堆沙一樣向單一方向過分膨脹,雖然街道緊接、樓宇建得密密麻麻,但卻連一個正式的市中心也沒有,無論政府部門、醫療設施、 購物中心、街市甚至交通中樞等等,分別散落於不同的小區內,各個小區零零散散,自成一國,放眼望去,盡是一式一樣的連鎖店,一式一樣的設計,欠缺社區特色,凝聚不到居民,也發揮不出社區魅力……」

 

作為區外人,去到天水圍非常明顯感受到這裡的氣質與其他區的差異,沒有甚麽人會在街上走動,,因為除了商場,區內沒有地鋪,所有購物的地點都在輕鐵站旁的商場,離開輕鐵站,甚麼鋪頭都沒有。最大的特色,是密密麻麻的樓景。

 

習慣了香港一式一樣的高樓住宅,看着這區的高樓,真覺得沒有任何特色可言,相信很多年輕人跟我都會有一樣的感覺。50-70年代的香港人,走在那裡看到的不是公屋就是唐樓、騎樓。當他們長大,成為上位者時,就毫不猶䂊地把這些「無甚特色」的建築清拆,而新一代卻以物以稀為貴的心態要求保育這些老建築。當現今新一代長大時,會不會又再上演一場清拆「太古城」、「美孚新邨」,卻又被那時候的新一代以保育為名反對呢?

 

就像我早前到華富影舊公屋,這些公屋的美,到底美在那裡?是美在某些設計是全港獨家嗎?若是如此,天水圍的美,就在於他是香港首次以一個城市的規模縯繹住居問題乃最大問題,有得住,很多事情都能犠牲。

 

June 2016

荃灣南

Tags: , , , |

今天拍攝路線設計的原由是上次到荃灣工業區以及葵盛拍攝工業區時,由於該處的建築高且密集,難以拍到建築的正面,因此這次便打算到較遠處地勢較高的地方拍攝,以拍得工廠全貌。

 

這輯相片的全景相的拍攝地點在荃灣華人永遠墳場,說來可笑,荃灣區最適合觀景的高點竟然是生人勿近的墳場。這裡叉開一下話題,說說墳場,華人的墳場的墓非常制式化,墳與墳之間並缺少建築風格的差異,以致行華人墳場說不上是甚麼賞心悅目的事(當然這也不是決定墳頭風格的因素),而西方的墳墓,以我早年在跑馬地墳場以及澳門數個墳場觀察所得,很多墳都以雕刻、雕像裝飾,墳的形裝、大小差異亦可以很大,這既表達長眠者的人格、地位,亦使墳場生色不少。雖然,一般人冇事冇幹可不會去遊墳場,欣賞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