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22

布袋澳

Tags: , |

布袋澳

 

布袋澳這個地方不甚出名,事實上也的確沒有甚麼很獨特的事物。勉強可以一提的只有以下幾項

  1. 布袋澳有洪聖宮一座,每年洪聖誕均會在洪聖宮前搭棚上演神功戲
  2. 村中有店鋪以石磨、柴火製作年糕。
  3. 村中有兩間海鮮酒家
  4. 沒有沙灘,只有石灘。
  5. 村屋是一般的寮屋,行在村內沒有甚麼特別的風光。
  6. 風光最靚的位置反而在村外沿馬路往回走約200-300米的位置,這裡可以在較高的位置望到整條村

蚺蛇尖、高流灣

Tags: , , , , , |

蚺蛇尖

 

今年初行了兩次蚺蛇尖,一次由赤徑出發,經下洞、蚺蛇坳上蚺蛇尖,再經米分頂、東灣、西灣回赤徑。另一次由高流灣經蚺蛇尖北脊上山。兩次天氣也不錯,拍到不少好照片。

蚺蛇尖雖然是「香港三尖」之一,但其實難度不算高,即使是北脊亦不甚難行。有一定攀爬經驗的山友可以輕易應付。兩條路線沿途的風光都非常靚。只要天氣好就可以影到靚相。

December 2021

HK Walls & 西貢塗鴉

Tags: , , |

HK walls 是香港一個推動街頭藝術(主要是塗鴉),由2014年起,除了2020年外,每年都會在香港一處地方,舉辦街頭藝術節,找到該處的商戶,物業擁有人提供牆壁的空間讓藝術家畫上塗鴉。

下面整理了不同年份街頭藝術節的地點及作品照片及地圖

年份地點作品地圖
2021西貢PageMap
2019灣仔PageMap
2018中西區PageMap
2017黃竹坑PageMap
2016深水埗PageMap
2015上環及赤柱市集    PageNA
2014上環PageNA

現時在市區見到的塗鴉,為數不少也從HK walls的策劃而來,除了赤柱市集、深水埗外HK walls的塗鴉基本上都睇過了。

拍攝時部分塗鴉己經消失,亦有遭阻擋和是受損的。當中也有些塗鴉並非HK walls策劃的。

 

September 2021

邵氏片場(下篇)

Tags: , , , , , |

邵氏片場己被拆卸,以下是其主要的景點,好讓大家有個概念片場內的建築。

 

 

以下則是剩餘的照片,己盡量將同一建築內的照片歸在一起。

August 2021

邵氏片場(上篇)

Tags: , , , , , |

 邵氏片場的設立直至結業

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並在清水灣投得地皮。當時清水灣道己起好,但邵氏片場的位置仍然是個矮山。三年後,邵氏片場開幕,邵氏憑着其垂直公司體系(整合製片、發行、影院),加上優良的市場觸覺,逐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華語電影公司,將華語片銷售到香港、東南亞等地。

香港現在的電影生態中製片(電影投資、製作)/發行(安排電影到戲院放映)/影院多由不同的公司負責。比如說最近上映的《殺出個黃昏》,由自家製控股、太陽娛樂文化、非凡娛樂、安樂影片聯合製作,由安樂影片發行,在香港大部分戲院皆有上影。各自皆以利潤先行,沒有太大壁疊。

但倒退回到60-70年代,因各自的意識型態、目標觀眾不同,加上當時競爭激烈、戲院的經營者都不會上映由競爭對手投資的電影。面對當時電影龐大的需求量(當時還未有電視),影院經營者為了穩定片源的供應,紛紛自資設立製片廠,以供自己的戲院播放。

邵氏的電影以流水作業的方式生產,片場24小時分3班全天候運作。片場內設有十五個攝影棚、兩條外景街、配音、剪輯放映、收音、洗印等全部製片設備,僱用了1200名員工,全盛時期一年可以拍攝45部電影,3至4個月就能拍攝好一套電影。

