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工業區 Vol.2
這是今次的路線圖,由西鐵站南方的工業區出發,經過天后廟、嚤囉山村、新屯門市中心至屯門碼頭。
因為幾乎是沿着屯門河邊,因此景致尚算不錯。這次最教我意外的是發現了工業區旁的嚤囉山村,想不到這裡竟然也有寮屋。除此以外,值得記的都在相片的caption了。
這是今次的路線圖,由西鐵站南方的工業區出發,經過天后廟、嚤囉山村、新屯門市中心至屯門碼頭。
因為幾乎是沿着屯門河邊,因此景致尚算不錯。這次最教我意外的是發現了工業區旁的嚤囉山村,想不到這裡竟然也有寮屋。除此以外,值得記的都在相片的caption了。
香港的住它,單憑從它的興建年份便能大概住計到它的外觀、設計。如50、60年代的四五層唐樓;到70年代的十層八層的唐樓;到80年代開始出現單橦式,有管理處的私人住宅,同時逐漸興起集群式住宅群,如美孚新村;到90年代則住宅群開始設置會所;2000年後愈起愈細,格隔愈不實用,愈要扮作豪宅。
然而,工廈因要適應不同行業特有的需要,設計各有特色。走在工廠區,絕不會有審美疲勞一事。香港不少在九龍、港島的工廠區己經逐漸改為商業區,不少工廈亦被重建成寫字樓(尤其在九龍灣及觀塘)。惟在屯門,因其交通不變,仍然沒有任何改建,舊貌得以保存。
大廈外貌
青松觀屬全真教龍門派、於1960代興建於屯門。
青松觀主要中式傳統建築,但亦有新建的安老院,以及尚在興建,不中不西的大樓。
拍攝當日原本只打算到大興,只是不知不不覺走到青松觀,便順道一遊。惟其時近晚,只及匆匆一遊。
大興村建於1970年代末,距今接近四十年。步入村內,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十字型的公屋設計,像只大龜般趴在地上,仲展着四肢。
區內的公屋以十字型為主,每楝約30層。另外有一棟長條型公屋(興偉樓),只有七層。由於興偉樓位於社區中心,因此與毗鄰公屋商場一樣有着大量走廊及公眾空間,方便通行及避暑休憩。
這是我到旺角街市逛時隨便影的,由於大部分的相只是偷拍(拍相機掛在胸前,固定焦點與曝光),因此照片有着各種的缺憾,如模糊、傾斜,亦沒有甚麼構圖可言。但看官能夠從中見到買賣者最自然的神態。
一班人玩過左12點,在那個地方最容易找到車回到各自的家?一定是旺角,通宵小巴幾乎可到香港所有市鎮,造就小巴集中地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當地豐富的夜生活。
地以橋名,紅橋這地方離屯門市中心算不上近,步行距離約20分鐘,坐輕鐵/接駁巴士四個站,己經超過了行街會行的距離,但又未至於遙不可及,可以說它是市中心的邊錘,只有紅橋居民到其他區購物,而鮮有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