當時不論是演員、導演均受薪於邵氏,不設分紅。以故到70年代,當導演及演員希望自立門戶,從而獲得更大利益,而邵氏的制度卻不容許這樣的合約時。當時一些新的演員/班底都選擇投向邵氏的競爭對手。如李小龍/許氏兄弟/ 洪金寶/ 成龍投向嘉禾。相對於邵氏控制着電影製作及發行,嘉禾採用獨立制片人制度,由制片人負責選取劇本、導演、演員及制作班底。嘉禾只負責投資和宣傳,電影的具體拍攝工作,全權交由制片人選取的團隊負責,之後嘉禾與制片人根據一定比例,對票房進行分紅。

除製片人制度的興起及院線制度的逐漸瓦解外,70年代末至80年代正值新浪潮導演湧現,許鞍華、譚家明、徐克、黃志強等導演帶來了不同於邵氏拍攝風格、題材的電影。邵氏電影與他們相比顯得守舊、跟不上潮流。最終於1987年結束生產電影。

邵氏將業務重心放到無線電視身上,將片場租予無線制作電視節目,直至無線於2003年建成將軍澳電視廣播城才遷出邵氏片場。

 

申請發展的一波三折

邵氏片場由2003年丟空至今年拆卸發展,中間經過多代的規劃審批,其中頗為錯中曲折,牽涉到發展密度、古蹟保留、活化等等的爭議以及邵氏的股權變動。當中可見在香港重建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其中牽涉古蹟的時候。

年份

事件

1999年

邵氏宣佈有意發展清水灣片場用地。

2001年

清水灣半島北首個發展大綱草圖(Outline Development Plan)容許片場用地發展低密度住宅,草圖將會遞交予城規會審批

2002年

邵氏反對草圖中對建築物高度的限制,要求放寬部分地皮的最高建築物高度至六層,高度為十八米,以及提高地皮的發展彈性。

2004年

 

 

邵氏計劃將目前位於清水灣的電視城舊址及邵氏片場轉為豪宅用途,預計可建築面積為 120萬至 130萬平方呎,可興建1000個單位,首期將於於2007至08年落成。

邵氏計劃在一個月內向城規會遞交更改土地用途的申請,將清水灣電視城舊址及邵氏片場轉為豪宅土地用途,

2006年

 

 

城規會批准可建40幢3至8層高的住宅大廈,提供956個住宅單位;另設25.53萬平方呎商業樓面,並將分2期發展,首期640個單位。是時預計最快可於2009年推出市場。

邵氏與政府仍需要就補地價及換地安排達成協議。

2009年

邵逸夫將邵氏私有化

2011年

無線電視主席邵逸夫持有的全數兩成六股權,以及一幅清水灣邵氏片場地皮於上月底易手,由人稱「殼王」的德祥企業主席陳國強、台灣女首富王雪紅和私募基金ProvidenceEquityPartners 合組的財團,以約九十五億元購入。

2014年5月

 

 

復星國際亦告出手,以約十五億元向「殼王」陳國強持有的邵氏(兄弟),購入清水灣電視城地皮

清水灣電視城佔地約八十四萬五千方呎,由七個地段組成,由復星購入的包括四個地段,面積約六十三萬方呎,舊邵氏片場亦坐落於此,以易手價計算,單計每呎地價已經約二千三百八十一元。其餘三個地段,現由南華早報持有。

2014年6月

 

 

經過長達七年半的談判及討論,業主與政府對換地申請的細節已接近達成協議,今年將展開與政府協商補地價。

,規劃許可即將過期。邵氏申請延長展開發展的期限,讓申請人得以完成換地申請,並就2006年獲批的總綱發展藍圖作出修訂,以符合現時設計要求╱標準及反映地申請中取得的進展,所涉修訂均相當輕微。

2015年3月

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將邵氏片場評為暫定一級歷史建築,但認同無需保留片場內全數23幢建築,日後可再就個別建築進行評級,希望業主考慮保留舊行政大樓、第三宿舍敦厚樓、一號及二號製片場,以及邵逸夫別墅等至少四幢建築物,以反映邵氏片場的歷史及成就。

2015年6月

業主考慮到古物諮詢委員會的擬議評級後,已撤回原先提的拆卸申請,並同意考慮在該處採用寓保育於發展的方案。

2015年9月

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邵氏片場「雙軌制」評級,片場整體維持一級歷史建築評級,但片場內23幢建築物僅行政大樓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2017年

新修訂擬建668個住宅單位,134個宿舍及酒店,只原址保留行政大樓,一號錄影廠兩面外牆及宿舍樓群。

2018年

 

 

再修訂建議(亦是最終方案):

新發展方案將採用「寓保育於發展」的概念,其中最具標誌性的邵氏行政大樓、片倉及配音室等將原地保育,並改裝為文物展示場地。申請人亦申請略為放寬地積比率、總樓面及建築物高度限制,將提供749個住宅單位及183 間酒店客房。

2021年

邵氏片場遭拆卸

 

 

參考資料

文匯報 | 1998-08-13 :香港影城七千八萬投得地皮

星島日報 | 1999-02-12 :靜靜遣散員工

香港經濟日報 | 1999-08-06 :邵氏片場 告別電影大變身 六叔呼風喚雨地 見盡星塵起跌

香港商報 | 2000-08-17 :邵氏牽頭財團千八萬再投相鄰地合併發展 將軍澳建旅遊新影城

信報財經新聞 | 2001-09-26 :清水灣片場七公頃地准建住宅

信報財經新聞 | 2002-05-24 :邵氏反對清水灣邵氏片場規劃

香港商報 | 2004-09-18 :進軍地產 邵氏電視城改建豪宅 07年落成建築費逾15億

明報 | 2006-06-25 :有影城無電影

明報 | 2006-10-21 :電視城舊址批建近千單位首期09年落成邵氏SCMP料受惠

香港經濟日報 | 2006-10-21 :清水灣片廠批建住宅 涉近千伙

大公報 | 2011-02-09 :無線委任陳碧鏵為總經理 拓國際業務 與陳志雲平起平坐

Yazhou Zhoukan | 2014-01-19 :邵逸夫的電影人角色

巴士的報 | 2014-05-16 :清水灣電視城地皮易主 復星15億奪地建豪宅

Wen Wei Po | 2014-06-11 :舊電視城換地協議近達成

Ta Kung Pao | 2015-03-05 :邵氏片場評一級歷史建築 業主撤回清拆令重建現變數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 2015-04-20 :邵氏片場四大建築可望保存

Ta Kung Pao | 2015-09-18 :邵氏片場維持一級歷史建築

大公報 | 2003-03-26 :由廣播道到清水灣到將軍澳 藝人聚首迎送無線一廠

Ming Pao Daily News | 2018-05-19 :邵氏片場申重建749伙住宅添酒店元素

Sing Pao | 2018-05-19 :邵氏片場重建方案 寓保育於發展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 2017-08-14 :邵氏片場申商住項目 未獲支持

May 2021

馬鞍山礦洞

Tags: |

近年市面開始多了些研究馬鞍山礦洞歷史的書本、報道。馬鞍山村也開了鞍山探索館讓遊人認識馬鞍山早年的歷史。只是礦洞內環境惡劣、危險重重,沒可能搞公開的導賞團(負不起責任),只有少數專業人士在礦洞內探索出可行路線,私下間有「親友團」探洞,這次探洞便屬於親友團的性質。

馬礦內保留了不少當年礦場的設施,如鐵軌、運礦車、選礦器材。礦洞分了數層,最頂層的的是240礦洞(以礦洞入口的海拔尺數來命名),其餘較大的有192、144、110 礦洞。這次探洞先由240出發,然後落192坑道 ,在192 兜了一段時間(192非常多叉路)後,便落到144坑道,最後由110離開。其間既要涉水、匍匐爬行穿過裂縫、在接近垂直的坑道游繩而落,既考驗體力,又考驗心理質素。

據團友所言,馬礦之大是來這裡十次八次才能行勻(當然若只想去主要景點,一兩次就夠了),而且馬礦內會有塌方,一些原本通行的路會被截斷,不同季節部分路斷的水位也有不同。所以若果對礦洞的方向,出入口沒有概念,遇上這種情況便會進退失據。故此,若缺乏有經驗者帶路切勿探洞,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鹽田梓 2019

Tags: , , , , , , , |

鹽田梓早幾年開始才有街渡前往,一直都算不上是熱門的景點,但若果純粹想輕輕鬆鬆地到大自然休息下,這裡會是很好的選擇,可以行山,可以玩水,玩攰了有士多補給。同時教堂保全良好,鹽田的遺址尚在,遊人亦可憑吊舊時村民的生活。

去鹽田梓的時候正值2019年的鹽田梓藝術節,島上到處都擺有藝術品,除了幾幅以宗教題材的玻璃畫外,我實在看不出其他的藝術品與鹽田梓有甚麼關係。

去的時候天氣一般,找個天清氣朗的日子去,定要比這輯照片更漂亮。

September 2019

古洞、馬屎埔的歷史

Tags: , , , , , , , , , , , , , , , |

古洞的名字,最早可以追溯至二戰前。1934工商日報的報道中己有「古洞村」。有舊村民指當時的「古洞村」即現今的古洞。但從字義來說,能稱為村的都是有準確的範圍,而非現今以「古洞」泛指一個區域(河上鄉以西、馬草壟以南、落馬洲以東)。

故此我認為,「古洞」的概念,認該是二戰後當愈來愈多偷渡到香港的人定居古洞村及周圍時,才發展出「古洞」這個地理概念。其中一個佐證便是戰前的地圖都沒有標出現今古洞的位置,而到戰後1950年代的地圖仍然只標出軍人宿舍,沒有提及古洞村或是古洞。

古洞作為附近一帶區域的泛稱,我能找到最早的是1969年Crown Land and survey department的地圖,在此前這一帶都只有標示 Dills corner camp(軍人宿舍)。

1934年工商日報的報道

1952年的地圖只標示了軍人宿舍的位置

1969年Crown Land and survey department的地圖

 

雖然古洞最少有50年,但有關的歷史記錄非常之少。比較可以確定的是1970年末是古洞最繁榮的年代,工廠、商鋪林立。但到1980初年代,古洞近半的範圍被清拆,古洞的商業便漸漸衰落。

新界東北Style:生活可以是這樣的 臉書專頁中分享的古洞分區圖

1972年的航空照,青山公路以南及軍人宿舍以西仍然有不少農田,聚落集中軍人宿舍以東(煙寮區)

1976年的航空照,軍人宿舍西邊的區域叫做「意大利農場」,意大利農場在1980年因發展商收地而非清拆。當時發展商想在古洞興建別墅,收購土地後將居民趕走,平整土地。但不知為何土地最終沒有發展,直到今日也是平地一片。可見發展商之耐性。意大利農場的位置,正是今日古洞北發展區的市中心。是發展商有眼光,抑或是官商勾結?

1980-06-11 工商日報

 

 

1982年的航空照,青山公路以南的農地大部分被改成建築物

1985年的地圖,青山公路以南大片土地被清空發展

到了1988年,新的環迴公建成,最南端是現今的古洞路。

 

在google做資料搜集時,找到的文章都描述在1980年代初青山公路「兩旁」因發展新界環迴公路被清拆,令我一直以為清拆的範圍大概就是如今新界環迴公路及青山公路的範圍,應該不需要清拆很多商鋪,沒想明白為可會引致古洞的衰落。考查舊地圖,才發現清拆範圍遠大於此。實際上清拆範圍北端至新界環迴公路,南端至古洞路。加上意大利農場在1980年己被清拆,古洞大半範圍己被摧毀,不衰落就怪。

1981-11-30 工商日報

1982-07-30華僑日報

據當時新聞報道,1982年古洞的農作物生產總值達5億5500萬,豬雙生產總值達2億2180萬,雞鴨家禽生產達5億4200萬。小型工廠則佔香港工廠總數百份之91。可見工農生產之蓬勃。

報道說共有107間商鋪因環迴公路發展而被拆。

有曾在古洞居居住的市民分享他記得的古洞店鋪名字(不一定在此時被清拆),包括:

萬隆金魚、龍騰閣騎術學校、永合隆木園、榮利五金、 明記咖啡冰室、茄脚(客家話,意指瘸腿)伯剪髪、永大家畜藥房、合生隆飼料、豬公陳配種 、鄭少川中醫、炎興隆飼料白米、成泰號、新隆記單車水泵、大生堂、孫江跌打、林記打鐵舖、余英標跌打醒獅、仁慈幼稚園、鍾興士多、忠記金魚埸、中裕國貨公司、鴻英茶樓、智生肉枱、和生孵化鷄仔、林棠記粥粉麵、陳正記、蔡發隆、羅祥記鮮魚、天天茶樓、古堂記燒肉、富華冰室、亞貴馬房、羅梁國術、海記洋什、陳升記、仁綠餅家、林漢記、琼豐文具、譚財記 、明記燒臘飯店 、雅敦時裝、合興士多、陳林肉枱、永豐士多辦舘、廖玖記、梅記、合群洋服、羅祥理髪、福利冰室、林壽記肉枱、發記芽菜豆腐、任記什貨鋪、姑婆菜檔、泗益、王根益、天天茶樓、明利冰室、曾雄記、曾橋洗衣、羅貴記、岑記、陳成豬肉、羅錦記雜貨舖、毅興電噐、豬肉婆(娟姐)、賣魚婆、賣雞婆、永興肉枱、吳記財醫師、黃明利生果、玉昌士多、陳廣記飼料、錦益茶樓、張記報紙、德利潮州糖餅、彭記賣柴、新東南火水、亞福担水、毛松夜粥、張醫生、黎波記、富華冰室、林祥興單車、黄文記孵化、陳師父學車、羅貴教車、占美車房、蘇記車房、泰山雨遮廠、周記鷄蛋、姚炮菜種火水火炭農具、翁園士多、上海皂廠、新興趣藤廠、文華手套廠、錶帶廠、膠花廠、調源醬油廠、盈豐酒廠、李錦記、悦和醬園、泗和、培幼幼稚園、砂磚廠、藥廠、許金豐五金水泥、林勝合、和記孵房等……

 

可見古洞曾幾可時也是個能不假外求的社區。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撥款己經批出,第一階段的收地亦己開始。可是此時坊間亦沒有記載古洞歷史的書藉,古洞的歷史隨着居民的遷出及逝去,亦將消失。

 

至於只是馬屎埔一直都以務農為業,更缺乏記載,談歷史不知從何說起。嘗試查了下不同年代的航空照片,大概可以勾畫出馬屎埔的發展。

1990年,聯和墟東北邊正準備發展,而馬屎埔幾乎全是農地

1995年,綠悠軒、榮輝中心、榮福中心己經落成,馬屎埔的寮屋數目增加,同時開始有小量的棄耕地出現。

2007年,只有少量仍在耕作的農地,絕大部分農地經己棄耕。

2012年,棄耕的情況沒有改善,而寮屋的數量稍有增加。

2017年,寮屋的數目大幅減少。雖然政府收地時有賠償,但處於私人土地的屋民大多等不多收地的日子己經被發展商趕走了。

 

August 2019

古洞/馬屎埔的綠

Tags: , , , , , , , , , , , , , , , |

古洞北及粉嶺北都有很多的綠化地,前者的綠化地集中在塱原,後者則集中在馬屎埔。

塱原的農地大多仍有耕種,農田不設鐵絲網、門柵。遊人幾乎可以隨意走動。想來農夫較為接納外人之故。因此每到冬天,便有不少雀鳥愛好者來觀鳥。塱原可說是真正的鄉郊,保留了傳統的農業生活。

馬屎埔的景色不比塱原,而且很多農地己經棄耕,雜草叢生。只有少數農田仍在耕作。